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過強也不行!出現長期發燒、關節疼痛等5症狀,當心孩子罹患自體免疫疾病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免疫力早已是許多人關注的議題,近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不少人為此想方設法提升免疫力,特別是爸媽無不將孩子當作心肝寶貝,更為孩子添購許多營養品。不過,醫師提醒,平時不必特別加強免疫力,若過分補充,免疫力也會成為問題!
一般而言,當病菌侵入人體時,人體會發動免疫系統與之對抗,但有時免疫功能過強、反應過度,就會引起免疫風暴,出現攻擊自體細胞與器官的現象,而此現象造成的疾患,即為自體免疫疾病。
常見孩童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種類多元,大致區分為全身性與特定器官,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影響範圍大,出現的發炎反應可能遍及全身各組織,例如:系統性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川崎病等;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炎、自體免疫性肝炎等則為攻擊單一特定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暨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王志堯表示,孩童自體免疫疾病,3歲前的嬰幼兒以川崎病最為常見,3歲以後的學齡兒童及青少年則以系統性紅斑性狼瘡與幼兒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主,他說明如下:
嬰幼兒川崎病
嬰幼兒川崎病目前誘發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為潛在性感染因子誘發全身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引起器官發炎現象,其主要症狀為草莓舌、喉嚨乾燥、超過5天高燒不退,並合併紅眼、皮膚出疹、手腳尖端紅腫、脫皮等現象,特別容易引發心臟發炎反應。
王志堯醫師指出,近期國外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嬰幼兒在感染新冠肺炎後也會出現類似川崎病的症狀,目前醫界認為可能與免疫系統產生反應有關,在醫學上尚未有確切名稱,僅以「多發系統發炎性疾病」稱之,世界衛生組織則定義為「類川崎病」,常見於5~6歲或學齡幼童。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為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全身器官都可能出現發炎現象,通常發生於女性身上,女性與男性罹患的比例為9:1,一般會出現如蝴蝶般的紅疹(俗稱狼瘡),兒童又以長期發燒、器官發炎為主要症狀,容易出現腎臟發炎、血壓高、出現尿毒症,嚴重時,甚至演變為心肌炎而出現呼吸急促、喘等症狀,若無治療,也可能影響大腦神經系統發展而出現腦炎與精神性疾病。
幼兒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幼兒型類風溼性關節炎症狀常見為關節發炎,少部分會出現肝臟、脾臟腫大現象,不過,3歲前的嬰幼兒,罹患全身性風濕性關節炎時,大部分仍以發燒為主要症狀,關節疼痛則較為少見,嚴重時也容易併發發炎性疾病。
爸媽平時觀察及監測指標.出現5症狀儘快就醫檢查
王志堯醫師表示,自體免疫疾病為慢性疾病,若未治療完善,恐怕影響孩子的骨骼發展、心臟功能,嚴重甚至導致死亡,爸媽平時應多留意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若孩子出現以下5症狀時,建議前往醫院進行檢查:
1.長期性發燒:他形容自體免疫疾病發生時,「有如體內蓄積一座火山持續悶燒」,會出現長期性發燒,發燒時間通常超過2週或達1個月以上,與一般感冒發燒5~7天後會明顯好轉不同。若爸媽發現孩子高燒不退,服用退燒藥後仍反覆發燒,就必須考慮可能為自體免疫疾病造成體內器官的發炎反應。建議孩子發燒超過2週就需前往醫院的兒科做詳細檢查。
2.器官部位出現紅腫熱痛:自體免疫功能攻擊的器官部位會出現紅腫、發熱與疼痛的現象,例如:幼兒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出現關節紅腫、疼痛,嚴重甚至造成關節變形。若爸媽發現孩子不愛動、容易哭鬧,特別幼兒處於肢體動作發展的重要階段,卻出現活動力低下、喜歡躺著且不明原因哭鬧,也是自體免疫疾病的跡象之一。
3.皮膚出現斑點、紅疹:臉部出現狀如蝴蝶的紅疹或皮膚出現皮疹,為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的明顯症狀之一,爸媽若發現孩子出現此種情形,建議趕緊就醫檢查。
4.呼吸急促:自體免疫疾病若攻擊心臟,容易出現心肌炎,此時,心臟供血量不足,大量血液回流、累積於心臟影響呼吸功能,而出現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的情形,若未即時治療,恐怕影響孩子的心臟功能、需做心臟移植手術,嚴重甚至可能致命。
5.水腫:皮膚是人體最薄的器官,水腫時出現的表徵最為明顯,當孩子出現體重增加,眼皮水腫由單眼皮轉變為雙眼皮,如同沒睡飽一般,且走路時一拐一拐,不易行走,以手指頭按壓大腿出現嚴重凹陷等水腫現象,此時若伴隨長期發燒,爸媽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為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腎臟發炎反應。
〈提醒〉如何辨別成長痛與幼兒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臨床上,常見許多家長不知道如何辨別幼兒成長痛與幼兒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當孩子喊著腳痛、膝蓋疼痛,甚至連爬下床行走都極為困難時,總認為孩子只是成長痛而不以為意。
王志堯醫師表示,成長痛的成因為孩子的骨頭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在長時間走路、劇烈跑跳等運動後所造成的運動傷害,一般在孩子上幼兒園階段發生,為短暫疼痛,爸媽為孩子熱敷,休息2~3天即可改善;若為幼兒型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處會合併紅腫與漲熱的現象,並且持續一段時間(約6~8週),疼痛狀況仍無法改善。
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首要之務,必須清除引起體內器官發炎的細胞及抗體,目前藥物治療以類固醇等藥物為主,來抑制發炎反應。不過,許多爸媽擔心孩子出現月亮臉與副作用,不願意讓孩子接受藥物治療而延誤病情,王志堯醫師表示,現已有新的標靶療法及生物製劑可有效治療痊癒,且幾乎無副作用產生,爸媽可放心讓孩子接受治療。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期程較長,提醒爸媽面對治療需有耐心,即使孩子的症狀已經明顯改善,仍需持續治療至3~5年內未再出現自體免疫過度反應的情形,才能視為痊癒,否則仍可能復發而繼續破壞全身器官。
他表示,自體免疫疾病並非自體免疫力缺損,而是免疫功能過強,因此,治療期間千萬別再補充營養品與補品,容易激發免疫細胞反應效果,而出現越補越糟糕的情形,若仍希望透過飲食保養,建議療程結束後再食用。
照護建議與叮嚀
就醫治療且已控制器官發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異常反應後,爸媽在生活中應如何照護?王志堯醫師建議,若孩子過去罹患幼兒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爸媽可鼓勵孩子進行軟性運動,例如:慢走、游泳等,避開打球、深蹲等運動;若為系統性紅斑性狼瘡,則少吃油炸食品,因自體免疫發炎與脂質等介質有關,特別是鹽酥雞、炸物等高油脂食物應儘量避免。
他也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於幼年時期較容易治癒,當孩子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時,建議積極就醫、遵照醫師叮囑並進行計畫性治療,避免使用網路偏方或其他未有科學根據的非藥物療法,若延誤治療,不僅可能影響孩子骨頭及器官組織的發育,甚至影響孩子終生,爸媽不可不慎。
延伸閱讀:2歲女童發燒4天,身上見這種紫紅斑,醫用直尺按疹子,驚病情不單純:再拖恐傷心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