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溢奶與吐奶
在4個月大之前,寶寶可能經常會出現溢奶或吐奶現象,雖然這兩種狀況都是無法順利喝下母奶所造成,但發生原因可能有所差別。
溢奶通常較不需家長擔心,不過專業小兒科醫師認為,父母應特別留意吐奶情形,因為當寶寶吐奶時,或許是由腸道阻塞、腸胃發炎所引起的病理因素。
找出原因溢吐奶原因
溢奶與吐奶的定義
乍看之下,溢奶與吐奶是很相似的詞彙,其相異之處在於寶寶從口中排奶的方式有所不同。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解釋,「溢奶」是指寶寶喝奶後,有少數幾口奶水從胃部回流至口中,並沿著嘴角溢出,待寶寶4個月大之後,溢奶情形便會逐漸消失;吐奶原因則牽涉到胃部神經反射的動作,若消化道系統或其他器官處於非健康的狀態,奶水就會從胃部以噴射狀的方式,直接嘔吐出來,甚至有可能會經由鼻孔湧出,寶寶相對也會比較不舒服。
造成溢奶的原因
梁昭鉉醫師表示,新生兒剛出生時,胃部賁門的括約肌力量較不足,無法將胃袋關緊,如果剛喝完奶就讓寶寶直接躺下來或寶寶喝太多奶引起脹氣時,便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奶水一旦從胃裡回流至口中時,就會造成溢奶。
有將近五成的寶寶,出生後都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的情形,而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好發月齡大約在寶寶4~6個月大的時候,隨著寶寶逐漸長大,賁門的括約肌也會越來越發達,到了1歲左右,僅剩5%~10%的寶寶還有胃食道逆流問題,過了1歲半之後幾乎都能自然改善。
造成吐奶的原因
寶寶吐奶的原因,大多會指向可能促使胃部收縮的病理型因素,例如腸胃炎、幽門狹窄、腸道阻塞不通、先天性腸胃道發育不良、腸套疊後期等,有些代謝性的疾病也會引起酸血症和吐奶;如果是腸道阻塞不通造成的吐奶,父母可觀察寶寶吐出來的奶水是否含有黃褐色的膽汁。
梁昭鉉醫師說明:「若因腸胃炎引起吐奶,就要儘量讓寶寶避免食用奶、蛋、豆類等會讓寶寶脹氣的製品(為補充蛋白質,可改食用肉類),待康復後才慢慢恢復喝奶與奶量;但如果是幽門狹窄或先天性的腸胃道發育不良(例如腸扭轉)等因素,就必須依賴外科手術治療才能改善吐奶問題。」
幽門狹窄
幽門是胃袋和腸子相接的地方,主要功能是讓經過胃酸分解的食物可以送到腸子裡,不會再逆流回來;幽門狹窄就是指幽門的肌肉肥厚,導致胃裡的食物無法進到腸子裡,只好往上吐。
此疾病通常在新生兒2~4週大時被發現,尤其是快滿月的時候最常見,家長可觀察到孩子每餐幾乎都有吐奶的情形,但寶寶卻很容易餓,每次喝完奶之後,很快又哭著要喝奶,就連排便量也很少;由於奶水無法進到腸子裡被吸收,所以寶寶等於沒喝到奶,也會導致寶寶體重過輕。幽門狹窄可經由超音波確診,必須要開刀才能治療。
腸扭轉
食物需進入小腸後,才會混入膽汁,若寶寶吐奶出現黃褐色的膽汁,就表示這些奶是從腸子衝上來;會有這種情形,通常是發生在小腸有堵塞或腸扭轉時,但吐出膽汁並非代表一定是腸扭轉,膽汁僅為醫師判斷消化道哪個部分出問題的指標。
吐奶會造成的影響
梁昭鉉醫師指出,如果寶寶吐奶頻率過於頻繁,父母一定要帶著寶寶至小兒科,請專業的小兒科醫師檢查是否由病理性因素引起,就算非病理性原因,也有可能是因配方奶不合適所造成的過敏反應,應與醫師討論過後,才能改變做法,達到治標治本的目的,否則寶寶若長期處於吐奶、腹瀉或脹氣的狀態,除了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之外,還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
如何改善寶寶溢吐奶
應如何避免溢奶
碰到寶寶溢奶,父母一定會擔憂,但其實只要把握幾項簡單的照護原則,都能減輕寶寶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情形。
