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好惱人!想治癒,最重要的一件事。2歲以下兒童應避免使用哪些東西?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患者的皮膚除了會出現乾燥搔癢之外,不同的人會合併有不同症狀,如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癬化等。
目前全世界約有5-20%的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雖然許多人在年紀漸增之後,異位性皮膚炎也隨之改善,但也有人在長大成人之後仍持續發作,甚至繼續惡化。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牽涉到多種機制,少數特別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甚至可能需要醫師開立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
一般常見的輕微異位性皮膚炎則可由以下三大治療產品來改善:
皮膚保溼劑
皮膚保溼是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要素,含水量較少的油性軟膏通常有較好的保濕效果,含尿素成分的亦可提升保濕效果。保濕產品應該一天至少使用兩次,或是在感覺到皮膚粗糙乾燥時就使用,特別是在皮膚清潔(例如洗澡或洗手)之後。
皮膚止癢劑(抗組織胺)
異位性皮膚炎會伴隨皮膚癢的症狀,因此病人經常使用抗組織胺外用藥膏來抑制患部的發炎反應及搔癢感。市面上許多止癢藥膏也會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清涼劑,透過清涼感來分散對癢感的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患部皮膚若過於脆弱敏感,也可能因為清涼劑的刺激而誘發紅腫等反應,此外,2歲以下兒童應避免使用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清涼劑之藥膏。
對於搔癢感較嚴重的人也可併用口服抗組織胺,但應注意第一代抗組織胺容易有嗜睡的副作用,使用後應避免操作機械或開車等需要專注的工作。
外用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力,但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會造成皮膚變薄、變色等問題,且類固醇的強度與劑型不同,適用的皮膚部位也不一樣,民眾使用時應遵照醫療專業人員的指示,切勿自行用藥,亦勿自行增減頻率及塗藥範圍。
藥物以外日常生活注意
除前述治療外,改善日常生活型態,諸如減少攝入致敏食物、保持環境整潔、放鬆心情減輕壓力等皆可緩解異位性皮膚炎之發作,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就可以大大降低異位性皮膚炎帶來的困擾。
嬰幼兒的異位性皮膚炎
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是遺傳自家族的過敏體質,幫寶寶找出過敏原是治療最為重要的條件。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即為塵螨,像是貓狗等有毛寵物,或是堆積灰塵的骯髒環境,都可能引發過敏免疫反應,甚至連黴菌也是常見過敏原之一。過敏也會因為天氣變化、溫度、溼度、悶熱及流汗而對身體產生影響。
化學刺激物也是刺激過敏免疫反應的兇手,例如塑化劑,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免疫系統!有些新衣服上含有甲醛,所以挑選寶寶衣服要注意,而且一定要記得先清洗過,才給寶寶穿。
如何檢測
要檢測出過敏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抽血檢驗「過敏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另一種則是皮膚測試,將過敏原放在皮膚上靜待20分鐘,若皮膚有紅腫現象,就能知道這是過敏原。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