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4 ~ 6 歲教養建議 認識讀寫萌發

4 ~ 6 歲教養建議 認識讀寫萌發

父母總希望孩子的人生不要輸在起跑點!其實起跑點就從親子共讀開始!因為閱讀能力將是孩子日後學習所有知識的基礎,請父母把握讀寫萌發期,為孩子灌注豐富的養分,讓這顆語言的種子萌芽、成長茁壯,並培養注意力,幫助孩子打下好的學習基礎,才是送給孩子一生受用無窮的禮物!

文章目錄

孩子從出生起,一路成長,隨著個別的生活經驗有所差異,越來越能看到孩子展現不同的樣貌!馬偕兒童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指出,「3歲以前是孩子腦部神經發展最快速的時期,早期生活經驗是影響兒童日後神經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陳慧如醫師表示,孩童早期生活經驗包含很多面向, 包括:動作經驗、人際互動經驗與讀寫萌發經驗等,這些都必須要透過親子互動來學習。




讀寫萌發.語言發展重要

過程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透過親子互動,讓幼兒有著多面向的學習,蓄積各項能力,陳慧如醫師表示, 「親子共讀,是一種很自然且重要的親子互動方式之一。許多研究發現, 親子共讀開始的年齡越小,孩子往後的語言和識字能力表現越好,早期的親子共讀可幫助孩子日後對語言與圖像或文字的連結,即是所謂的讀寫萌發」。

在親子共讀時, 父母翻著書,一頁頁念給孩子聽,孩子可能時而看著父母手上的書,時而又轉頭望向父母,進行眼神的接觸交流,看似平常的動作,其實是孩子發展「共同注意力」的過程,這也是幼兒發展心智理論的基礎條件。

一次又一次的親子共讀,讓孩子經常用眼睛看著書的頁面,耳裡聽著父母說頁面內容的聲音,不只訓練了共同注意力,同時也在小小腦袋中進行語言與圖像進行連結,陳慧如醫師指出,「共同注意力持續時間越長,孩童未來的語言發展能力也越好,而讀寫萌發能力正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過程之一」。

讀寫萌發的概念首先於1966年由學者Marie M. Clay所提出,主張讀寫能力在嬰幼兒時期就開始萌發了,而且建立在兒童的早期生活經驗之上。陳慧如醫師解釋,「就是指0~6歲幼兒在生活中持續接受聽、說、讀、寫的啟蒙過程」。

她說,出生後,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聲音開啟了嬰幼兒對語言的感知能力,聽父母說得越多,孩子越能分辨字音(聲韻覺識能力)的不同,並奠定發音的基礎;配合親子共讀,聲音配上繪本的畫面或圖卡,可幫助孩子建立圖像與語言的連結,同時也刺激了神經突觸而讓神經發展得更好,她提醒,「3歲以前是腦部神經發展最快速的時期,請父母多多進行親子共讀,幫助孩子的腦部神經有更好的發展」。

隨著年紀增加,3歲起,對於字的樣子(字型)也有分辨不同的能力,如:國字、英文字與阿拉伯數字的不同,或者是字型與圖像的不同。當然,看得越多,也認得越多,想要知道的更多,進而養成孩子主動閱讀的興趣,陳慧如醫師強調,「閱讀是日後學習所有知識的基礎」。

親子共讀對孩童影響長遠


陳慧如醫師指出,根據一個追蹤3 ~ 5 歲幼兒進行親子共讀半年的研究指出,早期的親子共讀不僅可以促進表達性詞彙的發展, 還可以幫助字素(型)意識的形成。這些會影響到小學一年級時的語言能力及聲韻覺識能力,進而影響到小學三年級的閱讀能力,由此可見,早期親子共讀對孩童有著非常長遠的的影響。

究竟該如何進行親子共讀?

她建議,從孩子出生後,即開始大聲念故事書給孩子聽、指著圖案問孩童問題,以及鼓勵孩童回答問題。到了3歲之後,父母在親子共讀時,可以指著文字逐字念給孩童聽,藉此增進孩童對字型的辨識能力,並增進未來的閱讀能力!同時,對孩子未來的行為、社會情感與認知發展等,都具有積極正向的影響。

陳慧如醫師提醒,把握孩子進小學前的時間,以親子共讀的方式培養讀寫萌發的能力,等到進小學後,成為一位有自主能力的閱讀者,為日後學習所有知識奠定扎實的基礎。

培養孩童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的持續時間究竟多長?事實上,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會隨著階段及個別特質而有所不同,持續時間則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增長,陳慧如醫師指出,孩子的注意力可持續時間如下:

4~10分鐘

3歲

6~15分鐘

4歲

8~20分鐘

5歲

10~25分鐘

6歲


至於該如何幫孩子培養注意力,她建議:
★減少3C產品的使用時間,未滿2歲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上網和玩電子遊戲;6歲以前,一天總共不超過1小時,每次不超過30分鐘。要慎選節奏不要太快的影片讓2~6歲的孩子觀看。

★置身環境儘量簡單,降低環境對孩子的刺激影響。

★提供玩具給孩子,一次一種。要繼續玩的話,先讓孩子把玩具放回原位,以養成收拾的習慣,然後,再拿一種來玩。

★孩子玩玩具時,父母應在一旁陪伴,如果孩子的玩法過於單調,可適時提供協助,但不是干涉或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