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把情緒寫在臉上,就看父母有沒有讀懂
寶寶的情感發展,大約要等3個月大以後,才會慢慢出現有意義的表情。在3個月大以前,看到寶寶的笑容,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是臉部的肌肉表情;3至4個月後,寶寶才會發展出有意義的社交型臉部表情,例如遇到長輩、熟悉的人或主要照顧者時,會出現安心的微笑,或是逗寶寶玩時,寶寶會開心地笑出聲,這才是真正呈現寶寶內心的正面情緒表情。
(寶寶會用哭來向外界表達情感。圖/shutterstock)
一般來說,0至3個月大的寶寶,還不太清楚什麼是生氣、憤怒、害怕和恐懼感,因為寶寶還無法分辨外界與自己,所以一開始還不知道自己的身上原來有手跟腳,這些都要慢慢透過本體感覺的發展,再經由主要照顧者幫助寶寶建構自我與外界的不同,讓寶寶自然理解後才能建立。
而恐懼害怕是因為對於事物的未知感,或曾經有過某些負面經驗,讓我們在遇到類似的情境時,會有恐懼害怕的情緒。這些感受要等寶寶再大一些,大約6至8個月後才會發展出來。
推薦閱讀:寶寶的好情緒如何養成?透過4大心法來培養
讀懂寶寶表情的意涵
寶寶的表情也與情緒發展有關,除了面部肌肉發展與控制外,其表情控制和情感表達,跟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也有很大關聯。
情緒發展
如果寶寶出現笑的表情時,媽咪也跟著笑,並跟寶寶說「你是不是很高興、很開心啊?」寶寶就會慢慢地建構開心與微笑的連結。若哭泣時,可以問寶寶「你現在是不是不舒服呀?」、「肚子餓嗎?」、「尿布濕了嗎?」對話的同時可以進行確認的動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建立寶寶的安全感,讓寶寶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而且照顧者能夠幫他解決。
通常寶寶對於各種表情並沒有特別感受,而是透過主要照顧者的回饋動作,讓寶寶漸漸發展出辨識表情的能力,這種能力剛開始是回應主要照顧者,辨識能力成熟後,才會對其他人有所應對。
主要照顧者回應寶寶的方式,會影響與寶寶之間的關係,若媽咪為主要照顧者,常常對寶寶笑著說話,把寶寶正在發生的事情說給他聽,寶寶就可以學會理解自身與身邊的事物。如果媽咪沒有與寶寶頻繁互動,寶寶容易有不安全感及焦慮,可能會影響往後的情緒發展,所以主要照顧者與寶寶的互動很重要。
表情意義
有些寶寶的生理狀況,父母可以從寶寶的表情來得知,如寶寶想大便時,可能會皺眉頭、臉脹紅;半夜發生腸絞痛,臉部會有痛苦的表情。
而未滿3個月的寶寶,因為表情與情緒狀況的連結尚未完全,所以許多表情不是為了表達情緒,而是反映生理需求。大約8個月大的寶寶,有越來越多的表情變化,甚至有些時候寶寶也知道自己並非不舒服,但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所以哭聲特別宏亮,也會出現不開心的表情。
寶寶哭時,抱還是不抱好?
因為每個寶寶都有個體差異,所以不易斷定每種哭聲的原因,但大部分媽咪在照顧寶寶一段時間後,自然能分辨出寶寶哭的原因或表情代表的意義。許多父母都有同樣的問題,就是遇到寶寶哭時,究竟是要抱著他,還是讓寶寶繼續哭?
其實,安撫寶寶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因為在寶寶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建立是必要的,對於穩定其情緒有很大關聯性,所以只要能讓寶寶的情緒平靜下來,就是好的方法。安撫寶寶也不一定要抱著,有時可以輕拍的方式跟寶寶說話,或唱歌給寶寶聽,讓他慢慢地和緩情緒。
教導寶寶表達情緒
1歲以下的寶寶尚未發展語言能力,所以可由父母來說給寶寶聽,如寶寶就寢時,可以告訴寶寶「你想睡覺了,媽咪幫你拍一拍」,等孩子會說話時,就能表達自己想要什麼,讓寶寶學習運用語言表達,情緒不穩定的狀況就越能夠改善,也比較能夠溝通並回應自己的想法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