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幼兒專責醫師全方位守護健康.陪伴父母一起照顧孩子

幼兒專責醫師全方位守護健康.陪伴父母一起照顧孩子

「生得少,所以一個也不能少,健康更重要」,基於此,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期望能全方位守護孩子3歲前生長與成長的關鍵期健康!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偏鄉兒童的醫療照護,更需要幼兒專責醫師的投入,讓孩子的健康也能受到應有的保障!
幼兒專責醫師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期望能全方位守護孩子3歲前生長與成長的關鍵期健康!)

  
  少子化的社會,政府單位除了致力「催生」外,還有更重要的事!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要讓生下來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因此,健康照護很重要,但除了醫療需求外,還有生活照護,透過與社政系統的連結,讓每一個需要被照護的孩子都不漏接」,為達到這些需求,因而發想了「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期望由基層兒科醫師針對每位兒童進行發展評估、疫苗接種、牙齒塗氟、就醫轉診等醫療服務,甚至可更提早發現高風險家庭,適時連結社政和衛政服務。「透過診所醫師當窗口,連結社福體系。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社福資源,但有需要時,知道資源在哪裡」。

 

以促進幼兒健康為宗旨

  劉越萍司長指出,民國109年2月即已核定「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計畫目的如下:

  1.發展以幼兒為中心的健康照護制度,銜接孕產婦的健康照護,從生命早期介入,以增進兒童未來最大的潛能發展。

  2.以個案管理方式,整合現有預防保健、篩檢轉介等服務,連結衛政與社政,落實初級照護與健康促進。

  3.提升偏遠地區或醫療資源匱乏區兒童的照護品質與就醫可及性。

  由於兒童醫療照護的各項方案橫跨各個單位,必須花時間進行前置作業,直到10月開始在6縣市(桃園市、新竹縣市、宜蘭縣、屏東縣與雲林縣)試辦,110年5月再加入4縣市,預定於113年推行至全國。

推薦閱讀: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期望每一個嬰幼兒都健康,一個都不能少,每個都要更好!


 
(大部分的孩子需要的是健康照護指導,就好像全新的商品,若能好好呵護,可以延長使用時間。)

用心呵護「全新商品」

  劉越萍司長指出,孩童的健康狀況就像正金字塔,大部分孩子的健康沒有問題,有罕見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問題的孩子,則位在金字塔頂端,僅占少部分。「因此,大部分的孩子需要的是健康照護指導,就好像全新的商品,若能好好呵護,可以延長使用時間」。

  她表示,「除了常見的感冒外,一般孩子所面臨的健康問題多來自環境造成的疾病,如:小胖哥小胖妹的兒童肥胖、有『文明病』之稱的過敏,這些都需要醫師花時間衛教,幫孩子改善問題」。然而,只是一般的看診,有時並無法確實解決問題。

關係不熟不好說

  她舉例,如果醫師在幫孩子看感冒的時候,發現孩子有「兒童肥胖」的問題,可能因為彼此還不夠熟而不好對家長說,「若是兒童專責醫師,雙方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另外約時間談平日的餵食問題,了解孩子的飲食狀況,並提出改善建議」。

推薦閱讀:5歲的肥胖容易一路胖下去,正確吃適量動,遠離兒童肥胖


實際狀況超出所想

  至於過敏,在診間,有時無論醫師怎麼詳細問診,總無法問出實際的狀況,也就不能有確實的改善方式。劉越萍司長分享於試辦期加入計畫的兒科醫師之實務經驗,「醫師有感小朋友的氣喘控制狀況不佳,於是提出居家訪視的要求,家長也接受醫師進行家訪。醫師到了孩子家,檢視了居住環境,確認家中並沒有養寵物,可是從談話間了解他們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住在樓上的舅舅有養貓,而這隻貓不時會到樓下的孩子家玩,所留下的貓毛成了誘發孩子氣喘的過敏原,難怪孩子的氣喘狀況一直無法獲得改善」。

  那位醫師說,曾詢問過父母「家中是否有養寵物?」父母回應:「沒養寵物」,但親自走上一遭,的確,孩子家沒有養貓,但樓上舅舅家的貓會跑來玩,這種狀況確實是只坐在診間看病的醫師所無法想到的。

以家訪確實看到問題

  「透過家訪,實際看到居家環境,更有機會看到問題所在」。除了可針對幼兒的食衣住行育樂,給予家長合適的衛教資訊,也能檢視幼兒的居家環境是否安全,她說,「光靠家長填寫兒童居家環境安全檢核表是不夠的,有時認知錯誤,以為是安全的,其實並不安全,但透過兒科醫師親自訪視,以客觀評估更能掌握實際狀況,進而提早改善危險之處,降低可避免的意外傷害」。

  劉越萍司長強調,「對於脆弱家庭,不只需要醫療資源,更需要結合社福力量,只是往往父母很難把門打開讓社工人員進入」。該如何提升居家訪視的成功率呢?一組家訪人員的安排,包括醫師、護理師、各職類的治療師、營養師等,個案管理師與社工師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員,由於一般人對於醫師較具信賴感與尊敬,通常不會拒絕醫師的家訪,「以醫師領軍進行家訪,多能讓家長願意打開家門。只要打開家門,即有機會看見問題」。

  她補充,並不是所有的個案都需要進行家訪,通常是由社政系統針對指定個案,如:未成年懷孕的小爸爸小媽媽,提出請求醫師協助;再者是基於健康問題,如:難以控制的氣喘,由醫師主動提出家訪需求。

