爸爸不要只讓孩子看「背影」.男孩更需要來自爸爸的身教,學習做一個男人!
男孩的好動個性往往讓媽媽無力招架,如男孩喜歡玩一些比較刺激的遊戲,不斷跑來跑去,或高舉在空中拋接,也可能想把手臂當做單槓吊著,媽媽的體力再好,大概也只能陪著玩兩三回就氣喘吁吁而不得不喊「卡」;又,男孩總無懼陽光,就是喜歡在大太陽下玩耍,玩興正濃時,汗流浹背也沒關係,陪在一旁的媽媽如果擔心曬成「歐(黑的台語發音)巴桑」,很快地,又會打斷孩子的玩興,就這樣,男孩總是難以玩得盡興,然而,對媽媽而言,卻是滿腔無奈。更不要說男孩喜歡的恐龍、機器人、飛機、昆蟲等,很多是媽媽原本就缺少興趣的事物,該怎麼做才不會扼殺男孩的興趣,想必經常困擾著媽媽。
這時,如果是爸爸陪著玩的話,大小男孩都能玩得開心,玩得盡興!不過,男孩有此需求的時候,爸爸在哪裡呢?
爸爸是兒子學習的榜樣
說起「爸爸」這個角色,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朱自清懷念父親所寫的《背影》深刻感人,或許身為父親也可以思考,自己想要讓孩子看到什麼?」
因為爸爸是兒子學習的榜樣,從爸爸身上,兒子將學到以下的事情:
宣洩體力並學習技巧
比起女孩,男孩更有充沛的體力需要消耗,所以,從事動態活動可說是男孩的最愛,可是媽媽的體力先天遜於爸爸,又必須花上很多的時間忙於照顧孩子與打理家務,還能有多少體力陪男孩玩呢?王意中所長表示,「父子一起玩,除了彼此消耗體力,也能讓孩子看到爸爸怎麼玩?進而從中學習到技巧,也讓玩遊戲變得更有趣」。他說,「對男孩而言,爸爸的肩膀就像一棵大樹,能給他更多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面對難度更高的遊戲,男孩更富有挑戰的勇氣;跟爸爸玩,不用擔心衣服會弄髒或是玩得滿頭大汗,少了顧慮,玩得更為盡興,無形中,也能培養更開朗的情緒,並體驗與媽媽不同風格的多采世界。
同時,爸爸有興趣的事物,往往也會遺傳到兒子身上,在爸爸的引導下,男孩學到的「專業」更快更多,相信這也是媽媽樂於所見!
男性特質
即使男孩與媽媽接觸的時間最長,但在兒子發展健康人格過程的關鍵人物卻是爸爸,因為爸爸的所作所為往往是男孩的學習榜樣,對於兒子的影響可說是無所不在,包括優良的人格特質或精神特質,以及不良習慣,都有可能從兒子身上看到「翻版」。當然,爸爸責無旁貸的必須透過身教,讓兒子學習男性常有的特質,如陽剛、粗獷、魄力、勇氣、果斷、獨立與行動力等,才能「像個男子漢一般」。
王意中所長強調,「更重要的是,讓兒子從爸爸身上看到對家庭的付出」,除了負責家庭生活的重擔,也發揮家中精神支柱的作用,還要對子女付出關心與熱情,讓子女感受到父愛的包容與溫暖。「從爸爸扮演的領航員與保護者的角色,兒子也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如廁訓練.男女有別
男女生理構造不同,當寶寶有了性別概念之後,學習如廁方式必須男女有別。男寶寶的訓練,最好就由爸爸親自教導,讓孩子透過模仿以掌握正確的小便方法──如何站著尿尿,且能「瞄準」便盆。
建立信心來源
女孩透過爸爸,了解男性並獲得與男性相處的經驗;但男孩卻是需要與爸爸相處,從爸爸身上學會做一個男人!王意中所長指出,「爸爸所給的安全感,正是他建立信心的來源」!
有的社會學家認為,如果男孩80%的時間和媽媽在一起,他們長大以後就不知道怎樣做男人。的確,當許多父親自孩子的成長過程缺席,加上國中小的男老師數量也明顯少於女老師,使得男孩在生命學習榜樣上,沒有足夠的學習對象,而讓男孩少了足夠的自信心並充滿了失落感,總覺得女孩子的能力超越自己,於是讓愈來愈多的男孩成了「不敢承擔責任」或「長不大的男人」。
究其原因,這多是出自於爸爸媽媽的教養責任失衡所致,由於爸爸的男性荷爾蒙較強,勇於冒險、探索與挑戰,會鼓勵孩子試一試;但媽媽往往因為擔心發生危險,而傾向保護孩子以免於受傷。只不過在主要照顧者多為媽媽的情況下,少了像啦啦隊在一旁鼓勵嘗試的爸爸,孩子的冒險經驗自然不足,因為媽媽總在一旁提醒「這不行,那不行」,讓他心生困惑,對自己沒有把握,而影響了自信心的建立。
爸爸對男孩的影響
1998年6月,美國的《父母》雜誌中,爸爸被認為對寶寶,尤其是男寶寶的一生有下列影響:
.爸爸跟媽媽是不同的。
.爸爸更愛與寶寶玩鬧。
.爸爸對寶寶的推動作用更大。
.爸爸使用的語言更複雜。
.爸爸對寶寶的約束更多。
.爸爸使寶寶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幫助寶寶發揮潛能。
陪伴孩子為父親天職
很多爸爸會以工作忙碌為由,而冠冕堂皇的自教養子女過程中缺席,王意中所長強調,「人與人之間一定要相處,即使是親如父子,也不能跳過這段歷程」,他以自身為例,父親在他30歲時離世,在不算太短的時間內,父子倆卻講不了幾句話,這讓王意中所長充滿遺憾,如今,育有一女二男的他,很努力讓自己多與子女相處,「就像做一輩子的實驗一樣,看父子關係究竟可以親密到什麼程度?」他強調,「即使時間短,只要用心,也會有品質,也可以很入味」。
工作忙碌的王意中所長,是如何花心思和時間與子女相處呢?
