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在家也能教出資優兒

在家也能教出資優兒

在台灣,有將近700個家庭選擇在家教育,在全球,已有超過300萬個孩子在家裡受教育,有愈來愈多的父母,選擇把孩子帶回家由自己教導,原因為何?到底在家教育有什麼樣的吸引力?又適合哪些族群?

離開學校體制,有一群父母正在實行「學習革命」,選擇讓孩子在家學習,究竟什麼是「在家教育」?又該如何自主學習?它的重點是什麼?又能幫助孩子些什麼?即使你的bobo還在學齡前階段,也能運用在家教育的方式教出資優兒。

在家教育就是學習革命

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理事長,本身也是在家教育施行者的黃夏成指出,在家教育其實就是「學習革命」,對父母來說,是教育選擇權的解放,讓自己有權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是子女學習權的自主開放,孩子有權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
在十幾年前,礙於資訊發展尚不發達,想在家裡自己教育小孩,根本是天方夜譚,但如今隨著世界潮流,以及與日增進的科技與教育思潮,已讓在家教育變得容易進行。正因為資訊取得容易、所有的學習工具都不再單一化,更是顛覆了學習就是老師、學生、課本三者的舊思想。
不過,也許會有人把「在家教育」、「自主學習」,甚至「家庭教育」三者混淆,不全然了解箇中不同之處。
屏東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碧如表示,在家教育是站在教育上來看學習的地點,而自主學習則是以學習的角度來思考,至於家庭教育則屬於廣義的家庭氣氛,與在家教育必須經過向教育部申請登記才能進行不同。

3因素.選擇在家教育

同樣也是在家教育者的方杰認為,在家教育與學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讓孩子擁有了自由,她覺得,只要給孩子愈開放的思考與空間,他就會自己找到出路。亦塵曾經也到過學校,但卻屢受制度的規範而放棄,方杰說,現行的學校體制最大的缺點是將每個小孩都貼上標籤,放大孩子不拿手的項目,卻忽略各自的獨特性與優點。
研究在家教育多年的張碧如指出,通常會選擇在家教育有3個主要因素:

1. 宗教

根據統計,台灣有約65%以上的在家教育者,都是基於強烈信念欲傳遞聖經的正確觀念,最具代表性的團體就是「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

2. 不滿意當前學校教育品質

另有一群人選擇在家教育是基於兩種理由,一為希望孩子能學得更好、更多,尤其是具有特殊才能的父母重視傳承,例如音樂、舞蹈等,通常這類型的父母比較重視學業與才藝的表現,對孩子的期望也高。另一種則是擔心學校生活中同儕的負面影響,因此轉而居家教育,希望加強道德發展,例如生活教育。

3. 特殊的教育觀

父母有另類的教育想法者,例如,認為讀經很重要的家庭會將課程重點放在經典的研讀上,或者,認為「自主學習」很重要的家庭,可能不會安排既有的課程或進度,只希望孩子依個人發展與興趣的需求自由發揮。
黃夏成則表示,目前的學校教育較偏重智能與學科,缺少生命教育,但對孩子來說,教育的基礎應該是示範教育與體驗教育,而這正是學校教育最缺乏的一環,在家教育者,只是選擇給孩子適宜、適性的教育罷了。

在家教育的困難點

雖說在家教育已經是全球性的教育潮流,不過,對起步較晚的台灣現行社會,礙於觀念無法突破,仍有必須克服的難題,在張碧如的研究中,在家教育通常會遇到下列困難:

1. 抉擇的困難

例如,在家教育一定需要大人陪同,因此,家庭的經濟重擔勢必由夫妻中任一人全力扛起,是否有現實考量?或與家人、長輩等共識溝通、旁人及社會環境的現實面,甚至執行時該如何落實計畫等,都是必須克服的問題。
2. 執行的困難
有許多在家教育者中途放棄而回到學校,原因是因為工作量大(必須制定課程表、做評量、自定考題等等),如果沒有支持系統在背後支撐、堅定意念,通常較難貫徹。

