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孕媽咪不忌口恐誘發寶寶異膚體質? 醫:出生後才關鍵

孕媽咪不忌口恐誘發寶寶異膚體質? 醫:出生後才關鍵

異位性皮膚炎是幼童常見的皮膚免疫疾病,不少準媽媽擔心小孩有異膚體質,從懷孕期間就「禁食」易致敏食物,如花生、牛奶、海鮮和芒果,為了小孩只能和美食絕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蕭玉屏說,目前並沒有實證資料顯示孕媽飲食與寶寶是否有異膚體質有直接關聯,反而是小孩出生後注意生活環境、不要過度清潔、維持涼爽室內通風,對小孩皮膚更好。

蕭玉屏說,根據台灣流行病學的統計,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為7%至10%,這是一種基因和後天環境交互作用產生的皮膚發炎性疾病,病人先天皮膚屏障就比較弱、保水因子比較缺乏,遇到環境過敏原如空污、塵蟎、貓狗皮毛,或因季節交替、熱天汗水刺激,甚至是生活壓力,都可能讓免疫過度反應,引起一連串癢、搔、抓,抓了又讓皮膚受損、加劇發炎。

避免寶寶異膚發作 生活環境避險更重要
並不只是皮膚紅癢就是異位性皮膚炎,還必須綜合家族史、是否長期發作來評估。蕭玉屏說,很多有異膚體質的家庭常常就會擔心是否遺傳給孩子,也常常心懷愧疚,從懷孕期間就小心翼翼,深怕吃了什麼、用了什麼就會讓孩子引起異膚。但其實孕婦飲食與寶寶是否有異膚並無足夠證據,準媽咪不用過度限制飲食,放鬆心情、享受美食對寶寶更好。

若擔心寶寶的異膚體質發作,蕭玉屏提醒,應該從日常生活的各種細節著手,降低寶寶提早接觸過敏原的風險,如不要選用過於強烈的清潔用品、選用沒有香料的保濕品且加強保濕,洗完澡一定要塗乳液。環境要常保涼爽、通風,大熱天如果流汗,即時輕壓皮膚除去汗水。衣物也以透氣、不要毛料為原則。

異膚治療2大迷思 不及時治療後患多
蕭玉屏也說,除了日常保養,更重要的是家長有些觀念應該要調整。臨床觀察發現,部分家長還有「皮膚科用藥都是類固醇」的偏見,對異膚治療卻步或寧可尋求偏方;也有迷思認為「異膚長大就會自然好」,也可能導致延誤治療,等病灶因頻繁復發搔抓而留疤、皮質增厚、色素沉澱甚至苔癬化。

蕭玉屏表示,異膚治療需長期抗戰,症狀嚴重時可先短時間使用類固醇藥膏治療,若病人或家長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會有皮膚變薄、多毛、皮下出血有紫斑等副作用或病灶在皮膚稚嫩的眼周、臉部、生殖器周邊等,可改用不含類固醇的免疫抑制藥膏,一天兩次,改善紅疹癢。
蕭玉屏說,當病灶已經消失,也不用急著完全停用藥膏,可以在易復發部位一週塗抹一、兩次,搭配每日的保濕保養,讓皮膚的屏障功能更健全

近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多了很多武器,其中,小分子藥物也證實對異膚患者最在意的「癢感」在治療第二天即可達到緩解,病患不覺得癢,就不會搔抓皮膚,皮膚就不會有新的傷口,病患的睡眠品質也大幅提升,小分子藥物在皮膚改善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對異膚患者來說是一大褔音。

如果家中有青少年異膚兒,蕭玉屏說,青少年異膚治療比起幼童有更多面向的困境,如功課壓力、在意同儕眼光等,家長可以陪伴孩子、積極就醫、避免復發,尋求治癒可能。如果發現皮膚症狀持續一兩週都沒改善,一定要盡早就醫治療,不要拖到病灶很嚴重增加治療難度。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蕭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