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後疫情育兒生活】在家活動邊玩邊學,給孩子的活動選擇與爸媽陪玩心法

【後疫情育兒生活】在家活動邊玩邊學,給孩子的活動選擇與爸媽陪玩心法

幼兒園、托兒所停課期間,孩子的學習不能中斷,該如何規劃孩子在家的活動,成為爸媽們現階段面臨的重要課題,為0~3歲的孩子選擇適合且多元的學習內容,並透過陪伴,讓孩子在家也能快樂學習與成長。

    後疫情時代,孩子的活動範圍被限縮,生活與學習侷限於家中小小區域,家長無不苦惱著該如何時時面對精力旺盛的孩子,其實,有許多適合在家中做、簡單並能帶給孩子刺激與成長的活動,皆可成為爸媽在家陪伴孩子的選擇。

4種類別規劃孩子在家活動

    孩子在03歲的階段,是大腦、肢體與各感官的感覺統合發展重要時期,需要許多環境刺激與活動來釋放體能,但受到疫情影響,家裡儼然成為孩子唯一能放電的場所,爸媽可陪伴孩子做哪些類型的活動來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表示,可依照身體遊戲、認知學習、生活自理與動手操作等4個類別規劃:

身體遊戲.促進感覺統合

    面對01歲的孩子,爸媽可於家中規劃一個活動空間,方便讓孩子翻滾或做親子運動,例如:將孩子抱起來飛高高、簡單搖晃的遊戲;若是612個月大的孩子,四肢與軀幹肌力正在快速發展,可準備地墊讓孩子盡情地爬,爸媽也可放置枕頭、玩偶形成障礙物讓孩子跨越;至於13歲的孩子會開始發展「跑步」、「跳躍」的動作,身體活動需求量大,建議爸媽安排可消耗大量體能的遊戲,例如:擺設巧拼墊讓孩子在上面跳、玩跳跳馬或在雙腳中間夾著球比賽跳高等。

    爸媽也可和孩子玩球類遊戲,準備有彈力的充氣式皮球,讓孩子練習投籃,或拿大紙箱、洗衣籃作為籃子,讓孩子從定點投球,和孩子玩丟接球、滾地球等,也能利用家中空的寶特瓶作為練習道具,和孩子玩把寶特瓶踢倒的遊戲。

    此外,音樂律動、手指頭遊戲等也很適合03歲的孩子,爸媽可利用手指玩偶,和孩子玩動動手指頭的遊戲,並在遊戲過程中讓孩子認識動物,若沒有手指玩偶也可唱手指搖或讓孩子跟著自己動動身體部位,而簡單的親子按摩也是不錯的方式,請孩子伸出手,教孩子認識手指頭,再戳一戳進行按摩,孩子也會覺得舒服、有趣。

    吳姿瑩治療師表示,透過身體遊戲等活動能幫助孩子在聽覺、觸覺、視覺、身體感覺等感覺統合方面的發展,尤其03歲的孩子,感覺統合需求很高,活動的需求很高,會透過動來認識環境以及自己,並透過動作遊戲來滿足身體的需求量。

    因此,後疫情時代,爸媽無法孩子到親子館或戶外活動時,建議爸媽要為孩子每天安排一段運動時間,並規劃能夠讓孩子消耗體能、可提供足夠刺激量的活動,並依照孩子的能力及年紀,給予孩子能做到的活動,不過度要求才不會造成孩子的壓力。

認知學習.口語表達的起點

   除了滿足孩子「動」的需求,爸媽也可加入認知學習類的活動,例如:親子共讀,對於01歲的孩子,可選擇無劇情、內容為認識圖片及物件的繪本,並特別留意紙材的選擇,因孩子仍處於口腔期,容易出現咬、揉、撕等動作,建議挑選厚紙板的書,孩子好翻閱也不容易破壞或誤食。而13歲的孩子能維持的專注力較短,爸媽可挑選圖片、內容簡單或操作型、互動型的繪本,內容不需太長,510分鐘內可讀完的即可。

    若家中沒有操作性繪本,在使用一般繪本時,爸媽可創造和孩子的互動,例如:讓孩子翻書、以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指認繪本中的圖片、動物,或在進入下一頁時,快速翻過再翻回來,詢問孩子在剛才的瞬間有沒有看到什麼,也可搭配玩偶來講故事,透過生動的聲音表情和互動就能給孩子好品質的共讀時光。

    若剛開始進行時,孩子較難持久,有時一本繪本也難以一次讀完,爸媽也別緊張,可採循序漸進的方式,一天一本或一本繪本分幾天看來進行,孩子的閱讀習慣需要培養,慢慢來,一定能看見孩子的進步,從無法坐下看繪本、到處跑跳到可坐下來聽56頁,最後可以一次聽完一本。