3. 信心的考驗

如果選擇自主學習,最關鍵的部分是必須忍受旁人的指點與關切,以及自身對教育信念的確定,「自主學習與放著不管不同,父母必須清楚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足以支撐、落實。」張碧如說,心態上的調適很重要,因為這等於拿孩子做實驗,未來孩子的好壞,全都須由自己負責。
張碧如提到,大部分在家教育者會面臨未來回歸學校、銜接教育的問題。目前國小及國中階段的在家教育孩子,其學籍是掛在附近學校中,所以可取得國小及國中的學歷,如要取得高中以上學歷,就必須回歸到學校體系。孩子在未來是否願意回學校,以及之間的銜接問題,都是選擇在家教育者必須先考量的。然而,張碧如也強調,少數認為實力比學歷重要的父母著重孩子特殊專長的發展,所以沒有回學校取得學歷。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在家教育的孩子都面對教育銜接的問題。

學齡前.著重家庭教育

在家教育並非適合每個家庭或孩子,方杰也說,有些孩子確實適合學校內的規範,如果想進行在家教育,父母還是必須多加評估自己的教育是否真有價值。
張碧如也提醒,很多父母容易有錯誤觀念,以為學校教育的功能大過家庭教育,尤其在孩子入學後,會認為孩子的學習活動就是在學校進行,而忽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其實對4歲以前的孩子而言,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4歲以前的教養重點,應該在於了解孩子的基本發展為主,不要硬性強迫一定必須讓他學習什麼,張碧如建議,倒是父母必須增加自信心、多閱讀並收集資訊,不要閉門造車,多多閱讀教育、心靈與思考性等多元書籍,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增加自信。
此外,她特別強調,學前階段應該要以孩子長遠的目標為培育重點,多注重孩子的發展進程,很多基本的生活習慣、體格訓練、品格與人格的養成教育等基礎,都應該視此階段為關鍵期。

誰適合在家教育?

張碧如說,在家教育雖可教出適性發展的孩子,但不建議父母盲目跟進,因為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見得適合每個孩子。她表示,以往選擇在家教育,多是一些有特殊性向的孩子,如資優生、具特殊才藝或興趣者,或者身心特殊需要者,但現在,一般為孩子選擇在家教育的家長愈來愈多。當父母考量是否在家教育時,因為做決定及未來執行的人是自己,所以考量的重點不應該在孩子,而是在自己,例如,自己是否有清楚的教育理念、是否有足夠的支援系統,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決心要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

只要有方法.都能教出資優兒

全職媽媽有心想在家教育孩子,想教出資優生,在4歲以前又該如何培養呢?
除了張碧如提出的家庭教育功能外,方杰也提醒父母,「一定要遠離電視,尤其是無意義的連續劇」,找出孩子的興趣,卻不要強迫他學習,甚至無時無刻測試孩子的程度,而繪本是這時期最好用的學習工具,切忌在這個階段就給孩子過多的壓力。運用資源是好用又省錢的教學方式,方杰說,她曾經跟兒子一整天都泡在書店或圖書館裡,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書籍閱讀。
黃夏成也表示,對4歲以下的bobo,父母可依照其成長進程,在感覺統合上多給予刺激,如果日後有心在家教育,建議父母要先訓練他的日常規矩、懂指令,以及跟父母合作等基本概念,而父母本身也得以身作則,教導正確的生活禮儀。
等到孩子能與人互動時,可以在1星期中選擇一兩個半天,與社區或親朋友好中的孩子一起互動、學習。
至於職業婦女,也可以做好在家教育,方杰說,只要每天下班後,抽出半小時,這半小時內不要開電視,保持純粹的親子共處時間,聊聊天,跟孩子分享今天遇到的事情,也傾聽他想告訴你什麼,就已足夠。
在家教育,親子共同學習是最重要的課題,建議有心想在家教育的父母們,一定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耐心與時間,還要獨具慧眼,了解認清孩子的優點,也不要給自己壓力,不輕言放棄,以啟發他學習興趣為依歸,也要先懂得放棄別人的標準與評價才行。黃夏成也建議父母,要放鬆心情,不要過於緊張,否則容易把緊張的情緒感染給孩子,而造成他情緒上的波動,影響其人格發展。

