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早產兒家長忙到容易健忘,「早產寶寶健康手札」幫助爸媽妥善記錄寶貝成長點滴,成為照顧好幫手

早產兒家長忙到容易健忘,「早產寶寶健康手札」幫助爸媽妥善記錄寶貝成長點滴,成為照顧好幫手

俗話說,「生完孩子笨三年」,對於早產兒媽媽來說,應該笨更久,棠棠媽媽在懷孕24週時,女兒就提早報到,體重僅有675公克,比大杯手搖飲還輕,一出生就必須插管、扎營養針,住院137天,回家後,還需戴著氧氣機及鼻導管,讓她手忙腳亂,常陪著女兒一起哭。


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今年宣導主題為「一起關心早產兒的未來」,國健署與早產兒基金會於今天攜手發布「早產寶寶健康手札」,依多數早產兒特殊歷程分為三部分,住院期的醫療照護、出院準備期及居家照護成長紀事,讓父母容易掌握可能面臨的問題。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陳治平表示,台灣孕婦早產發生率約為一成,每年有一萬多名早產兒,儘管存活率明顯提升,但後續照護品質仍有待加強,缺乏早產兒專屬兒童健康手冊,家長只能自己想辦法記錄寶貝成長,難免疏漏。

棠棠媽媽出席記者會時說,「生了孩子,好像真的變笨」,記性變差,如果又忙,容易恍神,忘東忘西,隨手在A4紙張寫筆記,但紙條一下就不見,為此,只能儘量將記錄棠棠成長資料等紙張,往抽屜裡丟,現在已積了一大堆,卻又無從整理起。

為此,國健署與台大合作,在國內眾多新生兒科醫師、護理、傳播及衛教等領域專家集思廣益下,並與20名早產兒家長訪談,彙整所有意見後,完成「早產寶寶健康手札」,趕在今年世界早產兒日前夕,送給所有早產兒家長的禮物。 

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表示,明年元旦起,早產兒家長都能拿到一本「早產寶寶健康手札」,這是早產兒的兒童健康手冊,適用於出生到矯正年齡兩歲以前的早產兒。 

手冊共有23頁,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從住院、出院準備期、居家照護。另外,手冊也顧及主要照顧者的情緒和照顧認知,幫助照顧者記錄照護問題,以及回診日、用藥紀錄、衛教重點。     

棠棠媽媽說,寶寶出生時只有675公克,必須插管,住院治療期間,剛好遇上新冠疫情,醫院管制門禁,她只能每天打電話至醫院詢問棠棠狀況,並在家擠奶,每隔幾天送母奶至醫院,但就是看不到棠棠。   

在醫療團隊137天努力下,棠棠終於可以出院,但身上必須戴著氧氣機及鼻導管,這對棠棠全家人來說,更是一大考驗,為此,棠棠媽媽辭去工作,專心照顧女兒,但一忙,記憶力變差,人到了門診,常忘了應問醫師哪些事,回到家才又想起來。       

棠棠媽媽說,有了「早產寶寶健康手札」,除了提供豐富的資訊,還可以詳細記錄寶寶的奶量、身高、體重,想問醫師的許多問題,也能記錄在上面,相當實用。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陳治平指出,多胞胎、內科疾病、營養不良、體重過重、晚孕高齡均為早產風險因子,提醒孕婦,如果宮收縮頻率明顯增加、類似於白帶分泌物增加、突然腰痠、下腹出現類似生理痛,就應緊急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