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如何解讀寶寶的話?從嬰幼兒發展解讀情緒語言,觀察孩子陪伴成長

如何解讀寶寶的話?從嬰幼兒發展解讀情緒語言,觀察孩子陪伴成長

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即使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家長也能夠從他們生活中的表現,如:換尿布、喝奶等日常,來解讀屬於寶寶的表情語言,從細節觀察情緒的變化。

文章目錄

嬰幼兒情緒│發展里程碑│身教│言教│嬰兒哭鬧│安全感│幼兒情緒發展

許多新手爸媽在看到新生兒突然對自己露出微笑時,會下意識地認為是孩子開心、快樂的笑容,而感到雀躍不已,不過,知芯心理治療所副所長李雅惠表示,事實上,新生兒在剛出生的2~3週內,所露出的笑臉為「反射性微笑」,主要是源自嬰兒腦波變化,所引起的肌肉反射動作,並不具有表達情緒或與人溝通的意義。

等到新生兒兩個月大以後,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發展日益完善,此時的視覺能力也有所提升,可以開始追視周遭人、事、物,並逐漸會與跟照顧者展開互動式的笑容,此時就稱為「社會性微笑」。隨著寶寶的成長,情緒表現也會有顯著的改變,針對嬰幼兒的情緒發展歷程,李雅惠心理師有以下說明。


爸媽也要顧好自己的情緒

當面對嬰幼兒持續的哭鬧時,不自覺中也會讓爸媽逐漸失去耐心,長久下來,恐引發身心問題。因此,李雅惠心理師表示,若面臨短時間無法解決的育兒困擾時,先安定照顧者自身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建議轉交給其他照顧者幫忙,或暫時離開現場、深呼吸,讓自己先冷靜下來。


新生兒時期

主要的情緒為平靜、滿足狀態,或是焦慮、驚嚇狀態,例如:當新生兒吸奶嘴時,會有感到平靜、滿足、被安撫,面對打預防針或感受到其他疼痛的刺激時,則會引起焦慮、驚嚇。

發展歷程:這個階段的新生兒,身體與心理的感受有著緊密的連結,通常會出現情緒的原因,主要和生理需求是否獲得滿足有關。因此,當他們表現出不愉快時,父母若能適時的解除其生理上的不適,例如:尿溼時可及時更換尿布、感到飢餓時餵奶……如此,能夠使新生兒感受到自我需求被同理,有助未來建立良好安全感的根基。

等到大約3個月大之後,新生兒會開始注視主要照顧者,並與他們進行愉快的互動,此舉是新生兒與大人共享正面情感的表現。

4~6個月大

漸漸出現因被拒絕而生氣的情緒、因為好奇心的增加,進而增強與人際的互動。

發展歷程:4個月大的嬰兒已發展出「明確」的快樂、悲傷及驚訝,視線能從物體外緣往中心聚焦,眼神可靈活的隨著物體移動,具有初步辨視人、物體輪廓的能力。因此,會慢慢的從以往利用熟悉氣味,分辨主要照顧者的方式,轉為透過眼睛區分熟人與陌生人,對不熟悉的人開始出現恐懼、逃避的反應。

除此之外,4~6個月大的嬰兒,會逐漸利用微笑來表達,有意與照顧者進行正向的互動,當有人注視或者對他們說話時,嬰兒的情緒也較容易平緩下來。建議爸爸媽媽可多多藉由聲調的差異、笑容的展現,表現不同的情緒,當發現嬰兒展露出笑容時,大人不妨給予回應,可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愛。

嬰幼兒情緒│發展里程碑│身教│言教│嬰兒哭鬧│安全感│幼兒情緒發展

7~9個月大

基本的喜、怒、哀、樂變得更為顯著,易出現分離焦慮。

發展歷程:開始有害羞、焦慮的情緒,不喜歡獨處,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時,會表現焦慮及悲傷。由於此階段的嬰兒尚不會言語,在面對和主要照顧者分別的情境時,只能藉由強烈的情緒表示不願與主要照顧者分離。

10個月大~1歲

感到恐懼的事物增加、學會拒絕、自我意識萌芽。

發展歷程:嬰幼兒的情緒展現更為細膩、多樣化,寶寶懂得開始說「要、不要」,同時,也會利用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逐漸曉得能夠利用哭、鬧的方式,引起大人注意進一步得到安慰與安撫。

1歲以後的寶寶,會對於某些事物漸漸感到特別好奇、興奮,負向情緒也會逐步發生,有明顯的分離焦慮,受到挫折時,利用哭鬧來表達,相比嬰兒時期更為強烈。


面對嬰兒哭鬧.3步驟給予強大的安全感

嬰兒時期的哭鬧,大多來自於基本的生理需求未被滿足、或是感受到周遭的陌生、不安,對此,可利用3步驟讓嬰兒重新獲得寧靜:

