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玩成為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只增進親子感情.更有助提升能力發展
(想要讓孩子有好的學習效果,最不能欠缺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對孩子來說,騎搖搖馬雖然有趣,但怎樣都比不上父母趴在地上當的這匹馬,騎在父母背上,孩子笑得開懷,那種完全發自內心所展露的燦爛笑顏,任誰看了都會被融化!因為比起搖搖馬,爸媽的這匹馬有感情、有溫度、有聲音、有眼神的交流……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嘉義早療服務中心主任周俸存指出,「透過遊戲,讓親子之間產生互動,進而建立起親密關係,同時也讓孩子接受了五感刺激」。
遊戲.開啟探索世界的大門
周俸存主任強調,「玩,是孩子的責任,更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他們學習新事物、認識這個環境的開端」。的確,幼兒每天吃睡之外的活動,唯有遊戲!在遊戲中,孩子學會了許許多多的事,並在一次次的反覆練習中,逐漸熟練,進而強化成為能力!
周俸存主任表示,父母若能善盡陪伴之責,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進行各種遊戲,相信孩子的能力循序漸進展現出來,不是難事!若在這段時間疏忽了陪伴,缺少互動,讓孩子失去接受刺激的學習機會,將難以發展這些看似自然而然出現的能力。而為了幫助有發展遲緩的孩子能跟上腳步,必須安排具有治療目標的課程供其學習,她感慨地說,「原本是遊戲,後來變課程」!
推薦閱讀:早療這條路,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親子互動更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能力發展
不放手讓孩子學吃飯的後果
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需要時間的淬鍊!從漫無目的看到東西就伸手抓,到練習兩指抓(用拇指配合其他手指、拇指與食指),再到三指抓,然後,進步到手指力量的控制與手腕的協調,每一個動作都無法一步到位!
周俸存主任指出,放手讓孩子學習吃飯,就是訓練手部肌肉的最佳方式,從用手抓食物,到拿著湯匙舀東西放入嘴巴,再練習用筷子吃飯,每一階段都在自然而然中,訓練孩子運用手指的靈活度、協調性。如果因為怕孩子吃得滿地都是,都由大人餵食的話,最後,孩子得要透過「夾豆子」的療育課程,學習如何吃飯,「為達到治療效果,孩子必須完成在幾分鐘內夾幾顆豆子的目標」。
(父母把自己變得跟孩子一樣的年紀,然後,專心陪伴孩子進行某一項活動,就是很棒的「玩」。)
放下教學目的.專心陪孩子玩遊戲
周俸存主任表示,陪伴是一種支持,是一種對孩子的肯定。不過,關於陪孩子玩這件事,常見到幾種狀況:很多父母很忙,沒有時間陪孩子玩;要不就是認為「自己不會玩,所以,不會陪孩子玩」;也有家長會說,「有喔!我都陪孩子練習123」,她請父母放輕鬆,「先不要把『玩』想得那麼難,也不要把『玩』想得那麼富有教學目的」。
她說,其實「玩」很簡單,父母放下教學者的心態,把自己變得跟孩子一樣的年紀,即跟隨孩子現在的行為,然後專心陪伴孩子進行某一項活動,這是很棒的「玩」。例如:當7、8個月大的孩子開始出現牙牙學語時,爸爸媽媽跟他牙牙學語,就是玩;當孩子發展物體恆存概念時,爸媽跟他玩掩面遊戲就是在玩;當孩子開始抱起心愛的娃娃,出現「拍拍、惜惜」的動作,父母在旁邊假裝說「媽媽(爸爸)肚子餓了,想要吃……」,從中讓孩子去模仿大人平日照顧自己的行為。
周俸存主任強調,真正的陪伴不在時間的長短,而是專心觀察與了解孩子的生活及需要。先觀察孩子的興趣在哪,從旁邊認真看(他在玩什麼?他的表情如何?他有什麼能力?)與專心聽(他說什麼)、努力了解(他現在是什麼心情),再適時加入遊戲,成為孩子的玩伴」。她提醒,父母不要急著想要教會孩子什麼,如:孩子在玩車子,你就問:「這是什麼顏色的車?有幾個輪子?」這會讓遊戲變得不好玩。
