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婦幼天地】兒童癌症治癒率高,全力為孩子燃點希望之光,順利走過生命幽谷
(在兒童癌症中,白血病是最常見的。在台灣的兒童癌症相較於成人的惡性腫瘤,治癒的機會更大!圖/shutterstock)
在台灣,每年有400多名兒童被診斷罹患癌症,儘管這數字相對於其他成人癌症較低,但兒童癌症的發病率卻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在兒童癌症中,白血病(俗稱「血癌」)是最常見的,約占所有兒童癌症的三分之一,其次是腦瘤,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有時被稱為「兒童癌王」)、生殖細胞瘤、肝臟腫瘤、骨癌、軟組織肉瘤、視網膜母細胞瘤、腎臟腫瘤等。
雖然每種癌症的治療成功率各不相同,但台灣的兒童癌症整體十年存活率高達72.9%,相較於成人的惡性腫瘤,治癒的機會更大!
精準醫療.為個人制定希望
台灣的兒童治療群(TPOG)由全國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合作成立,已經為許多常見的兒童癌症制定了高效的治療方案,十年整體存活率超過70%。然而,仍有近30%的兒童癌症患者可能會遭遇復發或難治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後線藥物治療可能是唯一的選擇,但受限於健保和先進藥物的取得困難,這些後線藥物僅被當作最後的治療手段。
藉由癌細胞的全面分子診斷,包括: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DNA甲基化分析、液體活檢和蛋白質組分析等先進的檢測方法,可以在一些罕見和難治的兒童癌症疾病中,發現有效的治療藥物,例如:使用larotrectinib來治療NTRK基因突變的癌症,或是使用ruxolitinib治療Ph-like白血病合併JAK2基因變異的情況。現在,我們有更多工具來了解癌細胞的弱點,以便針對性地進行治療,這就是「精準醫療」。
另一方面,考慮治療的副作用和長期後遺症,譬如聽力損害、心臟毒性和肝腎毒性等問題,以及內分泌和心血管疾病、神經心理和社會心理障礙等長期後遺症,以及二次惡性腫瘤。我們可透過檢測患者自身的基因多型性,得知病患對於抗癌藥物不同程度的毒性副作用,例如NUDT15基因的多型性會影響患者對於mercaptopurine的耐受性,藉以調整病患治療的藥物劑量,進而實現個人化醫療。
發現癌症易感基因.解開罹癌之謎
對於孩子罹患癌症的父母來說,最為常見也最想知道的問題,不外乎是「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得癌症?他們這麼小,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為什麼會得癌症?」
過去,我們的回答通常是「純屬運氣不好,細胞基因突變導致癌化」。然而,我們發現:有一些患者的家庭中多人罹患癌症,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經過深入的研究和基因分析,發現這些家庭中存在一些相同的基因變異,這些基因變異可能會略微增加患某種癌症的風險(例如:一般人罹患血癌的風險是十萬分之四,而携帶某個基因變異的人可能風險提高兩倍,達到十萬分之八)。這些被稱為「癌症易感基因」的基因變異,在大約8.5%的兒童癌症患者身上存在。
(基因分析不僅能了解對抗癌藥物的副作用,還可以評估家庭成員罹患癌症的風險。圖/shutterstock)
早期篩檢和追蹤.提高治癒機會
這一發現非常重要,美國的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編按:一家為患有重大疾病的兒童提供免費尖端醫療服務的研究性醫院),已經開始對患有癌症易感基因的家庭,進行癌症早期篩檢和追蹤,發現一些家庭中的成年親屬早期發現了癌症,而我們知道「早期發現,通常意味著更高的治癒機會」。
所以,基因分析不僅能夠了解對抗癌藥物的副作用,還可以評估家庭成員罹患癌症的風險,實現全人全家的醫療照護。
精準醫療的成本和藥品.多為難以負擔的天價
新聞經常報導一些「天價」的醫藥,如:CAR-T細胞治療B細胞淋巴瘤和白血病、GD2抗體治療神經母細胞瘤,以及各種標靶治療藥物或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等等。這些藥物的價格常常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治療有效但可能健保無法給付。
即使社會上存在一些慈善團體或補助計劃,但治療的相關費用仍然驚人,往往是多數病患無法負擔的天價藥費。身為家長,總是不放棄任何希望,竭盡全力來幫助孩子,因此,在有能力的情況下,適當的保險可能會在需要時提供幫助!
此外,這些昂貴的治療通常僅在疾病復發或無法通過常規治療控制時才使用,因此,就算使用了這些昂貴的治療,也不能保證完全控制或永久治癒,所以,在遇到此情況時,請與醫師討論,或尋求第二或第三意見。
我們所有人的目標都是一樣的,確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夠獲得有效且低副作用的治療,這需要我們共同持續地努力,為每一位孩子燃點希望之光,讓他們在走過生命的幽谷後,依然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專欄說明】本專欄由三軍總醫院婦產部與兒科部攜手合作,期望以深入淺出的專業衛教內容,讓所有的媽媽寶寶受到最佳守護。
王德勳醫師
現任/三軍總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小兒學科講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顧問醫師
經歷/三軍總醫院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研修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