在家教育的進行方式

亦塵從未受過正統教育,卻在13歲就能翻譯「生物學導論」,目已16歲的亦塵,更通過美國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測驗。方杰提供簡單的學習方法給願意在家教育的父母參考,非常適合學齡前的bobo。她建議,可以星期為單位,每天設定不同主題,例如,星期一找本有趣的繪本,一起親子共讀;星期二教畫畫,找個生活中的題材,讓他畫出想像;星期三學英文,一起聆聽喜歡的英文歌或英文卡通,告訴他歌詞裡的故事;星期四學知識,討論腳踏車的齒輪運轉方式、公園落下的樹葉,其葉脈的功能等等;星期五走入文學的境界,介紹詩人的故事等等。
方杰說,小孩最喜歡聽故事,想教的事情都可用說故事的方式告訴他。但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必須要父母同時學習成長,想教育他什麼,自己當然要先學習。
如果一天的時間太長,擔心自己找的題材不足,方杰說也沒關係,只要把教過的東西重新再說一遍,也等於是種複習。

分享1 方杰與亦塵.走出理想的自己

1個不願意錯過孩子最重要的啟蒙時期的媽媽方杰,選擇了在家教育,同時也和孩子一起走向理想的自己。
問方杰為何選擇在家教育?她簡單的說,「學校的學科教育可縮短時間,」只要認真學習,小學6年的課程,在1年內讀完並沒有問題。
方杰說她也曾想放棄,一路走來,曾經試過4所幼稚園、3所國小,但都因為學校教育的錯誤方式與負面影響,讓她最後決定帶亦塵回家自學。亦塵自幼就獨特,但這類型的孩子容易被師長當成異類,方杰舉例,有天學校老師打電話給她,說亦塵可能比較適合念森林小學,因為他上課時間都不進教室上課。方杰回家問亦塵為什麼不上課,他回答:「我想等等看椰子從椰子樹上掉下來的樣子。」
選擇在家自學的方杰,並沒有設定每天的課程時間表,她說,「要教他什麼,完全看他的興趣來決定專研的時間。」也因此,母子最常做的事,可能是聽演講、看展覽、混書店或咖啡廳、公園,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但她會每天記錄1天之中最有意義的事或是亦塵某個特別的反應,甚至是共同去過的地方等,從這些紀錄中,了解亦塵的學習興趣與程度。
方杰承認,在家自學等於是場教育的冒險,需要父母雪亮的眼睛和對孩子的信心,用眼睛觀察孩子的無限可能,還要為這些可能的環境預做準備。
雖然在家自學可能不適合所有孩子,不過,卻讓亦塵成功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天空與目標,方杰說,「只要待在學習的叢林裡,孩子成不成器,永遠不會是最重要的問題。」

媽咪:方杰
學歷:大學
經歷: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家庭版專欄作家
著作:《藍天下,飛出校園的孩子》新手父母
bobo:亦塵
年齡:16
自學成就:9歲時詩作見於中國時報兒童版、13歲時擔任義工翻譯麻省理工學院線上生物學課程內容、14歲時獲得第8屆台北文學獎新詩組佳作、15歲擔任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及當代傳奇劇場文件翻譯義工。

分享2 董嫂與小小董.從生活中學習英文

曾經是高中英文老師的羅若云(董嫂),自從懷孕生子後,全職在家專心照顧小小董Lawrance,董嫂把教育跟學習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她認為,讓孩子親自體驗生活相當重要,而英文就在生活的點滴當中自然成為Lawrance第2外語能力。
學習需要環境與經驗,即便很多人強調,不要帶太小的孩子近距離接觸寵物或動物,但董嫂覺得,還是應該讓孩子體驗真實的生活,而非侷限於圖片或影片上的認知,她說,某天帶Lawrance到新竹某個大型動物園,有個機會近距離接觸貓,那是小小董第一次接觸貓,她才發現,以前都只是看著貓的圖片,並不知道Lawrance怕貓,直到那天才發現原來他會怕貓,這讓董嫂覺得未來更應該多帶小小董體驗真實的生活,並從中學習新的事物。
身為英文老師的董嫂,對Lawrance的英文教育很有概念,從3個月大開始,就帶著他看圖畫書,7個半月大時,就讓他接觸英文教材,更在平日的互動中,隨興的將英文單字或片語加進交談中,運用玩遊戲的方式和Lawrance一起互動,並讓他從中學習英文,也因此,目前僅1歲10個月的小小董,已經學會26個英文字母,還能數英文數字,更聽得懂將近50個英文單字,這樣的成就,相信頗令董嫂與董哥感到欣慰吧!


媽咪:羅若云(董嫂)
經歷:高中英文老師
bobo:Lawrance
年齡:1歲10個月
自學成就:已能辨認並唸出26個英文字母、了解將近50個英文單字的意義、能以英文數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