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和爸媽分開就哭天搶地,6招克服孩子的分離焦慮

和爸媽分開就哭天搶地,6招克服孩子的分離焦慮

育兒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孩子只要爸媽一離開視線就哭鬧不已的情況;於入幼兒園階段,孩子甚至嚎啕大哭,揪著爸媽的衣角不放,這些分離焦慮的情緒反應看在爸媽眼裡,除了心疼,也希望能減少孩子內心的不安,專家建議爸媽充分了解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並掌握6個陪伴技巧來加以克服。

  面對孩子在每一次分離時的哭鬧、出現各種焦慮情緒,許多爸媽總面帶愁容,不免擔心是孩子過度依賴的性格所造成,但其實這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

分離焦慮 
(即將和媽媽分離去上學,孩子焦慮不已 圖/shutterstock) 

症狀&成因.物體恆存與依附關係形成

  內湖精神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黃華妮表示,分離焦慮是指當孩子離開某個主要的依附關係或重要他人時,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例如:焦慮、哭鬧、緊張、不安、耍賴等,身體則出現肚子痛、腸胃不適、做惡夢等症狀,一般較常發生於孩子6~9個月大左右,1歲~1歲半最為明顯,另外,在初入幼兒園階段也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的情形。

  黃華妮心理師說明,滿6個月大的孩子,在認知發展上,漸漸發展物體恆存概念,例如:玩躲貓貓的過程中,發現東西不見了,會知道東西並非真的消失,仍存在於世界上,只是暫時不在視線範圍內,因而出現尋找的動作,通常至1歲左右會發展完成,加上此階段亦經歷依附關係的形成,孩子開始認得主要照顧者而出現選擇性依附,會傾向和主要照顧者較為親近,因此,當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就容易出現緊張、不安與焦慮的情緒。

分離焦慮 
(透過繪本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即將分離的場景、會面對的人事物 圖/shutterstock) 

掌握6個陪伴法則

  在了解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後,面對孩子出現焦慮情形,黃華妮心理師建議,爸媽可嘗試以下6個技巧來克服,並幫助孩子度過此一時期:

1.透過繪本預告

  爸媽可事先預告孩子分離的過程。例如:透過繪本,以簡單的故事內容預告、描述分離的情況,以及接下來會前往的地點、見到哪些人、發生哪些事、有哪些活動等,讓孩子產生熟悉感,透過事前溝通,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準備,孩子較不容易因瞬間的轉變而感到陌生、害怕。

2.循序漸進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情形時,爸媽先別急著要求孩子獨立,給孩子時間慢慢適應分離的過程,由於每個孩子適應快慢不同,這與孩子的氣質與個性有關,不以強迫、逼迫的方式來對待,才不會造成孩子心理負擔。另外,建議爸媽和孩子分開的時間長短,也能採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例如:由分開10分鐘、20分鐘,再漸漸拉長至1小時、3小時。

3.攜帶熟悉的玩偶

  若爸媽發現孩子面對分離時,總是很緊張,也可先讓孩子攜帶他喜愛或熟悉的玩偶,能提供孩子熟悉感與安全感。

4.建立離別儀式

  提醒爸媽別和孩子上演依依不捨、十八相送的情節,可建立固定的離別儀式,例如:揮揮手、擁抱孩子、Kiss Goodbye、說我愛你……讓孩子知道當這些動作結束後,就必須和爸媽分開,進入校園、前往保母家等,給予孩子更多的確定感。

5.明確告知並說到做到

  爸媽在離開孩子之前,可清楚告訴孩子接下來爸媽會去哪裡、離開多久,即使年紀較小的孩子尚無法明確聽懂,但只要清楚說明並說到做到,也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若是於入幼兒園階段出現的分離焦慮情形,爸媽可和孩子約定時間,例如:幾點爸媽會出現,並配合指著時鐘的指針,告訴孩子,時針或長針走到數字幾,爸媽會來接他;或者事先了解幼兒園的作息、放學前會做哪些活動,例如:唱歌、吃點心等,和孩子約定完成這些活動後,爸媽就會來接他。提醒爸媽,與孩子約定好的事要能夠做到,否則孩子會更加不安與害怕。

