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4個月大~2歲健兒門診重點檢查項目,常規疫苗接種時程、施打部位、副作用總整理!

4個月大~2歲健兒門診重點檢查項目,常規疫苗接種時程、施打部位、副作用總整理!

寶寶一出生,就會經過醫師一連串的理學、神經學檢查,以及新生兒篩檢,為新生兒進行最基本的檢查,出院後,爸媽應善加把握國健署提供的七次健檢服務,依照《兒童健康手冊》時程,帶寶寶到醫療院所進行全身性的健康檢查,並接受預防注射,為孩子的健康奠定穩固基礎。

文章目錄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無人願見孩子生病,且都希望寶貝能夠健康成長。因此,定期檢查孩子的生長與發育狀況,及早發現問題並介入處理,是守護兒童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為了協助家長照顧孩子,政府自民國84年起推行「兒童健康檢查服務」,並配發「兒童健康手冊」,詳細記錄每次檢查結果。經過多次精進與改版,如今這本手冊已成為爸媽的「育兒寶典」。如果家長善加利用這項服務與手冊內容,便能有效把關孩子的健康,讓照顧者更安心地陪伴寶寶成長。

健兒門診:七歲以下七次健康檢查

國民健康署針對七歲以下兒童,提供七次免費健康檢查,並施打公費疫苗,其中三歲以下就有六次關鍵檢查。每次檢查內容不僅包括身體檢查,還涵蓋以下評估:

  • 哺餵與營養評估:確保孩子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
  • 生長評估:檢查身高、體重、頭圍,觀察孩子的成長曲線。
  • 發展評估: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表達、社會行為等方面,及早發現發展遲緩或異常狀況。
  • 衛教指導:提供父母育兒知識,協助解決哺餵、副食品添加、行為發展等問題。

雖然家長容易察覺寶寶咳嗽、流鼻水、發燒等明顯症狀,但對於孩子長得較小、發育較慢、語言或動作發展遲緩等情況,未必能及早察覺。因此,定期的健康檢查便顯得尤為重要,醫師可透過詳細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給予適當建議與介入。

疫苗接種小提醒

  1. 按時接種:依照建議年齡及時間接種,可確保最佳保護效果。
  2. 注意健康狀況:若孩子有發燒或身體不適,建議延後接種並諮詢醫師。
  3. 疫苗手冊保存:請妥善保存《兒童健康手冊》及疫苗接種記錄,以便後續追蹤及確認接種狀況。
  4. 副作用觀察:接種後可能會有輕微發燒、紅腫或不適,屬於正常反應,但若出現嚴重過敏或異常症狀,應立即就醫。

4個月大~2歲健兒門診重點檢查項目與發展指標

4個月健兒門診重點檢查

  • 頸部支撐力:此階段頸部應能穩定支撐,若無法達成,可能顯示肌肉張力低下。

6-8個月健兒門診重點檢查

  • 粗動作與感官反應:應會翻身、伸手抓取玩具、轉頭尋找聲音來源。

9-10個月健兒門診重點檢查

  • 坐姿與語言發展:應能穩定坐立,玩具可由一手換至另一手,並開始發出重複音,如「ㄇㄚㄇㄚ」「ㄉㄚㄉㄚ」。呼喚名字時,也應會轉頭尋聲。

4-10個月副食品添加期,健兒門診重點檢查

  • 此階段是建立良好飲食習慣的關鍵期,健康檢查過程中,醫師與護理師會提供詳細的副食品添加指導與營養建議。

10個月-1歲,健兒門診重點檢查

  • 粗動作發展:應能扶著物體站立,並可從躺姿自行坐起。

一歲半後的發展與健康手冊的輔助

一歲半以後,孩子的語言、精細動作及社會行為會有顯著進步,新版《兒童健康手冊》特別設計了紅字警訊題,加註「※」標記,提醒家長關注各年齡層的重要發展指標。若孩子無法達成這些關鍵項目,可能顯示發展遲緩,需要轉介至專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家長的觀察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議每次健康檢查前,先依據手冊逐項觀察並記錄孩子的表現,如有疑慮可於看診時與醫師討論。

七次健兒門診,為孩子健康把關

七歲以下的七次健康檢查,每一次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應在每次檢查前填妥「家長紀錄事項」,並先閱讀相關衛教資訊,同時記錄想詢問醫師的問題,以確保每次檢查都能發揮最大效益。

