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經驗分享
助產師與婦產科醫師同樣重要
在丹麥,孕產經驗的傳承,由助產師領航,相較於僅有100多年歷史的婦產科醫學會,丹麥的助產學會,至今已存在400多年,所有孕婦的常規產檢、孕產諮詢、待產與生產,通常由助產師一手包辦,在丹麥境內,女性畢業考取助產師一職,與醫學院畢業拿到醫師執照一般具有同樣意義,助產師不但在醫院有各別診間,與醫師的比例更多達1:2(即如果該醫院有20個產科醫師,助產師則可多達40位),且助產師也能夠自行在外開業服務孕媽咪。
助產師與醫師分工明確
如同國內早期社會中的產婆角色,一旦得知懷孕,丹麥孕婦經轉介後即向助產師報到,若孕產過程沒有其他意外,有些孕婦甚至在分娩結束後,都不會見到婦產科醫師,四季和安婦幼診所主治醫師暨好孕工作室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鈺萍表示,丹麥的助產士與婦產科醫師分工非常明確,只有在助產師無法確認孕婦是否能順利安全的自然分娩時(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等危險妊娠等),才會將案例轉交醫師接手,轉交後,就由醫師包辦孕媽咪接下來的產檢與分娩,而為了儘可能確保自然分娩,每一件高危險妊娠的案子經轉診給醫師之後,都會由醫師團隊與助產師共同開會討論與決定其後續處置與分娩方式,除了不輕易以剖腹產的方式解決難題之外,對於後續的任何處置也都會確保依照既定的準則與共識,一方面讓接生的醫師得以依循(輪班接生,接生者不一定為接手案例的那位主治醫師),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單獨只由一位醫師做出決定。
助產師一路相伴
丹麥人普遍視生產為一件稀鬆平常的生活事件,對丹麥醫師來說,一旦孕產過程中,需要醫師的介入,通常即表示有病理性原因需要照顧;也因為丹麥的產科醫師只需專注於高危險妊娠,因此工作量不至於過於吃重,相較之下,反而能更周全地照顧接手的孕產婦。而一般婦女從懷孕到分娩,助產師都會一路相伴,每次的常規產檢與諮詢,除了關心胎兒現況,也著重在孕婦的日常生活與生產計畫,在丹麥,沒有形式上的生產計畫書,但從每次的產檢到最後的生娩過程中,孕媽咪會持續與助產師或醫師進行許多的討論,讓生產計畫成型,而無需特別爭取或要求書面呈現,助產師的角色就像早期社會容易親近的產婆,會一路依媽咪需求陪伴待產、臨盆前舒緩、減痛、接生,直到生產結束後傷口縫合。
丹麥助產師的診療間
懷孕前期的不穩定屬於懷孕時的正常情況,在丹麥助產師的診療間中,除非是經常性流產或是葡萄胎的病例,會轉由婦產科醫師接手,否則一般的萎縮性胚囊或是初期懷孕流產,都仍由助產師協助處理後續;助產師的診間中,除了多種待產時的非藥物減痛方法提供之外,對於臨盆前胎頭沒有正確對準產道的情況(例如:額位、顏面位),也有方法協助胎頭重新對準產道,使用的都是非醫療介入的物理方式。
生產自主權
在國內,孕媽咪對於生產已有既定的印象與習慣,通常將孕產的相關決定權交由醫師,謹遵醫囑,較不會有太多的意見參與,但對丹麥婦女而言,生產自主權與溫柔生產是常態,他們的生產習慣遵循傳統,由產婦與助產師共同討論、溝通,在安全的範圍內,決定如何分娩(包含分娩姿勢、分娩環境等),以及容許胎兒以自己的速度向產道推進,且通常不需要醫療的介入(包含催生的決定、會陰切開術、抗生素施打等),在迎接寶寶前,助產師會以各種物理方式協助產程,幫助胎兒順利的移動、也幫助產婦以更舒服的方式進行分娩,過程中會儘量減少使用減痛分娩或其他醫療手段。丹麥的產房也以「家庭迎接新生命」為出發點配置,除了有產婦的待產床褥之外,還備有另一套提供給父親陪產時休息的床褥,並配有生產池(以利水中分娩)與多種輔助減痛的待產椅或產球等輔助用品。
友善的生產環境
