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頭歪歪超可愛?當心斜頸症找上門
斜頸症是新生兒、嬰幼兒常見的症狀,當父母發現嬰兒的頭、頸時常歪向一邊,或是眼睛常凝視同一方向時,就必須多加觀察是否為斜頸症。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洪依利表示,大部分的斜頸症屬於先天性的問題,一般來說,只要在一歲之前及時矯正就能恢復正常,家長並不用過度擔憂。
斜頸症先兆要知道.早期發現早治療
爸爸媽媽察覺寶寶的頭部總是歪向同一邊,不管如何逗弄、重新擺位,他們仍會習慣性的轉回同一側,同時合併有臉部兩邊不對稱時,就有可能是斜頸症的徵兆,對此,洪依利醫師提出3種觀察方式,提供家長做好前期判斷:
1.頭部習慣傾向、轉向單側,頸部從外觀上可明顯看到、觸摸到腫塊或是僵硬的條狀肌肉。
2.嬰兒兩側的臉部大小不對稱,因此從視覺上觀察,兩側耳朵水平呈現高度不同的狀況。
3.頭型不對稱,例如:當嬰兒的頭部向左側轉時,同側的後腦勺相對較扁平。
先天性肌肉型斜頸症
基本上,有九成的斜頸症都是屬於先天性的問題(廣義上的先天性肌肉型斜頸症),這類狀況主要是由於胸鎖乳突肌良性(正確位置為從耳朵後凸起的骨頭,至前頸部的胸骨及鎖骨處)的緊縮或纖維化所造成。舉例來說,當右側的胸鎖乳突肌肉發生纖維化時,同側的肌肉會變硬、短,進一步使得寶寶的頭部右傾、下巴向左斜、臉部向左側轉。
當胎兒於子宮受到壓迫,或頭部固定姿勢過久,就有很大的可能引發先天性肌肉型斜頸症。尤其胎兒頸部長期在子宮內受到擠壓、拉扯時,更容易影響其肌肉發育,造成肌肉的血液供應量不足,因而緊縮、纖維化。這種情形多好發於多胞胎、胎位不正、孕婦羊水過少或有子宮肌瘤的女性身上。
後天性斜頸症
後天性斜頸症的成因複雜,洪依利醫師表示,事實上,也有部分先天性斜頸症合併後天神經、肌肉骨骼等相關問題,而造成後天性斜頸症,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
1.骨源性斜頸
多為非常罕見的情況,指的是骨骼畸形所產生的斜頸,是由於頸椎的骨骼結構性異常,或關節間發育不正常所引起。
2.神經源性斜頸
主要是因腦部受傷、脊腫瘤、病毒感染所導致的頸部痙攣。同時,也需要留意是否合併有腫瘤壓迫到神經、肌肉的症狀。
3.視覺性斜頸
在所有的斜頸症中,視覺性斜頸是最難即時發覺的狀況。當爸爸媽媽發覺嬰兒被診斷為斜頸症後,經過持續的矯正、復健仍無法改善,就需警覺是否有視力異常。
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斜頸症的成因,只是與頸部肌肉不協調有關聯,但其實視覺上的不協調,也可能讓頭部產生適應性偏斜。因此,當寶寶有單眼弱視、斜視、眼球震顫、先天性動眼肌肉不協調的病症時,可能會進一步讓嬰幼兒,長期利用頭側一邊或歪脖子的姿勢,來補償視力不均,長久下來,就容易誘發姿勢性斜頸(狹義上的肌肉型斜頸症)。
因此,家長若發現寶寶有斜頸,首先還是建議先前往小兒科做整體的評估,當排除頸部肌肉骨骼的原因後,再至專看小兒眼科的門診做詳細的檢查,以免耽誤嬰幼兒的頸部或視力發展。
進行居家活動.有效改善斜頸問題
當寶寶被確診為斜頸症,不管分屬於哪一種類型,除了積極的康復治療之外,家長在家中進行活動、擺位,也易於寶寶的頭、頸有所恢復,對此,洪依利醫師提供以下方式父母參考:
1.按摩硬塊
照護者以大拇指畫圓的方式,輕按嬰幼兒的肩頸硬塊,每次5分鐘,一天進行3~4次。
2.適當擺位
父母在餵奶、拍嗝時,不應常用慣側來進行,應儘量讓嬰兒的患側貼近身體,習慣不同方向的轉換。此外,利用睡眠時間,家長可臥躺於嬰幼兒的患側,引誘他們活動頸部;平時逗弄嬰兒時,儘量以鈴聲、亮光,誘使嬰兒頭部轉向患側,促使纖維化的肌肉達到伸展、延長、軟化,及早治療效果較佳。
3.熱敷
在進行按摩的動作時,爸爸媽媽也可同時配合溫熱毛巾放鬆患部肌肉,降低嬰幼兒頸部不適感,若父母有觸摸到頸部的小硬塊、僵直肌肉,則可沿著垂直肌肉的走向,進行深層肌肉的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