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手足爭寵好好處理,不讓孩子成長有陰影,2情境4狀況的處理方式看過來

手足爭寵好好處理,不讓孩子成長有陰影,2情境4狀況的處理方式看過來

多數的夫妻希望孩子有個伴,往往就會生兩胎以上,但問題來了,孩子爭寵的狀況也隨著年紀增加而日益頻繁,尤其年紀差距不大時,更是無時無刻不吵翻天,要如何處理孩子間層出不窮的爭寵事件,不免讓父母深感困擾。


引起話題的陸劇「以家人之名」,最令人感動的是三位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卻有著比親兄妹還深厚的感情。其中,兩位哥哥對妹妹的極度寵愛,更是讓許多女性稱羨,也好想有個既帥氣又寵妹的大哥、小哥。然而,在三人培養出深厚的情感之前,妹妹李尖尖一開始對小哥賀子秋並不友善,她一次又一次地把賀子秋的行李丟掉,不過,隨著相處時間增長,彼此逐漸滋生如家人一般的親密情感。

對照戲劇情節的美好,現實生活中則顯得殘酷!如果手足的年齡差距不大,難免會經歷一段爭寵的歲月,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懂事、彼此相親相愛,之後,才可能如父母最初所盼望的手足情深!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

雖然是家人,但在相處的過程中,就像一堂微型的社會人際訓練,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鄭郡佩表示,兄弟姊妹之間的互動,可說是訓練溝通協調能力的最佳機會,特別是在爭執之後的妥協,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學習課題。

她提醒,父母不宜過早介入手足間的紛爭,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然而,處理爭寵不當的話,也可能讓大的孩子有退化行為的表現,甚至對父母心生怨懟,在心中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

家庭有如社會互動的縮影,如果幼年時期未能在手足的互動中,獲得好的相處經驗,不只對未來的人際關係大有影響,對自身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鄭郡佩心理師指出,可從兩個視角來看:爭寵的過程中,若自己是看似不受寵的輸方,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定必然不夠正向;如果自己得寵的一方,很可能出現自我膨脹,覺得大家都要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依歸,不排除日後的路容易愈走愈偏。


 

爭寵有原因.引起關注與競爭公平

手足為何會爭寵?鄭郡佩心理師表示,「孩子想要引起關注,並競爭公平」。當手足的年齡都小時,比較在乎的是被關注,尤其出現了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時,父母的注意力難免聚焦在小寶寶身上,大一點的孩子瞬間出現被忽略的感受,於是小小的腦袋就想著「要怎麼做,爸爸媽媽才會注意到我」。

值得慶幸的是,愈來愈多生第二、三胎的父母,懂得重視大寶面對弟弟妹妹降臨所衍生的情緒,而願意花時間為孩子們提前「經營」手足之情,例如,以「肚子裡小寶寶」的名義,送禮給哥哥姊姊;或讓哥哥姊姊隔著肚皮跟弟弟妹妹說說話。

年齡大一點時,手足間的爭寵就不時為了「他有什麼,我也要有什麼」而彼此競爭,她說,「父母同時買數個物品,讓每個孩子都擁有,的確可以立即解決紛爭,卻非長久之計;建議進行策略調整,讓每個孩子輪流擁有新的物品,同時,需要費點口舌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面對手足爭寵2情境.處理方式

舉凡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引起孩子們的爭執,誰都希望父母站在自己的這一方,責罵另一方的手足,該如何處理層出不窮的各式爭端,鄭郡佩心理師表示,就從「父母不在場,孩子告狀」與「親眼所見」兩大情境說明處理方式的異同之處,先說相異之處:

父母不在場,孩子來告狀→先讓孩子各自表述

孩子來告狀,一定都是講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萬萬不能只聽信一方的說詞,而是讓孩子對事發當時的狀況各自表述,一是提供他們重新整理內容的機會,二是在「你來我往」的言詞間,有助釐清事情的原貌。

親眼所見→先觀察互動狀況,評估是否要介入

人在現場親眼所見並貿然介入兩方爭端,未必能讓孩子信服,反而喪失訓練溝通協調的機會。但有時即使是親眼所見,也未必能全盤掌握孩子當下的狀況,例如:兩個孩子玩著玩著,動起了手腳,可能是一時興起玩起了遊戲,也可能真的想打架,「父母不妨靜靜觀察,如果雙方只是輕微的身體接觸或碰撞,或許可以暫時不介入,等待後續發展再伺機而動;若明顯有造成傷害的危險發生,應立即介入,先將雙方隔離,以冷卻高漲的負面情緒」。




再來則是針對都要做的事加以說明,包括:「雙邊協調」與「換位思考加入同理訓練」:

雙邊協調

若孩子剛好是讀中班或大班的年紀,有一定的口語能力時,很適合以引導方式問「你覺得應該怎麼樣?」讓互相爭執的雙方輪流表明自己的想法,「一方說,另一方要專心聽,這是『尊重』,也是對孩子進行初階的社會禮儀訓練」。

鄭郡佩心理師表示,父母要在兩方說詞中找出「彼此可接受的狀態」,若未能有共識,就介入更深,直到雙方都能有所共識。過程中,孩子找到各自願意妥協的點,不妨適時予以讚賞,否則必須再進一步引導,,引導孩子從聆聽對方說法的過程中,說出自己可以接受及無法接受的地方,進而學習折衷妥協,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也讓事件能落幕,避免過分糾結在某一點。

換位思考以進行同理訓練

除了讓孩子各自表達想法外,也請他們換位思考,想想「如果你是他,會怎麼做?」或「他這麼說,可是沒有做到,你覺得要怎樣才好?」透過換位思考,進行同理心訓練,「同理對方當下狀況的心情,若能將對方的情緒描述出來,其實也是幫助了解自我的方式之一」。

 

隨心智成熟減少爭寵行為

父母養一個孩子很累,養兩個以上更不必說了,每天光是處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耗去不少心力,還要處理孩子間不斷發生的爭端,的確是讓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倍感辛苦,不過,父母所有努力都會有回報的,鄭郡佩心理師引用成功大學行為科學所郭乃文教授名言,「大腦不會做它不會的事」,一次又一次的爭寵好像練習,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建立了與父母、手足的互動模式,之後,會「類化」,面對其他類似的狀況時,清楚知道怎麼做是恰當的做法。比起獨生子女,有手足的孩子多了這些練習機會,累積多一點的互動經驗,也算得上是一種無形的財富!