國內所謂的溫柔生產方式,在丹麥屬於常態,無需刻意區別,其意義並非等同於水中分娩或居家生產,丹麥孕婦大多還是選擇於醫院完成生產,但因為生產環境與配套措施較齊全,且醫院尊重每位媽咪不同的生產期望,因此產婦不用害怕必須配合醫院人力有限的快步調(例如:可能會被醫院退貨或必須讓產程加快的需求)而讓待產過程充滿壓力,所以丹麥婦女即使在醫院中生產,也能以較放鬆的身心狀態迎接新生。陳鈺萍醫師表示,溫柔生產強調的並非地點,而是尊重產婦的自主權、接受每個孕媽咪對生產有不同的期望與作主的權利,並能在醫療手段介入前(包含:是否使用持續性的胎心音偵測器、會陰切開、需要使用產鉗或真空吸引時的事先說明、減痛選擇的順序、醫療手段加速產程或斷臍的期望等),給予產婦與醫師充分溝通的機會。
陰道分娩是共識
即便是高危險妊娠,丹麥的醫師仍希望能儘量以陰道生產來迎接新生命,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團隊中的醫師會持續溝通,以期找出對孕媽咪最好的治療方式。丹麥婦女若無病理性原因,較少自願性的選擇剖腹生產,他們不曾懷疑這是對母胎最自然的生產方式,所以比較不會有媽咪為了選擇自然產或剖腹產而煩惱的情況。但是資深助產師也坦承,近年來年輕族群沒有醫療上剖腹產的適應症,卻選擇直接剖腹產的人數持續增加,是個隱憂。陳鈺萍醫師指出,自然分娩合乎人體機制的運作,可以用生產時荷爾蒙交互作用的方式說明,當產程啟動,母體會分泌下列四種荷爾蒙:
‧催產素:又稱愛愛荷爾蒙、抱抱荷爾蒙,是一種讓人感到幸福的荷爾蒙,舉凡與人擁抱、接吻或心中充滿愛的感受時,都是催產素分泌的時刻。
‧泌乳激素:除了協助母親泌乳,待產過程也由催產素的分泌帶動而分泌,可幫助人體適應壓力,對寶寶與媽媽的身體都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腎上腺素:又稱為逃跑荷爾蒙或戰鬥荷爾蒙,會促使血管收縮,讓心跳加速,使身體隨時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
‧腦內啡:身體自行製造的嗎啡,讓人充滿平靜感,能夠應付疼痛,使情緒得到鎮定。
當產程啟動,四種荷爾蒙會隨著生產的壓力互相帶動與作用,催產素讓子宮收縮,同時讓媽媽沈浸於迎接寶寶的期待中,子宮收縮則帶動母體腦內啡的升高,嘗試好好合作迎接誕生;泌乳激素則協助母胎適應子宮收縮的壓力、協助胎兒迎接隨之而來的分娩壓力。在自然的情況下,母體四種荷爾蒙的分泌會誘發胎兒四種荷爾蒙的啟動,讓母胎共同順利完成分娩與誕生的重要任務。而經過產道擠壓,除了給予寶寶身體足夠的刺激以面對子宮外環境適應,也促使寶寶出生後順利開展肺部、順利進行呼吸。
生產時的亢奮
陳鈺萍醫師表示,在自然的情況下,母體天生有足夠的能力面對產痛與生產壓力,若孕媽咪對自己能夠完成生產任務充滿信心,便會對產程的推展產生正面力量與影響。然而,對於生產,孕媽咪通常有著太多的恐懼以及面對生產壓力的負面預期,這些負面情緒或想法抑制了生產時四種荷爾蒙的運作效果,以及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如:催產素或減痛分娩藥物,也可能干擾荷爾蒙運作模式,讓媽咪不容易察覺自然分娩時可能出現的正面情緒(如:腦內啡所產生的鎮定感、催產素誘發的幸福感等)。
陳鈺萍醫師以為朋友接生的經驗為例,在一切遵循自然的情況下,雖然從產程啟動到完成分娩,耗時三天三夜,過程中在醫師監控母胎安全的情況下,無動用醫療手段,並廣泛地運用按摩、減痛技巧、中醫穴道等方式減壓、舒緩,最後讓媽媽不但順利生下寶寶,精神也持續處於亢奮狀態,在產後的三個小時,興奮到無法入眠、沒有疲累,把生產時可能出現的正面情緒完整呈現。
計劃一場美好的生產經驗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孕媽咪在生產上有了更多的選擇,無論是何種選擇,順利完成生產都值得讓人感謝,而透過不同生產經驗的分享,孕媽咪對生產不但能有更多認識,也可以進一步思考符合自己期望的生產方式,讓自己有個放心愉快的生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