 

(透過兒科醫師親自訪視居家環境,以客觀評估更能掌握實際狀況,進而提早改善危險之處,降低可避免的意外傷害。)

以基層醫師為主力

  比起大醫院,基層診所的數量更多、分布更廣,更能深入全台各個角落,加上主要照顧對象是從新生兒到3歲的幼兒,因此,診所的兒科醫師自然成為「幼兒專責醫師」的主力,劉越萍司長補充,「在推動試辦的過程中,了解不是所有照護幼兒健康的醫師都是兒科醫師,特別是偏鄉地區,很常見非兒科醫師擔起守護兒童健康的責任,如:衛生所的內科醫師、家醫科醫師,因此,都會地區以兒科醫師為主,偏鄉地區則歡迎願意照顧嬰幼兒的醫師加入」。

  她強調,「只要是加入這項計畫的醫師,都會接受教育訓練,品質沒有問題!若孩子有特殊醫療需求,醫師或個案管理師都會協助轉介」。

  從試辦期開始,劉越萍司長看到很多醫師不只願意加入,所投入的程度更是超乎想像,她說,「新竹縣診所協會麥建方理事長曾表示,對病人的照顧越多越好」,配合政策推動的家訪制度,讓醫師不只在診間看病,透過走出診間檢視居家環境,也是維護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她更是感謝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的大力支持,在學會呼籲具專業知識與經驗的幼兒專責醫師,站在第一線把關每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幼兒專責醫師接案3來源

  幼兒專責醫師接案有三項來源:一為衛生局會通知剛生下新生兒的家庭,住家附近是否有院所提供專責醫師服務;二是家庭原本常看的診所剛好有提供專責醫師服務;三則是社會局發現脆弱家庭成員中的兒童需要強化健康照護,將其轉介給專責醫師。

 

專責醫師重點工作.降低新手父母焦慮感

  對於未滿3歲的嬰幼兒,目前由衛生福利部提供相關的醫療服務,包括:育兒諮詢、一般醫療問題處置、早產兒追蹤照護(國健署)、膽道閉鎖篩檢(國健署)、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國健署)、聽力與視力篩檢(國健署)、兒童預防接種(疾管署)、兒童發展評估(國健署)、牙齒塗氟預防保健(心口司)等。

  劉越萍司長表示,「若嬰幼兒把這些服務完整使用一輪,健康問題將能得到基本的守護」,但問題是並非所有家長都能按時帶孩子接受服務,透過專責醫師,「不只完成屬於自身的業務,如:健康檢查、疫苗接種、育兒諮詢等,對於非自身業務,如:聽力、視力篩檢、牙齒塗氟預防保健,則會安排轉診追蹤完成」。這就好像時間到了,有人提醒你「該幫孩子做什麼」,避免漏失任何一項屬於嬰幼兒的保健服務。從參與醫師的回饋來看,「得到的反應不錯,尤其是新手父母,更為有感,因為有如多了一位專業的好幫手,與自己一起照顧孩子的健康,降低了初為人父人母的焦慮感」。劉越萍醫師指出,父母帶孩子看診有時沒有的固定醫師,少了建立關係的機會,然而,有了專責醫師,孩子的大小事都能固定向一位醫師提出諮詢,醫師可充分掌握孩子的狀況,而父母也對醫師有更多的信賴。

 

(有了專責醫師,孩子的大小事都能固定向一位醫師提出諮詢,醫師可充分掌握孩子的狀況,而父母也對醫師有更多的信賴。)

平時就近就醫.有需要適時轉介

  劉越萍司長補充,多數孩子健康問題較為單純,少數病情較為複雜的病童建議集中到大醫院處理,透過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強化基層院所與重點醫院、核心醫院的連接,藉由以下方式優化兒童醫療照護網路,提供兒童完整、全面的醫療健康照護:

  .延續重點醫院的周產期照護,提供新生兒、嬰幼兒照護。

  .適時轉介重難症幼兒到核心醫院。

  .辨識疑似兒少虐待及疏忽個案,即時轉介至兒保、社福系統。

  她指出,幼兒專責醫師提供可近性的醫療服務,當孩子有特殊需要才到大醫院求診,降低大醫院的承載量,也有助分級醫療的落實。

  特別是在疫情當前的時候,父母常常猶豫孩子的狀況是否要帶去看診,尤其是去大醫院怕人潮,又不知道診所是否能解決問題,這時,如果您有一位幼兒專責醫師的話,至少能先為孩子評估狀況,給予適當的處置建議,省卻父母許多的擔心。有機會,育有3歲以下幼兒的父母不妨主動詢問住家附近的診所,醫師是否參與了「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有的話,就簽下同意書,從此,多了一位專責且專業的醫師,與自己一起守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兒科醫師出身的劉越萍司長,對於「幼兒專責醫師」特別有感,她說,「過去,孩子是『我』的孩子;現在,孩子是『我們』的孩子」,在孩子越生越少的此刻,每一個孩子都應讓「我們」好好照顧!


延伸閱讀
乳牙使用年限雖短卻很重要!幫孩子從小口腔清潔從小做起,父母與兒童牙醫一起維護乳牙健康!
寶寶生病去醫院怕感染,不去又擔心變嚴重,醫師提醒:定期檢查如期進行.疾病視狀況選擇就診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