    吳姿瑩治療師認為,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受到圖片、顏色的刺激,而在認知發展上有所學習,若孩子的認知發展佳,在理解能力上與口語表達也會較好,建議爸媽疫情期間,可幫孩子規劃親子共讀的活動,為孩子未來的口語表達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生活自理.學習生活技能

    簡單的家事可讓13歲左右的孩子來幫忙,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整理衣物,鼓勵孩子把自己的衣服挑出來,或引導他分類家庭成員的衣服,也可將洗水果、剝水果的工作交給孩子動手做。

    另外,爸媽不妨開始帶孩子學習如何整理玩具,準備大小合適的箱子,貼上玩具類別標籤,讓孩子分類,並帶著孩子一起收,從小培養收玩具的習慣。吳姿盈治療師表示,雖然爸媽做家事時,讓孩子一同參與較為耗時,但能增加與孩子間的互動,孩子也能藉此機會學習,未來就能成為好用的小幫手。

動手操作.練習手眼協調

    滿1歲的孩子適合開始玩貼紙、蓋印章、捏黏土、動手塗鴉以及簡單的DIY遊戲,例如:將貼紙貼在指定的地方,將印章蓋在方框內,動手畫直線、圓圈等。若家中若有不要使用的鞋盒,只要在中間挖出一個洞,就能讓孩子練習投硬幣,這類活動不僅能促進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鍛鍊小肌肉更有力氣,讓手指靈活度變高,也能幫助孩子練習手眼協調。

    吳姿瑩治療師提醒,孩子剛開始執行這類活動時都需要爸媽陪伴,爸媽要先帶領孩子玩,孩子才會玩。若爸媽居家工作期間,無法陪伴孩子時,爸媽可提供過去曾陪孩子玩過的遊戲,孩子已經知道玩具的使用方式,不需爸媽再手把手教學,另外,也能為孩子選擇自由度較高的玩具,例如積木、黏土等可讓孩子發揮創意,玩出不同趣味。

爸媽陪玩4大心法

對於過去較少長時間陪伴孩子的爸媽而言,疫情期間,要全天候面對、陪伴孩子,可說是個很不一樣的挑戰,吳姿盈治療師建議,爸媽在陪玩時可掌握以下4點技巧:

1.輕鬆有趣為原則:雖然爸媽為孩子規劃的活動可提升其能力,但不需過度感到壓力,以輕鬆、簡單且有趣的方式陪伴,並按照孩子能力調整難易程度,才能和孩子一同度過充實的居家防疫時光。

2.留意自身情緒:陪玩時,爸媽要能覺察自己的情緒,不強迫自己陪玩,身心平穩時,才能提供孩子有品質的互動,若自覺有壓力情緒時,建議爸媽可準備孩子能自己玩的活動,不需過度勉強自己,避免造成親子衝突。

3.掌握適當介入時機:爸媽想陪伴孩子時,可先觀察孩子的舉動,若孩子專注於活動中,爸媽可不必有過多的引導,放手讓孩子探索、發揮想像力;若孩子很期待由爸媽引導,此時,可安排一些有結構性的遊戲,和孩子講解與示範後,讓他動手做,當孩子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爸媽再介入,和孩子一起做或將活動簡化,讓孩子更有參與感。

4.按孩子個性安排活動及引導:爸媽平時多觀察孩子的個性,按其個性挑選合適的活動以及陪伴的方式,建議不過度挑戰或順從孩子,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吳姿盈治療師提醒,疫情期間,孩子與爸媽待在家中,相較於疫情前的生活,作息上較難以規律,建議爸媽為孩子建立作息表或家庭日程表,依照固定作息讓孩子進行有規劃性的活動,並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光、多陪孩子玩,和孩子一起發揮創造力,做一些以前沒有機會一起做的事,除了幫助孩子生活上的學習,也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3歲前的孩子適合數位學習嗎?

    近年來,3C育兒漸漸成為趨勢,許多爸媽想提早讓孩子進入數位學習,吳姿盈治療師建議,對於3歲前的孩子,爸媽若想給3C產品,要能管控孩子的使用時間,每天儘量控制在30分鐘內。值得注意的是,3C產品為爸媽和孩子互動的媒介,並非用來成為搪塞孩子時間、避免孩子哭鬧的工具,若孩子長時間接觸3C產品,除了可能會有沉迷的問題,也可能對孩子未來的專注力、學習發展與人際互動造成負面影響,不可不慎。

(延伸閱讀:超好玩線上互動遊戲!消耗體力又放電,讓小孩宅家避疫不再喊無聊啦!)
(延伸閱讀:小孩在幼兒園和在家裡不一樣?!媽媽們敲碗的「幼教老師育兒魔法」大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