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2歲~7歲健兒門診重點檢查項目,常規疫苗接種時程、施打部位、副作用總整理!

2歲~7歲健兒門診重點檢查項目,常規疫苗接種時程、施打部位、副作用總整理!

寶寶一出生,就會經過醫師一連串的理學、神經學檢查,以及新生兒篩檢,為新生兒進行最基本的檢查,出院後,爸媽應善加把握國健署提供的七次健檢服務,依照《兒童健康手冊》時程,帶寶寶到醫療院所進行全身性的健康檢查,並接受預防注射,為孩子的健康奠定穩固基礎。

文章目錄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無人願見孩子生病,且都希望寶貝能夠健康成長。因此,定期檢查孩子的生長與發育狀況,及早發現問題並介入處理,是守護兒童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為了協助家長照顧孩子,政府自民國84年起推行「兒童健康檢查服務」,並配發「兒童健康手冊」,詳細記錄每次檢查結果。經過多次精進與改版,如今這本手冊已成為爸媽的「育兒寶典」。如果家長善加利用這項服務與手冊內容,便能有效把關孩子的健康,讓照顧者更安心地陪伴寶寶成長。

健兒門診:七歲以下七次健康檢查

國民健康署針對七歲以下兒童,提供七次免費健康檢查,並施打公費疫苗,其中三歲以下就有六次關鍵檢查。每次檢查內容不僅包括身體檢查,還涵蓋以下評估:

  • 哺餵與營養評估:確保孩子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
  • 生長評估:檢查身高、體重、頭圍,觀察孩子的成長曲線。
  • 發展評估: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表達、社會行為等方面,及早發現發展遲緩或異常狀況。
  • 衛教指導:提供父母育兒知識,協助解決哺餵、副食品添加、行為發展等問題。

雖然家長容易察覺寶寶咳嗽、流鼻水、發燒等明顯症狀,但對於孩子長得較小、發育較慢、語言或動作發展遲緩等情況,未必能及早察覺。因此,定期的健康檢查便顯得尤為重要,醫師可透過詳細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給予適當建議與介入。

第六次健兒門診

補助時程:2歲~3歲

建議使用年齡:2歲~3歲

身體診察:身高、體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睛檢查、心雜音、口腔檢查。

發展診察:會跑、脫鞋、拿筆亂畫、說出身體部位名稱。

觀察孩子是否能說出簡單的句子、自行穿脫衣物與鞋子,以及使用湯匙進食。 

若孩子已能主動說出想上廁所,爸媽不妨開始訓練孩子控制大小便,慢慢幫助孩子戒尿布。初生嬰兒的大小便為反射作用,因寶寶尚未發展出由大腦控制排尿、排便的能力,到2歲左右,生理及心理都有一定成熟度,爸媽可帶著孩子從脫褲子、坐上馬桶、使用衛生紙擦屁股,最後洗手,將如廁分割為幾個小階段,讓孩子一步一步熟悉,進而學會自行如廁。

因兩歲三個月的日本腦炎疫苗打完後,距離下次健康檢查及疫苗施打還有一段時間,常會出現下一次要用時,找不到健康手冊的情形,提醒家長打完此次疫苗後,記得將手冊收好,妥善保留至小學,除了因後續仍有健兒門診及疫苗施打需使用,孩子小學入學時,也需繳交「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又稱黃卡)」 影本給學校。

若真的遺失手冊,可就近至衛生所申請補發,手冊內的疫苗接種紀錄,也可向原接種單位或戶籍地衛生所申請補登。

應施打疫苗

日本腦炎第二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2歲3個月

為何日本腦炎有不活化和活性減毒兩種類型?

國內的日本腦炎疫苗從2017年5月之前,皆採用不活化疫苗,總共需打四劑,而新劑型則改為活性減毒疫苗,只需打兩劑,新劑型的活性減毒疫苗,孩子可少挨兩針,不良反應較少,可獲得更長的保護力。若經醫師診斷不適合接種活性減毒疫苗的孩子,仍可經申請改打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是一種由日本腦炎病毒(JEV)引起的腦炎,透過蚊子(主要為三斑家蚊)傳播,嚴重者可能導致腦損傷、癲癇或死亡。因此,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市面上的日本腦炎疫苗主要分為「不活化疫苗」與「活性減毒疫苗」兩種,這兩種疫苗的製作方式不同,各有優勢與適用族群。

1.不活化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

製造方式:透過化學方法(如甲醛)滅活日本腦炎病毒,使病毒失去感染力但仍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

特點:

