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認識兒童醫療輔導師,助罹癌孩子克服恐懼,變身小英雄!

認識兒童醫療輔導師,助罹癌孩子克服恐懼,變身小英雄!

我為甚麼會生病?為甚麼會要看醫生?看醫生時會發生哪些事?孩子就醫時通常都會焦慮不安與緊張,在台灣兒童醫療輔導條件匱乏的情況下,家長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國外發展兒童友善醫療環境,除了營造空間環境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兒童醫療輔導師,其概念為兒童生命的專家。當孩子看病時,有個熟知醫療過程的專業人員在旁陪伴,並協助孩子甚至是家長對於生病、死亡等議題做心理建設,讓他們維持正向態度面對治療、預防就醫造成的心理創傷。

兒童醫療輔導師
(兒童醫療輔導師,兒童生命的專家。)

用孩子能聽懂的方式解說醫療行為

     兒童醫療輔導,主要從北美地區開始發展。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執行長呂立,以自己所進修的波士頓兒童醫院為例,規模跟台大醫兒童醫院相近,從門診、急診、治療室到手術室,有將近40位兒童醫療輔導師。

      醫療場域的差異,視孩童身體狀況而定,因此兒童醫療輔導師需要較多的專業能力,包括兒童發展、家庭動力、心理支持與溝通技巧等。呂立醫師說,因為美國兒童醫療輔導專業的發展,所以孩子在病房時,就可以先給孩子做心理建設,用孩子能聽懂的方式、玩偶做示範,解釋打針的概念及過程,當孩子真正要面對醫療行為時,就會減少恐懼跟害怕。

推薦閱讀:快申請!6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只要符合這3種條件,即可享有補助!

幫小孩克服未知面罩恐懼.變身小英雄

     對於醫療輔導的意義,呂立醫師分享在台大兒童醫院工作,遇到一名9歲罹患腦瘤的男童,因頭部需要做放射線電療,在電療之前需要戴一個頭罩,它的位置關乎治療效果,對9歲的孩子來說,面對未知的頭罩,每次做治療時都非常害怕,不停的尖叫、哭泣,醫療人員為了手術能順利的進行,還曾不得已冒著風險為他打麻醉劑。

     面對這種情景,後來只好去找兒童醫療輔導師幫忙,透過遊戲模擬、講解做這些事的動機,給孩子做心理建設,並預知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呂立醫師驚喜的表示,跟輔導師互動一兩次之後,那個孩子竟然主動提出嘗試不要打麻醉。當他跨出心裡的那一步後,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恐怖,把握住技巧和方法,孩子配合度變高,不在哭泣、害怕了,往後的每次療程很快就可以順利結束。

     孩子整個放射線治療療程都結束後,面罩對於醫療人員而言已功德圓滿,當腫瘤放射線科的醫師說要丟棄時,孩子居然說要留下那個面罩,然後拿去跟同學分享,戴著英雄面罩,幫助自己經過層層考驗,勇敢衝過放射線治療的過程。呂立醫師說,看著孩子從害怕面罩到視為英雄的象徵時,對於孩子前後的轉變,讓在場的所有醫事人員都相當感動。

     呂立醫師指出,男童在醫療輔導師協助之前,哭泣、害怕及抗拒的表現,都是心理創傷的表現,這些都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問題。至於醫療輔導能幫助孩子改善到怎樣的程度,要根據孩子的成熟度、理解度及專業人員有無足夠的時間準備有關。

台灣幼兒就醫焦慮.家長可從2方向應對

     然而在台灣很少有人聽過「兒童醫療輔導」,也沒有相關的專業。呂立醫師表示,他從2005年回國發展至今,全台只有4個相關專業人員。因此面對台灣幼兒就醫焦慮的問題,他建議家長可以從心理建設、轉移注意力2個方向準備。

安撫支持.為孩子做心理建設

      就醫有很多不同的情境,呂立醫師以門診就醫舉例,幼稚園年齡較小的孩子,假設感冒沒有就醫經驗的話,第一次去看醫生前,家長可透過卡通、兒童醫生相關的繪本,甚至是假的聽診器,陪孩子玩看醫生的遊戲。透過遊戲互動,讓小朋友了解為何要看醫生?看醫生時會做什麼事?醫生做這些事時該怎麼辦?

兒童醫療輔導師
(家長可以透過遊戲互動,讓孩子了解為何要看醫生?)

     呂立醫師進一步指出,孩子多會對抽鼻涕這件事感到害怕,這是一般日常生活中不會經歷的事情,如果沒有事先做好心理準備,讓孩子了解就醫過程,孩子多數會被嚇到,之後再進行一些醫療行為的話,孩子會產生強烈的抗拒感,此時就需要更多的安撫和支持。

投其所好‧轉移注意力

     面對孩子的就醫焦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有很多種,盡量挑選孩子喜歡的形式,例如:音樂、故事書、玩偶……呂立醫師說明,他曾遇到家長知道孩子喜歡玩鑰匙,陪伴孩子就醫的過程中,父母會將這些東西帶在身邊,轉移注意力,安撫孩子的情緒。

延伸閱讀
兒科醫療團隊到你家.以全人醫療照顧守護嬰幼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