然而,透過觀察慢慢發現問題時,倒是可營造情境,讓孩子有多一種學習機會。比如說,孩子很固執、很規律,父母即可適度調整、引導,讓情境有所變化,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每天一定要看火車,不妨先帶去公園玩,再跟他說:今天來不及去看火車了,我們明天再去。否則一味配合孩子,只會讓大家沒有彈性,而陷入惡性循環中。
陪伴發現異狀.適時求助專業
若孩子有狀況,不是一朝一夕生成的,若父母用心陪伴,可及早發現異狀並適時求助專業,讓孩子的問題能得到改善,周俸存主任提出需要父母多加留意的狀況:
1.父母在擁抱孩子或跟孩子玩搔癢遊戲時,可觀察孩子是否喜歡或是極度排斥,若當發現孩子排斥時,就需多留意孩子生活細節(衣服、牛奶溫度)。試著藉由嬰幼兒按摩,循序漸進提多元生活素材,克服孩子在感官鈍感或敏感。
2.孩子開始探索出手部可以做很多事情時,可觀察7個月大的孩子是否喝牛奶能抱著奶瓶、10個月大時是否開始可穩穩地將食物放入嘴巴。
3.1歲多和孩子玩掩面遊戲時,孩子是否有興趣,能否有分享式的回應。
4.生活中,孩子是否有「指物」的能力。
5.跟孩子玩疊積木、疊杯子時,孩子手指前端是否能穩定、展現專注力。
6.6~7個月大的孩子是否開始出現玩聲音?當你跟孩子玩時,是否有回應的反應?
(孩子要父母陪伴,是永遠不變的需求!)
孩子有發展遲緩.更需父母陪玩遊戲
孩子要父母陪伴,是永遠不變的需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因父母工作忙碌而讓不變的需求未能被充分滿足,於是容易出現孩子接受刺激不足,而在心智發展上有遲緩現象,必須接受早期療育。周俸存主任表示,「這類社會性互動弱的孩子,對父母而言,的確在教養上充滿挑戰」。
她指出,雖然在第一時間帶孩子上療育課或上學,是最直接的做法,但並非上很多堂的療育課程,就對孩子有幫助,「建議依孩子的狀況擇優而上即可,保留陪孩子參與其他休閒活動的時間」。畢竟上課時間有限,且專業人員不可能一直陪孩子,「父母才是陪孩子最久的人,老師只是過客,特別是在療育資源不充裕的地方,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學習,使孩子獲得更好的療育效果」。
周俸存主任說,孩子接受療育課時,父母不一定都能全程參與,但父母需要常與專業人員對話,掌握課程內容與訓練技巧,因日常的生活作息才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情境,將課堂所學融入在日常例行活動,讓孩子反覆練習,方能幫助他有更好的訓練成效,確實養成自理生活的能力。
同時,孩子在家庭裡所得到的經驗,也會類化到學校或其他環境的活動中,進而開啟另一個可能。當然,若父母在家庭的訓練卡關,也能將孩子的表現提供給老師,藉由專業力量找出因應之道,一起幫助孩子能跨越關卡,繼續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她補充,「陪這樣的孩子玩,不一定要玩具,反而是自生活中取得的物品,更能結合生活的經驗,提供孩子更為多元的功能性學習,就像特色公園的共融遊具終究還是玩具,比不上掉落在地上的樹葉、果實,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想像空間」。
周俸存主任強調,「父母或照顧者才是孩子最佳的陪伴者,從良性的陪伴中試著觀察孩子的表現,從觀察中看見孩子的優勢和弱勢,才能積極的去誘發、引導他」。
(父母從良性的陪伴中試著觀察孩子的表現,從觀察中看見孩子的優勢和弱勢,才能積極的去誘發、引導他)
父母陪玩的原則
父母該如何陪玩?周俸存主任提出以下原則:
1.與孩子同高度:跟孩子平平而坐、面對面,眼睛看著孩子,不要高高在上,讓孩子感受你是真實的想跟他玩。
2.與孩子做朋友:不要想要套入教學、急於問問題、急於幫忙、否定孩子的選擇,而是觀察跟隨孩子角度一起加入遊戲,允許孩子嘗試錯誤。