  • 安全性高:因為病毒已滅活,不會在體內複製,適合免疫力較低或有特殊健康狀況的人(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孕婦)。
  • 歷史悠久:最早的日本腦炎疫苗就是不活化疫苗,技術成熟,已使用數十年。
  • 需要多劑接種:通常需接種2~3劑基礎劑量,後續可能還需要追加劑,以維持長期保護力。

常見種類:

  • 鼠腦培養不活化疫苗(較早期,副作用較多,逐漸被淘汰)
  • Vero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較新型,副作用較少,目前較常使用)

適用對象:

  • 6個月以上嬰幼兒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器官移植、癌症治療者)
  • 孕婦(若風險評估後需要接種)

2.活性減毒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

製造方式:經過基因改造或反覆培養,削弱病毒的致病力,但病毒仍具有活性,能夠在人體內有限度地繁殖,進而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

特點:

  • 免疫效果較強且持久:一般只需1~2劑就能提供長期保護,追加劑需求較少。
  • 接種方式較方便:通常只需要少量接種即可產生強烈免疫反應。
  • 價格較低:由於培養成本較低,部分國家採用活性減毒疫苗作為主要疫苗。

常見種類:

  • SA14-14-2疫苗(最常見的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

適用對象:

  • 9個月以上嬰幼兒(部分國家建議12個月後接種)
  • 免疫功能正常的兒童與成人

注意事項:

  • 不適用於免疫力低下者(如接受化療、服用免疫抑制劑者),因為疫苗中的病毒仍具活性,可能導致感染。
  • 孕婦不建議接種,除非疫情高風險且醫師認為益處大於風險。

不活化 vs 活性減毒疫苗比較表

項目

不活化疫苗

活性減毒疫苗

製作方式

滅活病毒,無感染性

減弱病毒,仍具活性

接種次數

2~3劑(需追加劑)

1~2劑(較少追加)

免疫效果

需多次接種才能建立長期保護

產生強烈免疫反應,保護力持久

安全性

較高,適合免疫低下者

較低,不適合免疫缺陷者

價格

較貴

較便宜

適用族群

免疫低下者、孕婦可接種

健康兒童、成人可接種

常見副作用

注射部位紅腫、發燒

輕微發燒、疲倦

使用國家

日本、美國、台灣

中國、印度、部分東南亞國家

如何選擇日本腦炎疫苗?

  • 一般健康兒童與成人:可選擇活性減毒疫苗,因為接種次數少,保護力強且持久。
  • 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孕婦:應選擇不活化疫苗,因為安全性較高。
  • 若計畫前往流行區(如東南亞):建議提前接種,確保有足夠保護力。

不論哪種類型的疫苗,都能有效預防日本腦炎,家長應依據孩子的健康狀況與疫苗可用性,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最合適的疫苗!

第七次健兒門診

補助時程:3歲~未滿7歲

建議使用年齡:3歲~未滿7歲

身體診察:身高、體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睛檢查(得做亂點立體圖)、心雜音、外生殖器、口腔檢查。

發展診察:會跳、會蹲、畫圓圈、翻書、說自己名字、瞭解口語指示、肢體表達、說話清楚、辨認形狀或顏色。

朱柔澍醫師建議,孩子3歲半至4歲時,應帶孩子至眼科檢查視力,到眼科之前,可先在家中輔導孩子看字母E及C的缺口、辨認左右邊,事先在家中練習看著缺口比出正確方向,以利孩子順利完成視力檢查,也可避免孩子因不清楚方向,而影響到視力檢查準確度。

因第七次健兒門診為入小學前的最後一次檢查,醫師除了幫孩子做完基本檢查,也會在這時協助評估患有心臟病、氣喘的孩子,是否需限制劇烈運動,家長可參照醫師建議,事先與學校老師溝通。

應施打疫苗

水痘疫苗第二劑

.公/自費:自費

.建議施打時間:出生滿4歲~6歲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二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施打時間:出生滿5歲~入小學前

四合一疫苗一劑(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

.公/自費:公費

.建議施打時間:出生滿5歲~入小學前

為何要追加接種四合一疫苗?