寶寶會溢奶主要是因為胃部賁門的括約肌力量不足,無法將胃袋「拴緊」,所以建議父母在餵完奶之後,必須適時幫孩子拍嗝,協助寶寶把胃裡的氣體排出,並儘量以站姿或直立的坐姿維持寶寶的姿勢,避免立刻讓他平躺。
梁昭鉉醫師表示:「有些父母會在寶寶大哭時,立刻讓寶寶含住奶嘴或餵奶,但寶寶在哭泣時,並不建議馬上餵奶,以免嗆到氣管,造成呼吸困難。
此外,有父母在幫寶寶拍嗝時,發現寶寶一直沒有順利打嗝,但又怕停下來後,寶寶就會開始脹氣;其實爸爸媽媽並不需要太緊張,縱使寶寶沒打嗝,但只要將寶寶維持直立的姿勢一段時間,也有助於先讓胃裡的一部分奶水先消化,進而減少溢奶情形。」
吐奶的臨時護理方式
曾有統計顯示,比起飲用配方奶的寶寶,喝母乳的寶寶較不易發生嚴重的吐奶現象,所以如果非特殊因素,建議媽咪儘量餵食母乳,一方面能減少此狀況,另一方面則能給予寶寶免疫力。
此外,若寶寶因喝太多而不慎吐奶,爸爸媽媽可以將寶寶放置在肩膀上約30分鐘,此時不需要再幫他拍背,以免增加寶寶的不適。
梁昭鉉醫師提醒,寶寶的唇色若已出現發紺情形,代表可能有食物還困在食道當中,此時家長應趕緊讓寶寶維持側躺或直接讓寶寶面向地板躺在成人的大腿,並以適當力道拍打寶寶的背部,讓食道中的食物可順利吐出,以免造成氣管痙攣。
溢吐奶治療方式
根據不同嬰幼兒的溢吐奶症狀,可採取的治療方式也各有差別,大略可分為保守治療及藥物治療。
爸媽平時在家就能夠進行所謂的保守治療,例如為寶寶規劃少量多餐,避免堅持4小時餵食一次,可縮短至2~3小時就餵食一次,而且每次奶量不需太多,加起來一天奶量仍足夠,這樣才不會一次飲用過多而導致溢吐奶。
藥物治療大致上分為中和胃酸的藥物及促進胃排空的藥物,但對於未滿1歲的寶寶其實都不算特別實用。
中和胃酸的藥物大多不適合1歲以下的寶寶食用,而促進胃排空的藥物雖然會藉由寶寶腸胃的蠕動,將胃裡的食物儘快送入腸子裡,但除了效果有限之外,也未被證實能百分之百確切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除非保守治療沒有起色,否則醫師通常不會立刻開立藥方。
醫師貼心叮嚀
梁昭鉉醫師表示,對於新手父母常碰到的育兒狀況題來說,嬰幼兒溢奶不算是太嚴重的問題,如果寶寶一天內溢奶1~2次,都屬於正常現象,畢竟新手父母可能還無法確切拿捏寶寶所須奶量,且等寶寶長大至4~6個月之後,就能夠自然改善,建議爸爸媽媽應先觀察寶寶有無其他不適症狀,若食欲還算不錯,且體重也有持續增加,其實不需太過擔心。
「如果以較簡便的方式計算,寶寶的體重乘以150,大約等於寶寶一天所需奶量,爸爸媽媽可以用這個數字除以一天的喝奶次數(新生兒約6~8次),就等於一次的餵奶量,有助於父母避免一次給寶寶喝太多奶。同時也可以拿有一點厚度的毛巾墊在寶寶的頭部下方,讓進到寶寶胃裡面的奶水不再逆流回食道。」
不過,當寶寶吐奶時,父母除了必須注意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因素之外,也要留意寶寶會出現脫水等併發症,且若吐奶的顏色呈現黃褐色,甚至偏綠色,就代表含有膽汁,家長要儘快帶著寶寶到門診請醫師檢查,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按摩也有助於改善不適
按摩有助於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平衡,並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環,對於身體的修復能力、免疫力與腦部皮質活動都有正面效益;此外,按摩寶寶的腹部,還能改善脹氣及便祕等問題,進而促進消化代謝。
從心理層面來看,寶寶會因為父母親的按摩,從中獲得安全感,親子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更為緊密,且在按摩時,有些寶寶會笑得很開心,如果寶寶情緒不好時,父母可利用這個方式,舒緩寶寶的心情。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