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呼吸道感染才會發燒,嬰幼兒燒不停時.一定要懷疑泌尿道感染!
6個月大的小昱發燒不退,沒有咳嗽、流鼻水,也沒有腹瀉、嘔吐的症狀,而是精神狀況和食欲不太好,媽媽心急地帶去診所就醫。醫師檢查過呼吸道後,沒有發現異樣,懷疑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於是問媽媽:「最近,寶寶的尿液味道有沒有跟平常不一樣的地方?」媽媽想了想,回答醫師:「好像比較臭,顏色也比平常深。」醫師建議媽媽帶小昱到大醫院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嬰兒症狀不典型.主要以發燒表現
泌尿道感染是指泌尿系統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盂到腎臟之間發生細菌性感染。臨床上,根據受影響的部位區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和上泌尿道感染(如腎盂腎炎)。造成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常常來自於嬰幼兒的糞便,汙染尿道口後,細菌進入體內後,影響膀胱甚至腎臟,造成發炎。
當嬰幼兒出現發燒,卻未合併其他症狀(感冒或腸胃炎)時,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林自華表示,「這時要考慮可能是泌尿道感染,可觀察尿液顏色、味道是否有改變,並進一步檢查尿液的白血球數目、是否有細菌感染,以進行確認。」
她補充,有時,父母一發現孩子發燒就帶去就醫,在什麼症狀都還不明顯的情況下,醫師通常會先給予退燒藥物,「但服藥後,發燒的狀況依舊持續,就要懷疑是否為泌尿道感染。」
林自華醫師指出,同為泌尿道感染,大小孩可能會有解尿疼痛、頻尿、急尿、灼熱感、血尿、下腹痛、尿失禁等症狀,但對還不具有語言能力的嬰幼兒來說,症狀則多半以發燒表現,加上因為不舒服而出現哭鬧不安、精神活力不佳、食欲下降等非特異性症狀。
採集尿液進行常規檢驗與細菌培養
泌尿道感染的診斷依據包含:尿液常規檢驗與尿液細菌培養,因此,必須採集尿液送化驗。林自華醫師表示,「2歲以內的嬰幼兒,採用在尿道口黏貼尿袋的方式收集尿液。不過,碰到較敏感的寶寶會不肯尿尿,將難以採集到尿液,或者因為生病而不想喝奶,也會影響尿量,不易收集到足夠的尿液。若在6小時之內無法收集到尿液,就考慮進行一次性導尿。」
由於插導尿管進入膀胱取出尿液為侵入性檢查,有的家長難免會因為心疼孩子受苦而抗拒,「醫師會透過溝通,讓父母了解檢查的必要性,同意讓孩子接受導尿,才有尿液可送檢」。導尿時,必須在無菌環境性進行,「所以,父母無法陪在孩子身邊」,在過程中,雖然孩子會害怕哭泣,但醫護人員會即使安撫,大多數狀況下仍可順利採集尿液送檢。
林自華醫師指出,常規尿液檢查可看出細菌反應、白血球數目是否增加,以初步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大約1~2小時即可知道結果,「大部分的泌尿道感染能從常規尿液檢查確認,然而,在感染初期,也可能出現常規檢查偽陰性的結果,所以需要看尿液細菌培養的結果。」
尿液細菌培養的目的在於確認是哪一種細菌造成感染,以使用適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她指出,台灣地區常見造成泌尿道感染的菌種包括:大腸桿菌、克雷白氏桿菌與奇異變形桿菌。檢查約48小時可得知結果。「有時寶寶可能因為先服用了抗生素,而無法培養出細菌,除了再取一次尿液進行細菌培養,也會考量寶寶的症狀,可以直接依常規菌種進行治療。」
她補充,如果尚未確認菌種即先治療的話,「年紀小,或不適合口服抗生素治療的病童,可住院接受注射治療3天左右,同時等報告;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回家服藥,2天後,回醫院看報告,並確認抗生素治療的狀況。」