透過完整且定期的檢查,家長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及時處理。與醫師攜手合作,做好七次健康檢查,便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築起最堅實的防線。

第三次健兒門診

補助時程:4~10個月大

建議使用年齡:4~9個月大

身體診察: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瞳孔及固視能力、髖關節篩檢、疝氣、隱睪、外生殖器、對聲音之反應、心雜音、口腔檢查。

發展診察:4~8個月大會翻身、伸手拿東西、對聲音敏銳、用手拿開蓋在臉上的手帕、8~9個月大後會爬、扶站、表達「再見」、發ㄅㄚ、ㄇㄚ音。

一般來說,四至六個月大是寶寶添加副食品的黃金時期,因此母乳及副食品間的轉換,會是第三次健兒門診中的衛教重點。

另外,在發展診療方面,能否坐立、長牙也都是此時會特別留意的部分。江明洲醫師提醒,四個月後的寶寶開始會翻身,但剛開始學會翻身的寶寶可能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翻回,而呈現臉部朝下的趴姿,爸媽需頻繁注意寶寶有沒有呼吸困難的問題,最好也能做一些安全措施,防止寶寶滾落床下。

應施打疫苗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二劑.五合一疫苗第二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4個月

什麼是五合一疫苗?

五合一疫苗是一種混合疫苗,一次接種即可預防五種嚴重的傳染病,包括:

  1. 白喉(Diphtheria):由白喉桿菌引起,會感染呼吸道,造成喉嚨嚴重腫脹、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或心臟衰竭。
  2. 破傷風(Tetanus):由破傷風桿菌感染傷口後產生毒素,會引起肌肉劇烈痙攣和抽搐,嚴重時可能致命。
  3. 百日咳(Pertussis):又稱「雞咳」,會引起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特別是對嬰幼兒威脅極大,甚至可能致命。
  4. 小兒麻痺(Poliomyelitis):由小兒麻痺病毒引起,會攻擊神經系統,嚴重時可能導致終身癱瘓。
  5. b型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會引起腦膜炎、肺炎、會厭炎(阻塞呼吸道)、敗血症等嚴重感染。

為什麼要接種五合一疫苗?

  • 多重保護:一次接種即可預防五種疾病,減少孩子多次施打疫苗的痛苦。
  • 高效安全:此疫苗已被廣泛應用且證實安全有效,能有效預防這些高致死率、高後遺症風險的疾病。
  • 群體免疫:當足夠多的孩子接種疫苗後,可降低病原體在社區中傳播,保護其他未能接種的人群,如新生兒或免疫系統較弱的孩子。

輪狀病毒疫苗第二劑

.公/自費:自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4個月

卡介苗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5~8個月

.疫苗類型:活性減毒疫苗

.接種方式:皮內注射

.副作用:接種4~6週後,注射處會出現膿瘍或潰爛,不必擦藥或包紮,只要保持清潔及乾燥,如果有膿流出可用無菌紗布或棉花拭淨,大約2、3個月後,傷口會自動癒合結痂,留下紅色小疤痕。

卡介苗(BCG,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是一種預防結核病(TB, Tuberculosis) 的疫苗。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影響 肺部,但也可能波及腦膜、骨骼、淋巴結等身體其他部位。

在嬰幼兒中,結核病可能引起 結核性腦膜炎 或 粟粒型結核(廣泛性結核感染),這些都是致死率和後遺症風險極高的嚴重疾病。因此,接種卡介苗對於新生兒和嬰幼兒尤為重要。接種目的與效用:

  • 預防重症:卡介苗對於預防結核性腦膜炎和粟粒型結核等結核重症有良好保護效果。
  • 減少傳播:雖然卡介苗對預防成人肺結核的效果有限,但能有效減少嬰幼兒期重症結核病的發生,進而減少社區中結核病的傳播。

B型肝炎疫苗第三劑.五合一疫苗第三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6個月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三劑輪狀病毒疫苗第三劑(三劑型)

.公/自費:自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6個月 

流感疫苗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6個月到3歲(第一次施打,建議隔4週後再施打第二劑,之後持續一年一劑)

.疫苗類型:不活化疫苗

.接種方式:肌肉注射

.副作用:注射部位局部腫痛、可能有發燒、頭痛、肌肉痠痛與紅疹等全身性反應,通常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

第四次健兒門診

補助時程:10個月~1歲6個月

建議使用年齡:10個月~1歲6個月

身體診察: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瞳孔、疝氣、隱睪、外生殖器、對聲音反應、心雜音、口腔檢查。