她說,手足的爭寵行為多在讀幼兒園的年紀發生,國小中年級之後,會隨著心智能力的日益成熟,加上在學校的時間較多,也必須與不同個性的同學磨合,在人際關係上增加了不少訓練,掌握的技巧更多,回到家中,更懂得如何與手足相處,有助減少爭寵行為的發生。

 


常見4狀況處理建議

處理手足爭寵,非常考驗父母的智慧,怎樣做,才能兼顧大小的需求,不讓孩子產生「父母偏心」的誤解,針對以下狀況,鄭郡佩心理師提出建議:

 

狀況1.總要求大的讓小的

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父母說「你比較大,要讓小的才對」,鄭郡佩心理師指出,「總是要求大的讓小的,大的很容易讓出火來,因而有行為退化的表現」。

她以在家陪姪兒姪女玩的狀況為例,都會對孩子強調「一起玩」的概念,如果小的先拿到玩具,她就會說「你先玩,玩多久,再來換誰玩?大家要一起玩……」以明確的外在環境線索做為孩子一起玩的遊戲規則。

鄭郡佩心理師強調,「不一定都是要大的讓小的,或是總要求某一方讓」,由於小的注意力容易被轉移,當大小孩爭著玩同一個玩具時,父母不妨先用其他玩具吸引小的,並對大的說,「這個玩具先讓你玩,玩10分鐘後再換弟弟妹妹玩」。此外,不妨在這段時間陪伴小的,幫助注意力轉移的更徹底。以這樣變通的做法,對於兩邊而言,都沒有被剝奪的感覺,就不會心生委屈。

 


狀況2.小寶出生後,大寶行為退化

鄭郡佩心理師在臨床評估個案時,的確有「小寶出生後,大寶的某些行為與小寶一樣」的案例,而大人也坦承真的有忽略大寶……她說,「行為退化的狀況常見發生在3、4歲的孩子身上」,然而,這個階段的孩子已具有相當的生活自理能力與技巧,建議父母透過訓練孩子幫忙做一些事,如:拿尿布、丟尿布等,讓大寶從中受到注意並得到讚美肯定。

父母不妨事先對大寶預告,「小寶寶要出來了,媽媽需要多一點時間照顧小寶寶,請你幫幫我,我們一起來照顧小寶寶……」,讓大寶意識到自己是被父母賦予任務的小幫手,而不是那個被忽略的可憐小孩。

鄭郡佩心理師提醒,父母會多花時間照顧小的,是無可避免的狀況,不過,「仍要適時抽一點時間與大寶單獨相處,讓大寶清楚知道,『就算多了小寶,我們還是一樣愛你的』」。

 

狀況3.看到大寶「欺負」小寶

當家中迎來二寶時,對於大寶總是有更多的衝擊,原本父母都圍著自己轉,但二寶加入後,父母照顧自己的時間少了很多,似乎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的關心……逮到父母不在的機會,不免出現偷偷捏小寶的行為,若父母看到時,多半直接以帶有責備語氣地說:「你不要這樣弄妹妹」,鄭郡佩心理師建議,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錯的話,可用選項式的問法:「你是想跟妹妹玩?還是……」,以釐清什麼原因讓大寶做出捏小寶的舉動。

她說,「愈是要求孩子『不要』這樣做,孩子愈容易再來一下,不如先了解原因,也容易找出解決辦法」。當然,如果小寶哭了,需要先安撫,就先安撫小寶,之後,再平心靜氣問大寶「為何要這樣做」。




狀況4.自己好像有特別偏心某一個孩子

父母多會強調自己是公平對待每個孩子,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然而,卻也不能否認有時又會比較偏好某一個孩子,畢竟「五根手指總是有長有短」,雖然這樣的偏心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心是敏銳的,總能從細微處感受到父母對待自己和其他兄弟姊妹的不同。

鄭郡佩心理師提醒,「如果父母本身自覺對孩子的喜歡或重視有所差別時,請用更多的愛與關心補足那個不受重視的孩子,讓孩子知道『我們都是愛你的』;又或者是難免將孩子的表現比較,也請父母趕快想想那個被比下去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勢表現」,孩子的表本來就存在差異,各有各的優勢表現,多看孩子好的那一面,適時給予讚美,避免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都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眼神。

 

老二情結

老大,因為是家庭中的第一個孩子,可說是獲得父母最完整的愛與無微不至的照顧,至於老二,父母不是不喜歡,但終究少了「第一次」獲得孩子的喜悅感,照顧上也有了經驗,不再像新手父母充滿學習的熱情,難怪人們常用「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形容照顧兩個孩子的差異。

不過,老二卻也更懂得在「逆境」的生存之道,鄭郡佩心理師指出,老二會觀察老大的表現,怎麼做會受到父母的稱讚,就做得比老大更好;做哪些事就會被罵,閃得比老大更快,所以,老二比老大更懂「趨吉避凶」並見機行事。為了想得到父母多一點的關注,會主動想方設法讓自己被父母看到,比起老大,往往有更好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