四合一疫苗(DTP-IPV)是一種同時預防四種嚴重傳染病的綜合疫苗,包括:

  1. 白喉(Diphtheria)——可能導致喉嚨嚴重感染、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2. 破傷風(Tetanus)——由細菌毒素引起的肌肉痙攣,嚴重時可能影響呼吸。
  3. 百日咳(Pertussis)——又稱「雞咳」,嚴重時可能引發肺炎、腦病變,甚至危及嬰幼兒生命。
  4. 小兒麻痺(Poliomyelitis, IPV)——可導致永久性癱瘓,甚至影響呼吸肌導致死亡。

四合一疫苗主要是追加作用,因先前施打的五合一疫苗中,百日咳的抗體只能維持5~10年,體內的保護力會慢慢減弱,因此於5歲至小學入學前追加施打一劑四合一疫苗,有助獲得更完整的保護力。嬰幼兒在2、4、6個月時接種前三劑基礎劑量後,雖然體內已經建立初步的免疫力,但隨著時間,抗體濃度會逐漸下降,可能無法提供長期保護。因此,在15~18個月時需要追加接種一次,以增強免疫力。

另外,也建議11歲以上的青少年,或經常接觸嬰幼兒的大人及孕婦,可自費施打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俗稱新型三合一疫苗)」,降低感染及傳播風險,也保護還未施打五合一疫苗的新生兒。

百日咳的抗體較容易下降,若沒有追加接種,孩子在2歲後可能因免疫力不足而感染。由於百日咳對嬰幼兒的影響最嚴重(可能導致肺炎、腦病變),追加劑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百日咳的抗體較容易下降,若沒有追加接種,孩子在2歲後可能因免疫力不足而感染。由於百日咳對嬰幼兒的影響最嚴重(可能導致肺炎、腦病變),追加劑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2~7歲兒童的成長發展與健康檢查建議

兒童在2歲至7歲之間的成長發展迅速,主要涵蓋身體發育、語言能力、認知發展及社交情緒能力。以下是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特徵、建議的健康檢查,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處理方式。

2~3歲發展特徵

身體發育:身高、體重穩定成長,動作協調能力提升,可跑、跳、踢球、堆積木。
語言發展:開始使用短句,能說出約50~200個單字,理解簡單指令。
認知能力:學習透過模仿和探索環境,發展簡單的解決問題能力。
社交情緒:對熟悉的人產生依戀,開始學習分享,但仍有強烈的「自我中心」行為。

健康檢查建議

  • 身高、體重、頭圍測量(追蹤成長曲線)
  • 語言發展評估(檢查詞彙量、語句組織能力)
  • 視力篩檢(確認有無弱視或其他視力異常)
  • 聽力測試(確保無聽力障礙影響語言發展)
  • 牙齒檢查(開始建立定期看牙的習慣)

可能的問題與處理方式

  • 語言發展遲緩 → 建議語言治療評估,並在家多與孩子對話、朗讀繪本。
  • 運動發展落後 → 若無法穩定行走或跑跳,應接受物理治療評估。
  • 社交互動不足 → 若孩子極度害羞、不與他人互動,應進行心理及發展評估,排除自閉症等可能性。

3~4歲發展特徵

身體發育:可單腳站立、踮腳走路、騎三輪車,手部精細動作進步。
語言發展:詞彙增加至約500~1000個單字,可說較完整的句子,能理解簡單故事。
認知能力:開始學習分類、數數(1~10),能認識簡單形狀與顏色。
社交情緒:開始參與角色扮演遊戲,學習合作與輪流,但仍有衝動行為。

健康檢查建議

  • 生長發育監測(持續追蹤身高、體重)
  • 語言發展篩檢(確認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
  • 視力及聽力篩檢
  • 行為與情緒評估(觀察是否有過度焦慮、攻擊行為)
  • 營養狀況評估(確認有無偏食、缺乏營養)

可能的問題與處理方式

  • 語言發展遲緩 → 若仍無法表達完整句子,應接受語言治療。
  • 注意力不集中 → 若孩子過於衝動、難以專注,可進行早期心理發展評估,篩檢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睡眠困擾 → 若孩子有嚴重夜驚、磨牙或打鼾,可能需睡眠醫學或耳鼻喉科評估。

4~5歲發展特徵

身體發育:能靈活跑跳、使用剪刀、開始學習寫字。
語言發展:能說出完整故事,學習簡單問答,開始理解時間概念。
認知能力:能認識基本數字、形狀、顏色,開始學習基本邏輯推理。
社交情緒:能參與團體遊戲,學習控制情緒,開始建立友誼。

健康檢查建議

  • 生長監測(確保身高體重在正常範圍內)
  • 視力及聽力檢查
  • 語言與認知發展測試
  • 心理與行為評估(觀察社交能力、焦慮狀況)
  • 牙齒檢查(開始學習刷牙及預防蛀牙)

可能的問題與處理方式

  • 學習困難 → 若孩子無法認識基本數字、顏色,需進行早期學習評估。
  • 情緒調節困難 → 若孩子情緒起伏大、易暴怒,可考慮心理治療或親職教育指導。
  • 過敏與氣喘 → 若有頻繁鼻塞、咳嗽,應至兒科或過敏專科就診。

