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婦幼天地】奇癢無比的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首重修復皮膚,維持皮膚保水力
飛飛是個兩歲多的孩子,從嬰兒時期起,皮膚就比較粗糙,臉頰、手肘和膝蓋反覆起紅疹,因為癢而不斷磨蹭、搔抓,所生出一道道的抓痕,彷彿訴說著奇癢難耐。反覆的病程,也讓媽媽心力交瘁。
美美是個十一歲多的女孩,自小飽受皮膚炎之癢,天天這裡癢,那裡抓,腳踝、膝蓋後的膕窩、手肘的肘窩,無處不癢,癢到抓破皮、流血是家常便飯,床鋪上常有滿滿的皮屑和血跡。開學初,因為皮膚炎發作,搔抓的傷口流湯流水,而到醫院報到。除了常因皮膚狀況需要請假外,皮膚炎大大小小的病灶、傷口、疤痕或抓痕讓她飽受異樣眼光,甚至被欺侮,因此,美美並不愛上學。
以上兩個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案例,在門診中不少見。
(圖片提供/周雅玲醫師)
80%發生於6歲前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又稱為「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皮膚炎疾病之一,也是過敏進行曲中第一個發生的,病患常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等病史,家族也常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
異位性皮膚炎在任何年紀皆可以發生,但好發在兒童早期,約80%發生在6歲以前。和過去相比,盛行率愈來愈高,推測與環境因素相關。全球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兒童約20%,成人約10%,因不同種族或地域而有些許差異。
特徵為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炎,好發於嬰兒期或兒童期,病童感到皮膚非常癢且容易反覆搔抓,有一部分的孩子到了學齡時期,症狀會出現明顯地緩解,但仍然有部分的孩子,症狀會持續到成人。
多因素造成的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是多因素造成,可說是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導致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體質導致皮膚屏障功能異常(皮膚水分散失增加、皮膚角質層含水量減少和皮膚油脂含量下降,造成皮膚乾,環境中的過敏原易侵入皮膚),再加上環境刺激(如:過敏原,塵蟎、空氣汙染、食物過敏、細菌,汗水等)造成的發炎反應──表皮屏障缺損及受刺激的角質細胞分泌發炎前驅物,促使表皮的免疫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活化表皮免疫細胞,分泌更多的發炎及致癢的細胞激素(IL-4, IL-13, IL-31),導致組織受損及第二型的發炎反應。
依臨床表現與病史診斷
目前並沒有抽血檢查可直接診斷異位性皮膚炎,而是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和病史做診斷。主要的臨床表徵為:
1.皮膚搔癢。
2.不同年齡呈現不同的皮膚炎的典型形態與分布(例如:嬰兒的急性病灶,分布於頭皮、臉部、耳朵、軀幹與關節伸側的皮膚,但不會分布在尿布區域;兩歲以上的孩童有較多的慢性局部性病灶,皮膚較乾燥,普遍分布在關節屈側,甚至出現皮膚苔蘚化;青少年與成年人的病灶,可以嚴重到廣泛性分布,也可以是局部在眼睛周圍,手部,關節屈側或頭頸部),常見對稱出現。
3.慢性反覆性皮膚炎。
4.有異位性體質的個人或家族史(包括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其他特徵如:皮膚乾,手掌腳掌紋路較多,手腳常有非特異性皮膚炎等。
治療方式多管齊下.藥物以外用類固醇藥膏為主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最重要的是修復皮膚,維持皮膚保水力。天天全身擦乳液╱乳霜╱油膏三到四次;病灶部位甚至要更多次。另外,洗澡水溫不宜過高,也不宜泡太久。
避免過敏原及刺激因子也很重要,維持家中環境清潔,包括清除塵蟎和灰塵等;汗水也是刺激,流汗後,儘量沖澡或毛巾擦拭,並換上乾淨衣物;壓力與情緒也是常見的誘發因子,適度運動以調節情緒與釋放壓力。若有食物過敏,則應避免進食該項食物。
藥物治療主要為外用的類固醇藥膏。另有外用免疫調節劑(普特皮與醫立妥),可減少類固醇使用,藥效等同或略低於中效類固醇藥膏。優點為減少類固醇副作用,不會使皮膚變薄等,可以使用在皮膚較薄區域,如臉部,對磨部位(如鼠蹊部,腋下等)。口服類固醇主要在急性發作時短期使用。
其他如口服免疫抑制劑及照光治療,會用在中重度或面積較大的患者在上述治療效果不佳時使用。若狀況仍無法改善,可以考慮注射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
【專欄說明】本專欄由三軍總醫院婦產部與兒科部攜手合作,期望以深入淺出的專業衛教內容,讓所有的媽媽寶寶受到最佳守護。
周雅玲醫師
現任/三軍總醫院小兒部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經歷/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總醫師、研修醫師.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兒科主治醫師.衛福部南投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