1.拍:爸爸媽媽可輕拍嬰兒的身體,以輕柔的語調和他們說話,或是播放和緩、曲調單純的音樂,幫助他們平緩心情。

2.包:大人可使用包巾將嬰兒環抱起來,同時,可讓嬰兒側躺於照顧者懷中,給予被緊緊包覆的熟悉感,讓寶寶彷彿重回母親的子宮內般。但須注意避免包巾遮蔽到寶寶的口鼻,以免影響呼吸。

3.按:假設在經過以上的安撫流程後,嬰兒依然處於焦躁不安的情境,這時候能利用溫柔的按摩手法,助其放鬆身體,舉例來說,大人將嬰幼兒擺放為趴睡的姿勢,雙手與寶寶身體呈現垂直的狀態,從肩膀開始,順勢而下往臀部的方向移動,重複數次即可。

或是將嬰兒放置在床上,讓他們在可視的範圍內,看到主要照顧者的面孔,增強安全感。此時,臉部按摩就是一項很好的舒緩方式。

父母首先從前額中心處用雙手拇指向外推壓,接著利用大拇指分推眉心,再往下由鼻梁至頰骨推滑,順著上唇、下唇的微笑曲線,在人中部位繞圓圈,順勢按摩牙齦,再往外推開,放鬆下顎,並由下巴部位畫微笑曲線到耳朵下方,最後,由耳後頸部的上方按至下方,完成臉部按摩。


嬰幼兒情緒│發展里程碑│身教│言教│嬰兒哭鬧│安全感│幼兒情緒發展

幼兒情緒發展要知道

俗話說,「兩三歲,貓狗嫌」,兩歲以後的孩子,總是令人頭痛,很容易用大哭、大鬧來逼爸爸媽媽就範,但李雅惠心理師表示,此階段是開始樹立規矩的分水嶺,若能在此階段同理他們的情緒、原由,並引導孩子做適當的行為,便能幫他們做好未來調節情緒能力的基礎。

這段時期,幼兒的自我概念已逐漸建構出來,會出現例如:嫉妒、愧疚、得意、挫折等。另外,由於此階段是此概念的首次發展,有些人也稱之為「首次人生叛逆期」。

情緒表現

幼兒開始會明顯表達各種意圖及情緒,對於他人的回應敏感度也大幅增加,自主性更為強烈,受到阻礙時會容易有激烈的反應,例如:當他人不順其意,或事情沒有按照他的期望完成時,會藉由哭鬧或是攻擊行為,抒發自己的不滿。

引導方式

此時期的幼兒正處於認知模糊的地帶,從嬰兒時的予取予求,走到了須遵循爸媽教養方式的衝突感,若是家長面對孩子的吵鬧時,直覺性的給予禁止,或者利用打罵、疾言厲色的態度、言語來禁止幼兒抒發情緒,反而會引起他們更為激烈的反抗。

此階段的幼兒心智、口語能力漸增,大人可試著利用讓孩子認識情緒的方法,幫助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切記不可讓幼兒以為家長站在敵對方,以免讓孩子更加無理取鬧,等到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之後,再給予適性教導引導何謂是非對錯。

因此,當爸爸媽媽面臨幼兒強烈的哭鬧時,首先應給予正確的回饋,並利用溫和、堅定的語氣,配合孩子的情緒,敘述當下的行為要求,等待孩子情緒強度減緩後,可嘗試以小朋友感興趣的事物來轉移其注意力,協助平緩心情。

舉例來說,幼兒想要買玩具而不停的大吵大鬧時,家長可以溫和、安撫地說:「我知道你因為想買玩具,好難過喔,但是今天不能買」,待孩子哭鬧情形漸歇,可嘗試提議說:「要不要一起去買點心呢?」進而轉移注意力。


如何判斷幼兒的情緒表現是否異常?

當爸爸媽媽發現孩子的情緒行為,已影響到人際關係及正常的生活模式時,且情況已經持續超過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就該提高警覺做進一步的觀察,或尋求專業諮詢建議:

1.影響人際、生活、學習:孩子的情緒行為與同齡人相比明顯較嚴重,或是已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正常生活的模式,或是讓周遭他人、甚至是孩子自己都感到相當困擾。

2.嚴重情緒化行為:頻繁且嚴重的情緒化行為(例如:撞頭、打自己、打人、咬人等等),或是持續度相當長(例如:每次都會持續一個小時以上的尖銳哭鬧)。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孩子情緒發展有異狀?6點可觀察 ,2歲是調整情緒力關鍵
父母保有幽默感.幫助孩子正面情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