餵食狀況:固體食物。

發展診察:站穩、扶走、手指拿物、聽懂簡單句子。

第四次健兒門診,大約是孩子1歲左右,醫師會查看之前幾次的檢查紀錄,像是心房中隔缺損,在大約1歲時會閉合,以及隱睪症的寶寶,睪丸在這時也會下降至陰囊,如果還未下降,就應轉介至小兒外科開刀。

另外,1歲也是寶寶飲食的轉捩點,因為這時已能開始喝鮮奶,且是副食品及母乳角色轉換的時期,逐漸減少母乳比例,以副食品為主食,因此這一次健兒門診也會著重於傳遞飲食方法的衛教資訊。

注意隱睪症

隱睪症(Cryptorchidism) 是指 一側或雙側睪丸未能下降至陰囊 的情況。正常情況下,男嬰的睪丸會在 胎兒期 從腹腔逐漸下降,通過腹股溝管進入陰囊。

  • 隱睪症 可發生在一側(單側)或雙側(雙側)。
  • 最常見於 早產兒,約 30% 的早產兒可能有隱睪症,而足月男嬰中約 2-5% 發生。

隱睪症的成因較複雜,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荷爾蒙異常:如 睪固酮分泌不足 或 性腺激素異常,會影響睪丸下降。
  2. 解剖結構異常:腹股溝管狹窄或睪丸韌帶發育異常,會阻礙睪丸下降。
  3. 基因因素:有家族史者較易發生隱睪症。
  4. 環境因素:如母親在孕期接觸到某些 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農藥) 或吸菸,可能影響胎兒的性腺發育。
  5. 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因胎兒發育未完全,增加隱睪症的風險。

為何隱睪症需要重視?未下降的睪丸暴露於腹腔或腹股溝內的高溫環境,可能影響精子生成,增加成年後不孕症的風險。隱睪症患者罹患睪丸癌的風險比一般男性高 4-10倍,尤其是腹腔內的隱睪風險更高。早期矯正可降低風險,但仍需定期追蹤檢查。未下降的睪丸較不穩定,睪丸扭轉(影響血液供應)風險較高,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睪丸壞死。

兒科醫師會在寶寶出生後或嬰幼兒健康檢查 時,檢查睪丸是否位於陰囊內,並觀察其大小、位置與活動度。建議所有男嬰在出生後及嬰幼兒健康檢查時 接受睪丸檢查,如有異常應及早就醫。

應施打疫苗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第四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12個月

水痘疫苗第一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12個月

.疫苗類型:活性減毒疫苗

.接種方式:皮下注射

.副作用:局部腫痛,注射後5~26天於注射部位或身上可能出現類似水痘的水泡。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一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12個月

.疫苗類型:活性減毒疫苗

.接種方式:皮下注射

.副作用:接種後5~12天,部分寶寶會出現疹子、咳嗽、鼻炎或發燒等症狀。

A型肝炎疫苗第一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12個月

.疫苗類型:不活化疫苗

.接種方式:肌肉注射

.副作用:少部分注射部位紅腫、發熱,其他全身性反應很少。

日本腦炎第一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1歲3個月

.疫苗類型:活性減毒疫苗

.接種方式:皮下注射

.副作用:常見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於接種3~7天後,會出現全身無力、食欲不振、發燒、頭痛等症狀。

第五次健兒門診

補助時程:1歲半至2歲

建議使用年齡:1歲半至2歲

身體診察: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須做斜弱視檢查之遮蓋測試)、角膜、瞳孔、對聲音反應、口腔檢查。

餵食狀況:固體食物。

發展診察:會走、手拿杯、模仿動作、說單字、瞭解口語指示、肢體表達、分享有趣東西、物品取代玩具。

此時會較著重在孩子的發育狀況,以及意外預防的衛教知識。朱柔澍醫師表示,若先前的檢查結果,並未出現生理上的問題,在此時突然出現問題的機率不大,醫師會將重點擺在能力發展,像是語言、粗細動作,這時的孩子已能表達一些基本的單字,並且自行爬階梯、上下椅子,容易發生跌落、燒燙傷意外。

家長須注意居家安全設置,別讓孩子誤吞、誤食物品。這時的孩子也會嘗試抓落桌上物品,需小心孩子抓落重物,並讓孩子遠離滾燙的鍋碗。

第五次健兒門診中,包含視力的「遮蓋測試」,主要目的為檢測孩子是否有斜視或弱視。醫師會先用光筆檢查瞳孔位置是否正確,再來用遮蓋板遮蓋住一邊眼球,看另一邊眼球的移動情況,判斷是否有斜視問題。

