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畫畫看他在想什麼,藝術治療幫助無法說出自己想法的孩子
以最廣泛的角度去解釋何謂藝術治療,它是一種結合任何可以表達想法的創作與心理治療的專業,透過各種媒材從事創造,以期達到認識自己、改善情緒、增加社會技能、行為管理的目的。而以依年齡區分,可分為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與老人,本文聚焦於幼兒藝術治療。
我們採訪了藝術治療師陳瑜慧,請她帶我們一窺治療現場,以及她執業以來的觀察與臨床分享。
參與藝術治療的孩子,語言能力表達不好為最大宗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表達不好,就必須透過非語言的方式來理解他們,並協助發展。也有許多進入托嬰、幼兒園以後常常產生人際衝突的孩子,像是亞斯伯格症候群、自閉症、過動症患者,被認定很「白目」、衝動。
他們的困境來自「讀不懂別人的表情」,治療師會搭配表情圖卡,加上解說,讓他們印象更深刻,學會如何判斷別人的態度。或許再搭配桌遊,從遊戲中去學習如何與他人和平相處。輪流畫畫也是一種方式,讓孩子懂得要有耐心等待別人做好一件事再輪到他。治療師會使用各種技巧,與孩子一來一往,說明並示範希望孩子學會的能力。
發展遲緩,往往進入幼兒園之後才被發現
陳瑜慧解釋:「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老師一個人對多個孩子,無法像家長一對一時,可以給孩子較明確或詳細的關注與指令,或可以馬上回應。所以往往到了這時候才會發現孩子需要更多協助。」更多是因為寫不完作業,課業落後而被爸媽帶來的孩子。陳瑜慧提醒,第一步應該到兒童心智科,請醫師做專業的評估,然後給予治療的建議。
藝術治療:透過作品詮釋了解孩子
前面提到的,藝術治療有很多方式,其中以繪畫的可及性最高,因為隨處都可以創作(這是指孩子還沒有被限制住只能在紙上畫畫),這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種遊戲,可以大動作的揮灑。
對於無法說出自己想法的孩子來說,繪畫是很好的表達方式,治療師可以透過作品詮釋,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舉例來說,一個被家暴的孩子,畫了一個受傷的人,當他的傷痛被看見、被理解,也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療。而如果作品中出現了不該是這個年齡該出現的元素,治療師往往會提高警覺。
從繪畫觀察幼兒發展
兒童繪畫除了能透過詮釋,了解他情緒與內心世界,以期溝通,也能反映出個體身心的發展狀態。
二到九歲可以區分為塗鴉期 (Scribbling Stage)二~四歲;前樣式畫期(Preschematic Stage)四~七歲;樣式畫期(Schematic Stage)七~九歲。
塗鴉期
從一開始的隨意塗鴉,內容多為雜亂的線條;到控制塗鴉,以不同的線條和方向,上下反覆,進而大圈圈的畫線;最後是「命名塗鴉」,畫出代表某物品的符號。
前樣式畫期
孩子開始嘗試利用其所自創的繪畫語言與外界溝通,通常來說,他們最喜歡畫的是人,由一個大圈圈代表頭,直線連接在此圈圈象徵雙手雙腳,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貢丸人」。會畫出對自己很重要,或是和自己有關的人事物。
樣式畫期
孩子會畫出寫實畫面,開始用固定色彩來描繪特定事物,是一般人可以辨識的圖像。
藝術治療:陪伴孩子走過幽暗
談了藝術治療的詮釋以及觀察發展,但最讓人動容的無非是治療師「陪伴孩子」的專業與耐心。
陳瑜慧提到了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個案,一位爸媽都是教授的小一女孩,個性極度壓抑,只要考試考不好便會長時間情緒低落。因為家長的嚴格管教,她有著異於同年齡孩子的工整畫風,而且一畫錯就要全部重來,「我陪著她畫畫,她漸漸了解,畫錯了沒關係,有修改的方式,等熟悉我的陪伴後,透過聊天,讓她知道這世界有不同的關係,那是她可以放鬆一些面對的。孩子在和朋友相處時也溫和很多,不再因為一點小過錯就責備朋友,鬧不開心。」
另一個個案,出生就有重大疾病,不時得回醫院進行重大手術。對這個孩子來說,經常中斷學業,到了醫院得看見媽媽悲傷擔心的樣子,手術過程中還得一個人承受緊張與孤單的時刻,對他造成了極大創傷。他最愛和治療師玩醫師病人的角色扮演,從中漸漸了解他人在面對疾病時的態度,或許生病不代表一定會死,是可以得到救治的。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大家都會怕,他並不孤單,痛苦得到了理解。
從陳瑜慧的分享可以深刻感受藝術治療的溫柔,孩子與治療師透過自然而然的互動,產生了親密與信任關係,藉由創作表達說不出口的想法、宣洩情緒,紓緩心中糾結,從而生發出療癒作用,這將是孩子一生的寶藏。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