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孩子睡覺總愛帶玩具到床上?心理師:它們有時候不只是玩具,還是孩子們的情感寄託和慰藉

孩子睡覺總愛帶玩具到床上?心理師:它們有時候不只是玩具,還是孩子們的情感寄託和慰藉

孩子床邊像是有著黑洞,睡前總要帶些喜歡的玩具陪睡,每次收起、又會被拿出來,然後莫名其妙就不見了......
身為爸媽可能很好奇,為什麼孩子們總是把各種各樣的東西帶到床上?

媽媽的堅持讓孩子崩潰、老公質疑

彷彿床上就是要佈滿了玩具、書本、玩偶,甚至是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小東西才滿意。

臨床心理師余尚澤分享,曾有位媽媽生氣的跟他說,晚上小孩一直要帶著她的吊飾娃娃上床睡覺,她覺得奇怪,但書上/網路上都說要堅持原則,所以她很堅持只能明天再玩這個吊飾。

結果是孩子崩潰大哭、隊友抱怨這樣把孩子弄哭有比較好嗎?接著,她更崩潰生氣:「小的沒有規矩就算了,大的也沒規矩,可以的話誰想當壞人?」

4共通點解釋

余尚澤表示,不是說堅持原則不對,而是要看情況:「如果這件事情是規矩問題,那我會支持堅持原則;如果這件事情是情感問題,那或許可以多一些彈性。」

床其實代表著孩子的世界,這些小小的物品有時候不只是玩具,還是孩子們的情感寄託和慰藉。

孩子|父母|睡覺|晚上|睡前|玩具|小東西|心理師|安全感
(孩子們拿上床的小東西,可能是一種情感寄託和慰藉。)

仔細觀察,能被孩子放到床上的東西可以發現幾個共通點:

1.情感寄托:

特別是夜晚或是分離時,這樣的情感寄托如同父母。

2.調節情緒:

給予情感支持,可能在跟玩具對話的過程中,感覺自己被接納和理解。

3.安全感:

環境變動的感覺是很不舒服的,像是上學、換學校、家庭變動、外宿、被責罵等。

對於環境的控制感越高,當然安全感也會越高,所以有些孩子可能會在環境變動時,更頻繁或是拿的量更多。

4.自信心:

孩子大多數時候只能聽命於大人,這是他們少數可以獲得自主權的時候,有自主權的孩子也較具有自信。

媽媽可以重新解讀與練習

余尚澤告訴那位媽媽,妳可以發現,吊飾是媽媽的,孩子可能想反應的是:「希望透過吊飾增加媽媽陪他的時間」,也可能反應的是:「稍早被媽媽責罵,這個吊飾讓他告訴自己媽媽還是愛他的。」

這樣的理解後,問媽媽重來一次,她想怎麼做,她態度軟化感到自責。

孩子|父母|睡覺|晚上|睡前|玩具|小東西|心理師|安全感
(解讀孩子做某些事情的背後真實原因,需要練習。)

我鼓勵這個並非她做錯,因為這樣的理解其實會需要心理師的幫忙,透過重新的解讀與練習,下一次遇到一樣的事情時,她與孩子的關係、情緒都會更好。

也有網友好奇,孩子明明有自己枕頭,卻喜歡睡在媽媽枕頭上?余尚澤認為也可能包含在上述4共同點中。

孩子正在整合某種經驗

余尚澤也從更深層的心理學「精神分析」來解釋(很艱深的學派),學派認為一個人早期經驗會影響一生的樣貌、決策,甚至認為在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

透過如何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經驗(通常是母親),心理發展、人格結構、心理疾病開始逐漸建構起來。

舉例來說,在餵奶時,可能需要花一些功夫才找到喝奶的角度,嬰兒時兒大力的吸吮,時兒看著母親,接著邊喝邊闔上眼。透過這樣靠近/遠離、好吸吮/難吸吮,建構出對於乳房原始的構想。

如果拿來解釋玩具的故事,或許可以些許意會到孩子正在整合某種經驗;這種運作歷程與自性(self)有關。(超級抽象......但這就是精神分析)

這也解釋了,孩子們為何總喜歡帶著各種小物品、玩具到床上。(編按:爸爸媽媽下次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啦)

本文由【臨床心理師 余尚澤】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診療筆記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男童想買零食,媽媽不給買,最後用一招達陣!網:母情緒勒索不妥,但孩子正能量太滿
喬治都需要恐龍,孩子當然有捨不得的安撫巾!孩子的「癖好」,該不該糾正? 改善方法靠這3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