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照顧> 進入幼兒園,應是讓孩子有學習上的目標!選擇幼兒園的第一步,爸媽要了解孩子具備的能力,釐清想要孩子學習的大小事

進入幼兒園,應是讓孩子有學習上的目標!選擇幼兒園的第一步,爸媽要了解孩子具備的能力,釐清想要孩子學習的大小事

2~6歲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正處於學習的萌芽期,許多父母在孩子兩歲左右,就開始考量是否該將其送入幼兒園,到底孩子適合幾歲入學?並沒有定論,不過,在送入幼兒園前,最好需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且以能表達自己的需求,為首要基本能力。

幾歲入學較適合?

想給學齡前的孩子完整的成長環境,除了家庭教育外,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同樣重要,到底幾歲上幼兒園最適合?需靠父母自行評估。就兒童發展來說,孩子在3歲前,與照顧者有親密的接觸,確實有助於安全感的建立,3歲後,需要學習團體生活,培養「分享」及「尊重他人」的態度,因此,若家裡沒有玩伴或年齡相近的同儕可以互動,或照顧者沒有多餘的時間能陪伴孩子到外面走動時,就建議可以送去幼兒園。

不過,除了環境等外在因素的考量外,孩子本身的體質也是考量重點之一,若是體質較弱,抵抗力不足,進入幼兒園就有易被感染的疑慮。此外,孩子本身的特質,是否已具備適應能力等,也應納入何時入學的考量。

想上學的原因?

孩子4歲時,通常已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且也學會向他人表達自我需求,如果還同時兼具高度適應力的特質時,就建議讓他進入幼兒園參與同儕互動,替小學銜接做準備。但是,如果家庭中的照顧者能提供孩子與其他同儕學習的機會,且一時間又無法找到值得信賴的學習機構時,「晚一點入學,也無妨」。

當父母想送孩子上學前,應該要先自我釐清「希望孩子能學習到什麼?」、「家庭教育又能給予什麼樣的協助?」等問題,讓孩子上幼兒園的最大目的並不是「讓老師當保母」,而是應該給孩子有學習上的目標,例如:專注力的訓練與培養、培養學習的興趣、學習社交能力、掌控情緒、適應社會團體、品格教育等,最後為國小銜接做準備。

入學前須具備的能力

送bobo入學前,父母首先須對他的能力有基本了解,未來進入幼兒園後,才對他有真正的幫助。除了基本的自理能力、表達需求的能力外,還需要對學習表現出高度興趣,以及至少可以維持1個半天活動的體力以應付團體生活。綜合專家的意見,給父母以下3點建議:


1.自理能力

以孩子的發展模式來看,通常在3歲前才能擁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若孩子仍未準備好,在團體生活裡,會較難適應,建議最好訓練其具備「會自己上廁所」、「會自己吃飯」、「穿、脫鞋」等基本能力。(基本的表達能力指的是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也要懂得他人的口語指令,如「會說要上廁所」、「能聽老師的指令」等。)

2.對學習充滿興趣

只有在孩子本身具備學習意願,且又對事物容易產生好奇與興趣時,加上與同儕產生互動、玩耍的念頭,才能縮短或降低與父母的分離焦慮。

3.身體狀況

過於年幼的孩子,睡眠的需求較高,且無法長期定性的待在同一個環境,容易產生體力不支的現象,因此,建議入學前半年,父母要先調整他的生活作息,讓他維持至少有活動半天的體力狀態。

學齡前教育的目的

很多人都把學齡前的教育當做是上小學前的先修班,希望能多學到一些偏重認知的課程,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父母應該要有所體認,學齡前的教育應該首在同儕互動,也就是所謂的人際關係,同時刺激對學習的興趣,其次是培養良好的日常習慣,而非單純的認字、拿筆等認知學習,建議爸媽可將學齡前的教育,著重在於以下這5點:


1.促進身心健康的活動

學齡前的孩子正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刻,更需要以肢體發展做為基礎,應該把體能教育放在認知教育之上。尤其是都會地區的孩子,從小的活動空間就有限,更需要以肢體活動為重心,「況且,肢體的協調與認知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還能同時刺激腦部發展,應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2.幫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研究指出,學齡前的階段正是奠定生活習慣的關鍵期,很多如飯前洗手、廁後洗手、飯後刷牙等生活習慣,最好可在這個階段養成。


3.豐富、多元的生活經驗

爸媽應該要把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常識等6大領域都融入活動課程之中,藉著豐富多元的幼教活動,推展幼兒的全人教育,而非單一的認知學習。


4.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

幼兒園是脫離家庭生活的第一個學習的地方,應該要讓孩子學習許多需獨立完成的能力與個性,擺脫分離焦慮。


5.學習適應團體生活

從脫離自我中心開始,學習並建立日後進入社會生活後與同儕合作、互助、溝通的模式。


(推薦文章:老師不是孩子的保母!選擇幼兒園的第二步,師資、衛生安全等五大重點列入考量,必要時也要實際參觀園所環境,口碑也很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