感染原因與改善方式
林自華醫師指出,嬰幼兒泌尿道感染的原因可從以下3點來說明:
1.清潔不當:可能使用與寶寶不合的紙尿褲或濕紙巾、更換尿布次數不夠多、便便後的清潔不完全,都可能引起嬰幼兒泌尿道感染。「然而,現在不少家長的智識水準提高,清潔工作都做得不錯,但還是感染了,往往因此而自責。」
她表示,「通常更換寶寶使用紙尿褲或濕紙巾的品牌,就改善了問題,這是因為紙尿褲或濕紙巾的酸鹼度不同,影響細菌的附著程度。」
2.男寶寶的包莖過緊:男嬰若是包皮過緊,常因不易清潔,讓細菌容易附著在包皮上而造成感染,這也是1歲以下男寶寶發生機率比女寶寶高的原因(1歲後,女寶寶得病的機率開始高於男寶寶,因男寶寶隨著年齡增加,包皮會逐漸鬆開,而減少感染機會)。
林自華醫師表示,「男寶寶的包皮過緊時,可藉由含有類固醇的軟膏塗抹在包皮,讓包皮鬆開,比較容易翻開以便清潔龜頭、減少細菌附著的機會。大約塗抹1~2週,若改善效果不佳,仍有頻繁的泌尿道感染,可尋求小兒外科醫師的意見,評估是否進行包皮切除。」
3.生理構造或功能異常:可能是膀胱輸尿管逆流症、膀胱壓力過高、輸尿管構造異常等原因所致,「若疑似結構異常,除了安排腎臟膀胱超音波(評估有無水腎、輸尿管水腫以及腎臟腫大的情形),會在感染治療期結束後,進一步安排膀胱輸尿管攝影檢查(了解是否有尿液自膀胱逆流到輸尿管或腎臟的情形)。」特別是對於治療結束後,又再度發生感染的寶寶,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確認構造是否有異常。
治療視感染狀況.服用抗生素天數不同
治療泌尿感染必須使用抗生素,林自華醫師表示,「如果是膀胱尿道炎,治療需要3~5天;一般輸尿管發炎約7天上下;腎盂腎炎治療則為10~14天,須視個別狀況而定,有時,可能需要更長的治療期。」
若有結構異常的問題,視狀況而定,一般膀胱輸尿管逆流分五個等級,如為四、五級,須予以手術治療;若為三級以下,則定期追蹤檢查,並配合預防性抗生素投藥。她提醒,「使用抗生素治療,必須配合服藥,避免治療不完全而產生抗藥性。若為膀胱輸尿管逆流症,因容易復發,應配合醫囑定期追蹤檢查。」
林自華醫師強調,「與較大孩子的感染狀況相比,嬰兒期的泌尿道感染更容易造成複雜性發炎。加上嬰兒期的泌尿道感染常合併一些先天泌尿道畸形的問題,如果沒有進一步詳細地檢查出異常,並予適當的處理,就容易因反覆感染而造成永久的腎臟傷害不可不慎。」
治療常見問題
林自華醫師表示,雖然現代父母對於嬰幼兒疾病有所了解,但在就醫過程中仍對一些處置有所疑問,她說明如下:
Q1.一定要住院嗎?
A:若是小於3~4個月大的寶寶,因不易口服藥物,必須採用打針方式給予抗生素,則要住院治療。由於是住在新生兒病房,父母在固定時間探視,其他作息可如常,通常不會讓父母覺得照顧太困難。
1歲以上的寶寶,若口服藥物的能力佳,且生命徵象穩定,可以考慮不必住院;病情嚴重或無法口服藥物的孩子則必須住院治療。然而,大一點的寶寶住在一般病房,需要大人陪住院,總是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大,因而容易讓父母有「能不住院就不要住院」的想法。
Q2.一定要做檢查嗎?
A:令父母在意的是以導尿管方式收集尿液,以及藉由導尿管進行的膀胱尿道攝影檢查,因為是侵入性檢查,父母總是會心疼孩子而對檢查抱持排斥感。醫師會跟父母說明檢查的目的,使其了解檢查對於診斷治療的幫助與重要性,通常在說明後,父母會願意讓孩子接受醫師安排的檢查。
Q3.要讓哪一科醫師看診?
A:各醫院多由兒科醫師輪流收治病人,但在治療上遇到抗生素使用問題,如:培養出不易見的細菌、出現抗藥性等,主治醫師會會診兒童感染科醫師;若是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諮詢,則是會診兒童腎臟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