朱柔澍醫師強調,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其實很難在看診時一一檢查,像是排便情況、睡眠時間、語言動作發展等,都須倚賴家長平時的觀察才能得知,問診時,醫師也會根據爸媽在「家長紀錄事項、衛教紀錄表」中填寫的狀況,再延伸更細部的問題。

舉例來說,有些早療的孩子並非發育遲緩,只是缺乏刺激,而家長平時的觀察,就成為協助醫師更準確評估孩子身心理發展的關鍵。

為什麼嬰幼兒視力檢查很重要?何時應該進行視力檢查?

嬰幼兒的視覺發育在出生後的前六年最為關鍵,尤其是0-3歲是視力迅速發展的黃金期。早期發現視力問題可以及早介入治療,避免影響視力發育和學習能力。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導致弱視、斜視或視力發展遲緩,甚至影響空間感和手眼協調能力。

新生兒期

出生後即會進行眼睛外觀檢查和紅光反射檢查,以排除先天性白內障、青光眼或眼部結構異常。

6個月

檢查眼睛對光的反應、追視能力和對稱性,評估雙眼協調狀況。

1歲

確認追視能力、對焦能力、眼位對稱 和 眼球運動協調性。

3歲可開始進行視力篩檢,通常使用 圖案視力表(如「E字表」或「圖形表」)。3歲的視力應達到 0.5(20/40)或更好。4-6歲應每年進行視力檢查和眼位檢查,篩查弱視、斜視、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 等問題。

視力檢查的內容與方法

紅光反射檢查

新生兒和嬰幼兒 常用,醫師使用檢眼鏡照射瞳孔,觀察紅光反射是否對稱。若反射異常,可能有白內障、視網膜病變或眼內腫瘤(如視網膜母細胞瘤) 的可能性。

追視測試

用鮮豔的玩具或光源,觀察嬰幼兒是否能追視移動物體。檢查雙眼協調、追視能力和視覺注意力。

遮蓋測試(Cover Test)

檢查斜視和弱視。用遮蓋物遮住一隻眼睛,觀察另一隻眼睛有無 償性移動。若出現補償性移動,可能有隱性斜視或弱視。

3歲以上可開始使用「圖案視力表」視力表檢查;5歲以上可使用視力符號表或字母表進行檢查。

需要注意的視力異常徵兆

若發現以下情況,建議盡快帶孩子至眼科檢查:

  • 3個月大後:無法 注視或追視移動物體。
  • 6個月大後:鬥雞眼、眼位不正、眼球震顫。
  • 任何年齡:
    • 瞳孔反射異常(如白色反光)。
    • 頻繁揉眼、歪頭看東西、眨眼頻繁、畏光或流淚。
    • 注視物體時過於靠近(如看書、看電視時貼得很近)。
    • 行動笨拙、容易跌倒、抓取物體困難。

嬰幼兒視力檢查是保障視力發育的重要步驟,建議家長依照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健康檢查時程定期檢查。若有視力發展遲緩、眼位不正或異常徵兆,應及早尋求眼科專科醫師 評估和治療。視力健康關乎孩子的 學習與生活品質,早期檢查、早期介入,是給孩子最好的保障。

應施打疫苗

五合一疫苗第四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1歲6個月

A型肝炎疫苗第二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1歲6個月~1歲9個月

帶孩子準時接受健兒門診,非常重要,家長也別忘了平時好好觀察孩子的成長發展。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陪伴者,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觀察往往最為細膩且深入。孩子的身心發展包括生長狀況、動作發展、語言能力、情緒表達與社會互動等多方面,這些細微變化通常在家庭生活中最先被發現。因此,家長平時的觀察不僅有助於及早察覺異常,也能提供兒科醫師更全面的評估依據。

家長的日常觀察與記錄能協助醫師更準確地評估孩子的發展狀況,並提供早期介入的依據。例如:健康檢查前,家長可根據「兒童健康手冊」的發展指標,逐項觀察並記錄孩子的表現。就診時,將觀察到的行為或症狀詳細告知醫師,如說話進展、動作協調、情緒表達等情況。醫師評估時,能根據家長提供的資訊進行綜合判斷,並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轉介至專科醫師。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傳染力強的幼兒常見疾病!9招預防腸病毒
嬰幼兒常見先天性心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