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父母的腳步,創造孩子的視野
在孩子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只有在這個時期,他們會深深的黏我們、聽我們、挺我們、相信我們、跟從我們!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這真是最珍貴、最好用的特質。因為,只要我們願意上高山,孩子就會跟著上高山;我們願意下大海,孩子也會跟到大海。所以,我們的腳步,創造了孩子的視野;我們的身影,就是孩子的標的。
只要父母願意踏出腳步,孩子就能拓展視野。而父母的腳步有多遠,孩子的眼界就有多寬!孩子的好奇心蠢蠢欲動,我們得提供各種引爆的可能。只要不斷給孩子新的眼界,他們就會湧出源源不絕的好奇心。
在孩子心靈一片純淨的年幼時,帶他走出戶外爬山、看海、看動物、看花草、看大自然的奧秘變化。處在各種「敏感期」中激盪翻轉的孩子,需要有人帶領他到寬闊的世界裡,才能尋覓到呼應其內在需要的成長元素。在孩子尚未發展強烈主觀意識之前,帶領他擴大生活體驗,讓他多看、多聽、多觸摸、多感受,有機會運用自己雙手與肌肉,親眼觀察各種事物的結構與運作。
這樣,才能引爆孩子自己的「為什麼?」、「怎麼做?」,然後才可能牽引出他自己想要、獨一無二的學習旅程。
父母的愛,能支持孩子勇敢向前衝
探險家首先要具備的就是「好奇心」,這驅使人想一探究竟。但只擁有好奇心卻未必能讓人踏上探險的旅程,為什麼?因為有些人缺乏勇氣,顧慮太多,以至於始終在原地踏步,無法成行。每個孩子與生俱來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比起大人更有衝勁,他們有問不完的為什麼,興趣盎然地觀察萬物的運作,但,卻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鍥而不捨地探究到底。為什麼呢?同樣的,關鍵也在於勇氣。
同樣都迷上甲蟲的兩個孩子,可能每天都閱讀甲蟲的書,也都想親自飼養甲蟲。其中一個孩子對父母死纏爛打,非得養一隻看看,於是用各種好的表現換到了一隻甲蟲。然後,在實地的飼養經驗中,他看到了更多的現象,激盪出更多的想法,於是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此時,勤奮的父母注意到了,於是,進一步帶領這個孩子閱讀書籍,找尋答案,而孩子也因為燃起更強烈的興趣,央求父母帶他到大自然裡實地觀察。於是,這個孩子從產生好奇心,到閱讀書籍,到實地飼養,產生新的疑問,再進一步深度閱讀,然後徜徉在大自然裡探究,從而更全面的認識了昆蟲生態。他經歷了一趟關於昆蟲的完整學習旅程。
然而,另一個孩子,雖然也喜歡甲蟲,但卻始終沒有勇氣親自飼養,因為他想到可能沒有辦法照顧好甲蟲、會出現各樣難題,最終作罷。他缺乏親身飼養昆蟲的經驗,也就失去激發新問題的機緣。於是,他對甲蟲的好奇心就此打住,也沒有激發更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習的旅程只踏出了一小步。
兩個同樣好奇的孩子,最後卻是不同的學習命運。為什麼有的孩子有勇氣,能執著到底;有的孩子卻沒有勇氣,輕易放棄?除了沒有辦法掌控的「天性氣質」,我們可不可能運用後天的方法,讓孩子生出膽識,勇往前行?
有!孩子的勇氣不僅是父母能夠影響的,而且還操之在父母的手裡!心理學早已證實,在孩子的學習旅程中,父母能給予他們一股最關鍵的力量—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使人有依附感、充滿希望,心中產生安全感,於是能毫無畏懼的勇往前行!
每個孩子遇到自己喜愛的事物時,都曾在心裡都吶喊:I want do it! I want try it!但誰能進一步地繼續大喊:I can do it! 然後,放膽去做?答案是:在心裡擁有深厚的愛的連結的孩子!
在探索的旅程中,孩子若能清楚知道背後永遠有著溫暖有力的情感後盾,就能夠感到安心、篤定,而能把好奇心化為具體的行動,樂觀前行。正是因為你給孩子持續的愛、陪伴、支持與鼓舞,才締造出能抓緊目標、相信自己、踏出步伐、執著到底的孩子!
(延伸閱讀:管教的勇氣,親子作家彭菊仙:「媽媽我不怕得罪你們,只怕沒把你們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