3.有溫度的大人:微笑面對孩子的互動(不要想著生活壓力),不要邊玩手機邊回應孩子,讓自己的溫度像孩子一樣,讓孩子感受你是真心覺得遊戲是有趣的。
4.當包容的大人:孩子遊戲時一定會不小心弄得髒兮兮,接納孩子玩得瘋狂的髒(自己吃飯、玩沙、玩麵糰、畫畫),「弄髒了,沒關係!我們再一起整理就好了」。
體能類活動拉近彼此距離.展現能力
發展遲緩的孩子總是最讓父母費心照顧,使得孩子的兄弟姊妹難免被忽略,周俸存主任指出,「療育並不是以個人為中心,必須讓孩子能融入正常生活狀態,提醒父母,保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是療育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最能讓全家一起參與的就是休閒活動,其中又以體能類活動最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並有助孩子的感統發展、訓練肌耐力與專注力」。
她表示,伊甸嘉義早療中心自2019年起,連續3年在各社區及公園舉辦超過10場次「好好玩!親子體能玩很大!」活動,「針對不同能力設計難易度不同的遊戲關卡,讓孩子闖關,這樣的體能遊戲,除了考驗孩子的體能,也將多元能力融入其中,孩子每闖一道關卡,就學到新的技能」。
周俸存主任分享,「為了要順利過關,孩子總會想盡辦法通過考驗,在一旁的家長親眼目睹,原來孩子是有能力做到的!」如今,「體能玩很大」已成為孩子最期待參加的活動,因為在活動中,孩子看到自己有能力克服種種的考驗,而這也將是幫助孩子未來融入社會的最重要關鍵!
(伊甸嘉義早療中心自2019年起,連續3年在各社區及公園舉辦超過10場次「好好玩!親子體能玩很大!」活動。圖片提供/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案例分享)從重度自閉到中度自閉,崇媽:再怎麼急,孩子也跟不上,但看得到持續在進步
本身修過特殊教育學分的崇媽,早在崇崇一歲半時,就發現有眼神無法對視、不讓其他人摸與安靜不語等狀況,兩歲即接受評估,也開始進行療育,直到3歲確診為重度自閉,領了身心障礙手冊。崇媽說,「原本以為是中度,結果確認是重度,內心總是有點失落」。
崇媽平日很努力跟崇崇講話,「但就像對著空氣講話一樣,完全得不到半點回應」;想要帶他認識世界,可是崇崇外出只喜歡盯著水溝蓋,「有一回走著走著,不知不覺走了好遠,還要打電話請爸爸來接我們回家」。她說,帶這樣的孩子真的很沒成就感,每每看到朋友在社群上曬娃,就覺得心酸。
進伊甸接受到宅療育的崇崇,就像一張白紙,只會發出一個字的音、沒有自理能力,「開始接受療育後,看到崇崇的狀況有明顯改善」,深諳專業價值的崇媽,充分配合老師的建議指導,她用「打鐵趁熱」形容,老師在教室教什麼,她在家也教什麼,儘量讓孩子在學校與家中所學無差別,特別是跟老師一樣有著「堅持孩子要完成指令」的態度,因為這麼做,才能讓崇崇一直在進步中。
4歲時,崇崇改了外出只看水溝蓋的習慣,會自己拿書來看,也終於會喊「爸爸、媽媽」,「1歲生日時,希望他可以趕快喊媽媽」,這個心願直到崇崇4歲多才實現,「雖然慢了點,但孩子總算學會了,真的不能急,只要看到有進步就開心了」。
「什麼都要從頭教」的崇崇,經過專業療育,在長期的累積與練習後,慢慢學會了很多事,參加「親子體能玩很大」的活動,表現明顯不同,不只能聽從指令,也願意跟其他成員合作,更突破自己的界限,摸了不敢摸的東西,看在崇媽眼裡,盡是無限的感動。
崇媽說,「孩子只會進步,不會好」,的確,崇崇從重度自閉到中度自閉,也轉到一般幼兒園接受融合教育,這所有的進步都令崇媽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延伸閱讀
.有品質的陪伴,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慢飛天使更需要父母陪伴,提升各項能力
.品格教養從小開始 培養孩子擁有5項特質,成為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