5~7歲發展特徵

身體發育:動作更靈活,可騎腳踏車、跳繩,手部肌肉控制更精細。
語言發展:能流暢對話,學習書寫與閱讀,理解更複雜的概念。
認知能力:能學習簡單數學運算,發展因果推理能力。
社交情緒:開始有明顯的同儕關係,能理解規則與合作。

健康檢查建議

  • 生長監測(確保身高體重正常)
  • 視力檢查(排除近視、遠視或弱視)
  • 語言與學習能力評估(檢查閱讀、數學能力)
  • 心理與社交行為評估(確認社交適應性、情緒管理)
  • 脊椎檢查(檢查是否有脊椎側彎)

可能的問題與處理方式

  • 學習困難 → 若孩子識字困難、數學概念薄弱,需進一步學習障礙評估。
  • 近視與視力問題 → 若孩子看遠處吃力,應進行視力矯正。
  • 脊椎側彎 → 若站立時肩膀或腰部歪斜,應接受骨科檢查。

2~7歲的孩子發展迅速,家長應密切關注語言、運動、社交與認知發展,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發現發展遲緩或異常,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以確保孩子能獲得適當的介入與支持。

2~7歲兒童的視力健康檢查建議

嬰幼兒的視力發展從出生開始逐步成熟,若能及早發現視力問題並介入治療,將有助於確保正常的視覺發育。因此,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採用不同的視力檢查方式,並針對不同的發展里程碑進行評估。

1~3歲:基本視力測試與弱視篩檢

檢查方式

  • 形狀或符號視力測試(Preferential Looking Test):使用LEA符號視力表(蘋果、房子、圓形等簡單圖案)測試幼兒視力。
  • 自動驗光篩檢(Photoscreening):使用兒童專用的電腦驗光儀檢測遠視、近視、散光、弱視或屈光不正。
  • 遮蓋測試(Cover Test):檢測是否有斜視、弱視或視力不對稱的情況。

檢查重點

  • 確認視力是否達年齡標準(1歲約0.1~0.2,2歲約0.2~0.3,3歲約0.4)
  • 篩檢弱視(Amblyopia)及屈光異常
  • 檢查是否有遠視、近視或散光傾向

3~5歲:正式視力檢測與屈光矯正評估

檢查方式

  • 視力表檢查(Visual Acuity Test)3歲以上可使用LEA符號表或E字視力表(讓孩子指認方向)。
  • 屈光檢查(Refraction Test)透過電腦驗光或使用睫狀肌麻痺劑測量遠視、近視及散光度數。
  • 遮蓋測試(Cover Test)觀察雙眼協調性,篩檢斜視或視力發展不平衡。

檢查重點

  • 視力是否接近正常標準(3歲約0.4~0.5,4歲約0.6,5歲約0.8)
  • 是否有弱視,需在6歲前介入治療
  • 檢查眼睛對焦能力,確保雙眼協同發展

5歲以上:全面視力檢查與學齡前評估

檢查方式

  • 標準視力表測試使用E字表、C字表或阿拉伯數字視力表檢測單眼視力。
  • 雙眼視功能測試(Binocular Vision Test)檢查雙眼是否能正確融合影像,避免立體視覺異常。
  • 色盲篩檢(Color Vision Test)透過石原色盲測試圖檢查是否有先天性色覺異常。

檢查重點

  • 視力是否達1.0(6歲後應達到標準視力)
  • 是否有早期近視、遠視或散光需要矯正
  • 檢查是否有閱讀困難、眼疲勞問題(可能與視覺功能異常有關)

什麼情況需要提早就醫?

家長應特別注意以下異常徵兆,若發現應儘早帶孩子就醫:

  • 斜視或視線不對稱(3個月大後仍有明顯內斜或外斜)
  • 對光線無反應(如無法跟蹤光源、物體)
  • 頻繁揉眼、瞇眼、歪頭看東西
  • 閱讀或看電視時過於靠近
  • 眼球震顫、眼瞼下垂、瞳孔顏色異常(如白色反光,可能是眼癌)

視力問題如果未及時發現,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運動及日常生活。根據年齡選擇適合的檢查方式,有助於早期發現並治療視力異常,確保孩子擁有健康的視覺發展。家長應定期帶孩子進行視力篩檢,並在發現異常時及早就醫,以免錯過黃金矯正期!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傳染力強的幼兒常見疾病!9招預防腸病毒
嬰幼兒常見先天性心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