6.不威脅、批評

  孩子有時哭鬧的情緒過於激烈,到了爸媽會抓狂的地步時,爸媽千萬別以威脅、批評以及處罰等手法來回應孩子,說出「你再這樣就不帶你回家」、「這樣羞羞臉」、「你怎麼那麼膽小」、「為什麼不能勇敢一點」等話語。以堅定、溫柔的態度來對待,並接納孩子的情緒,告訴他,自己能夠理解他即將進入新的環境會感到害怕,但爸媽會支持他,並抱抱孩子給予安慰。建議爸媽以同理出發,試想當自己害怕而焦慮不安時,希望他人如何安撫自己,並以相同的立場與態度來回應孩子的需求。

  黃華妮心理師表示,爸媽可根據上述所提及的方法來執行,並形成規律,漸漸地孩子就能預期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該做哪些活動,當累積足夠的安全感,就會減少許多焦慮情緒與哭鬧情形。

Sharing分享.爸媽做好心理調適

  黃華妮心理師建議,爸媽必須做好心理調適,認知到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是正常的過程,因為孩子擔心、害怕爸媽消失,才會哭鬧,若爸媽沒有做好心理調適與準備,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也開始緊張、焦躁不安,容易影響孩子,使孩子更為不安、無法好好地適應分離。

分離焦慮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時,要給予適當回應 圖/shutterstock) 

適當安撫與回應.避免影響日後人際關係

  當孩子哭鬧、需要爸媽安撫時,爸媽仍需給予適當回應,除了擁抱孩子,也能和孩子說話、唱歌給孩子聽,讓孩子感受到爸媽在身邊並能平復情緒。

  黃華妮心理師也提醒,由於分離焦慮與依附關係息息相關,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爸媽未適當回應其情感需求或忽略、批評孩子,孩子於情感發展上容易出現問題,漸漸地形成不安全關係、缺乏安全感,當對人的信任感無法建立時,會導致性格上較為退縮,甚至認為外在世界很可怕而與人疏離,進而影響日後人際與親密關係。

提醒.未出現分離焦慮須提高警覺

  孩子出現緊張、害怕爸媽離開等分離焦慮情緒,代表孩子已與爸媽產生情感連結,因此,當孩子從未出現分離焦慮、與爸媽的互動冷淡,很可能孩子在情感發展上出現問題,爸媽反而要特別留意。

  該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出現分離焦慮,黃華妮心理師指出,有些孩子在與親密照顧者分開時,會明顯哭鬧,但有些孩子並不會出現激烈的哭鬧反應,以此即可容易判斷。

  另外,孩子在出現分離焦慮的同時,也會產生陌生人焦慮,當孩子不熟悉的人要抱孩子時,會出現抗拒行為,通常1歲多至2歲最為明顯,爸媽也可觀察孩子是否有出現這類情況,若孩子完全不抗拒或無反應,則值得留意孩子在互動方面的其他表現,若有需要,可尋求專業醫療諮詢協助。

分離焦慮 
(若分離焦慮情形已影響生活則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圖/shutterstock) 

分離焦慮症.成因與治療方法

  分離焦慮是孩子情感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但有些孩子在經歷分離焦慮階段時,出現情緒障礙、情緒反應過於激烈,並影響其生活與社會功能的情況,例如:年紀較大的孩子拒學、夜晚時常做惡夢、害怕跟親人分離、擔心親人死亡、與同儕間的相處出現問題,伴隨肚子痛、莫名頭痛、嘔吐、失眠等生理不適症狀,並持續出現4週以上,就被定義為分離焦慮症,與一般的分離焦慮情形,有著程度上的差異。

  通常形成分離焦慮症的主要原因,與孩子天生氣質、家庭環境與家庭功能有關,例如:孩子天生較為敏感、退縮、害羞或適應能力較低、彈性較差等。另外,若爸媽其中一方個性容易緊張、情緒起伏大、時常焦慮,或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爸媽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未給予適當回應或謾罵等,皆可能導致分離焦慮症的發生。

  這時,建議爸媽帶孩子尋求醫療協助,通常會由精神科醫師轉介心理諮商師治療,也可直接至心理諮商所進行諮商,心理師會透過追根究源,找出使孩子焦慮的原因,並以遊戲、繪圖、談話等較為溫和的方式來進行改善。

延伸閱讀
寶寶有分離焦慮症怎麼辦?
媽媽分離焦慮症!寶寶不在視線範圍內真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