掌握接送時間
王意中所長的工作內容包括在治療所及校園接案、到各地演講與寫作,因接案與演講的時間都是事先安排好,所以,他知道何時是可以親自接送已就讀小學的子女,「接送的路程就是親子溝通的時間」,孩子與他分享當日所見所聞,如果時間充裕的話,會順道帶孩子到某處玩一玩,他說,「宜蘭附近很多好玩的地方,出門時就看天空,決定要往山上或往海邊走」。因為兩個孩子放學的時間不一樣,有時先帶弟弟去某處晃晃再回家,晚一點接姐姐的時候,「為了公平,再去一次」,而還沒讀幼兒園的老三也跟著玩兩次。
讓子女參與工作
他說,「有時孩子無法理解爸爸在忙什麼,也難從道理中了解,就讓孩子看你工作的樣子吧」。如果是在治療所,王意中所長會先請孩子幫忙整理玩具;若在書房寫書或準備演講的內容時,孩子也能隨意進進出出,問他「爸爸,還剩幾篇」,或是「你今天要不要寫書啊」,他讓孩子看他的行事曆,以了解爸爸的工作內容,「如果剩一點點就能交稿,孩子還會在旁邊等著跟我擊掌」。
由於來自各縣市學校的演講邀約不少,如果時間允許,「好好喬一下地點與講期,我們一家還能邊講邊玩」,因為他和太太都會開車,因此,王意中所長笑稱,夫妻倆會輪流「丟包」,有時是他把妻子和小孩放下來去某處玩,他開車去演講的地方,有時則是他先下車,太太換手開車載小孩去玩,再約定何時何處會合。
善用Fb連結情感
很多爸爸會花不少時間在研究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功能,卻吝於將時間用來關注孩子,他說,「其實陪孩子不是全有或全無的二分法,何不善用這些工具來連結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呢」?王意中所長表示,當無法與孩子在一起時,他會把演講或受訪的地方拍照上傳至Fb,當太太有空上Fb時,孩子就能跟媽媽透過照片即時看到「爸爸在哪裡」、「那裡有什麼」,回家後,則與孩子進行經驗分享。
不過,即使有如此方便的工具隨時連結親子間的感情,王意中所長仍然堅持「非必要不與孩子分開」的原則,他說,直到大女兒滿八歲時,才因為去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演講而不得不與孩子分開三天兩夜。
拿捏時間陪伴孩子
王意中所長說,他常常請父母想,「可以花多少時間講孩子的點點滴滴」,往往父母說個三言兩語,就不知還能說些什麼,這是因為相處的時間不夠,了解不深所致,「多在彼此的互動中或興趣中找出交集,當孩子覺得跟父母在一起是好玩的事,就更願意跟父母玩在一起。孩子會主動找父母的時間很有限,一旦錯過,就沒有機會了」!他提醒,「父母看似跟孩子相安無事,其實不知不覺就是疏離的開始」!
「爸爸的角色,的確充滿挑戰,不過,可以在時間的拿捏上多一點彈性」,例如:就算是工作很忙,也可以期許自己「當孩子出現時儘量不要碰電腦,這一點自己也還在努力中」,好好陪著孩子玩一段時間,若是因此讓工作做不完,就選擇「晚睡」或「早起」把工作完成,「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
他建議,「爸爸好好放下身段跟孩子玩,讓孩子覺得你很好玩,一起感受歡樂的氣氛,給孩子不同於媽媽的相處經驗」!
重視身教的重要
在天下文化出版《寬容,讓自己更好》一書中,引用了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的話,「身為成人的我們,只有當自己在有愛的狀態下,才能為子女塑造出適當的榜樣,並且引導他們。身教比言教更有效,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必須就是那樣的人。」
作者認為「教導子女自我慈悲,就可以幫助他們處理人生無可避免的痛苦與不完美;對自己慈悲,也比較能處理子女教養的挫折與難題……」。「每個人都有凸槌的時候,然而,當我們用慈悲心對待這個事實,就比較容易承認身為父母的自己是有缺點的,並為自己的行為道歉。這不但可以讓孩子覺得被愛、被關心,也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爸爸媽媽,也是會犯錯的人,而犯錯並不是世界末日」。
【延伸閱讀】
宥勝坦承跟兒子不熟,老二難逃被忽略宿命!男孩成長需要爸爸陪伴,單獨跟每個孩子約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