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寶寶一起學嬰兒手語.親子溝通更簡單
孩子一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階段,爸媽若能夠正確辨識孩子所需,並即時回應,也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學習嬰兒手語對親子都有幫助
在學會開口說話前,寶寶經常是用哭聲來呼喚爸媽,而爸媽也只能從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或生理反應等來推測他們是肚子餓、尿布濕,又或是想睡覺了。中華嬰幼兒手語發展協會講師陳郁雯表示,此時若有嬰兒手語做為口語之外的共通語言,不僅孩子的需求被理解,也減少了爸媽手足無措的時間,親子雙方的情緒都更加穩定,溝通過程也將更平靜。
另一方面,因為使用嬰兒手語時,需配合口語表達,因此,寶寶會同時接收到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對於認知、語言理解能力皆有幫助。國外有研究證實,學習嬰兒手語的寶寶,兩歲大時的口語表達,已能發展至約27個月大的程度。此外,練習打出手語的過程,也能促進寶寶的手部動作發展。
何時能開始用手語和寶寶溝通?
本身育有三位孩子的陳郁雯講師分享,自己是從孩子出生時,就開始和她們比手語,但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三個孩子比出第一個手語的時機也相差甚遠。她提到,若爸媽希望能早點得到孩子的反饋,大約於寶寶6~8個月大,視覺與認知皆有基礎發展時,再開始比手語最為適合,但越早開始,得到回饋的時機也可能越早。
嬰兒手語的五大特色
嬰兒手語會使用到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字詞,使用時也有幾個特色與技巧:
1.不分詞性和時態
嬰兒手語以寶寶能夠理解的單字為主,並無詞性、文法之分,舉例來說,動詞「玩」與名詞「玩具」皆為同一個手勢,也不會再細分為過去式、現在式。
2.不分左右手
無論慣用手為左手或右手的爸媽,都可用自己習慣的方向來呈現。
3.配合口語
一邊說話一邊比出關鍵字的手語,讓寶寶同時輸入兩種表達方式,也能將詞彙和手勢連結起來。
4.視線接觸
打手語時記得和孩子有視線接觸,除了增加眼神交流外,也確認孩子是否正看著自己,才能達到使用手語的效果。建議爸媽在比手語前,可先叫一下寶寶的名字,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5.配合聲音與表情
根據口語內容,搭配相應的聲音與臉部表情,表達出不同情緒,如:給寶寶「不行」的指令時,可能會配上較低沉的聲音和嚴肅的表情。
嬰兒手語和一般手語有何不同?
大部分嬰幼兒手語使用的皆是美國手語,和一般聽障人士使用的台灣手語不同的是,台灣手語能夠展現出文法、時態,且主詞、動詞和受詞也有不同的比法,相對更精確,複雜度也較高,而美國手語則較簡單直覺,適合嬰幼兒學習。
此外,台灣手語也會「拆字」來呈現詞彙,例如:同樣想表示「南瓜」,台灣手語會先打出「南」,接著打出「瓜」;美國手語中的南瓜則是單一手勢。
想學嬰兒手語.從書本開始
陳郁雯講師建議,對嬰兒手語有興趣的爸媽,可先從書籍開始接觸起,像《My First Baby Signs》就是一本可愛的圖書,裡頭用簡明的插圖,幫助爸媽輕鬆掌握常用單字的手勢。另外,Youtube影音教學和親子館不定時開設的課程,也都是十分易取得的資源。
若爸媽想更進一步學習嬰兒手語,不妨報名嬰幼兒手語課程,以「中華嬰幼兒手語發展協會」來說,北、中、南區皆有講師定時開課,爸媽可帶著寶寶一起上課,由專業講師用遊戲、繪本和音樂引導,並直接示範如何用手語和寶寶互動,讓爸媽實作練習。
學手語會影響到寶寶口語發展嗎?
關於嬰兒手語,家長的擔憂常常是在於:「學手語會不會讓寶寶不開口說話?」陳郁雯講師比喻,這就如同爬行到走路的肢體發展過程,「已經走得很好的寶寶,為何不會再回到爬行?因為用雙腳走路更快速、方便。寶寶其實很聰明,當他們已經能用口語表達需求,自然就不需要再打手語,所以口語和手語並非相互牽制,而是相輔相成的。」
縱然孩子終究會從爬行進階到用雙腳走路,但爬行仍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期,對於促進雙邊協調、肢體控制能力都有正面幫助。正如手語的功能,當寶寶處於聽得懂,但無法用口語表達自如的階段,手語就是一個輔助工具,幫助爸媽更順暢地理解孩子想法,降低親子溝通時的挫折感。
手語也能創造家人間的專屬語言
雖然隨著年紀增長,孩子的精細動作和認知能力皆會逐漸進步,但手勢並不像語言發展有明確里程碑,爸媽在練習嬰兒手語時,不需給自己和寶寶太大壓力,首要目標應放在「聽懂寶寶想說的」。陳郁雯講師提醒,寶寶肌肉仍未發展協調,小肌肉的運用也沒辦法如大人精確,因此,剛開始不一定能比出正確手勢,這時親子間的默契就很重要,只要能達到溝通目的,其實沒有必要糾正寶寶的手勢,有時候甚至能創造出家庭成員專屬的自創語言。
嬰兒手語不僅能使用於嬰幼兒時期,陳郁雯講師分享,即便家裡的大寶和二寶已經就讀幼兒園中班、大班,平時幾乎不會用到手語,但當三寶出生,姊姊們看到她對著寶寶比手語,也開始會用手語和寶寶對話。
到了孩子長大後,遇到難以用語言溝通的情境,像是接送孩子上下課時,站在十字路口,中間隔著車水馬龍的大馬路,聽不清對方的聲音,此時手語就是一個非常便利的溝通方式,也是她與孩子間的家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