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胎兒水腫常見2大類型

胎兒水腫常見2大類型

「胎兒水腫」並非常見的疾病,一旦發生,將可能對母體健康和胎兒發展造成影響。所幸在醫療科技進步的現代,對胎兒疾病的理解日益加深,只要能在產檢時提早發現胎兒水腫的狀況,仍有機會藉由及早評估、治療,進而增加胎兒存活率。

醫學上認為,水腫指的是「體內液體在不對的部位,有異常蓄積過多的狀況」。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吳琬如說明,「胎兒水腫」即是指「胎兒體內有兩處以上的不正常積水現象,如腹腔積水、胸腔積水、心包膜積水、皮膚水腫等」,通常是經由超音波檢查所發現。

然而,臨床上若發現胎兒體內其中一處有積水,仍有機會自行復原,除了檢查常見病因之外,醫師會持續密切觀察,以掌握其是否有發展成胎兒水腫的可能性(視評估治療與否等等),直到胎兒足月、安全出生為止。

2大類型胎兒水腫

吳琬如醫師表示,根據美國母胎醫學會(SMFM)相關資料,胎兒水腫主要可分為2大類型:「免疫型」和「非免疫型」。不過,目前統計上仍有15%~25%的胎兒水腫屬於原因不明的狀況。

免疫型

此類型多為「母體和胎兒的Rh血型不合」所致,尤其常見於血型為Rh陰性的母親。她舉例說明:如果孕媽咪(懷第一胎)血型為Rh陰性,爸比為Rh陽性,則胎兒血型為Rh陽性,且其體內有Rh陽性抗原。由於母體和胎兒間會進行血液交流,因此母體會產生抗體(可破壞胎兒血球),但此抗體不會影響這胎。若媽咪懷第二胎(胎兒是Rh陽性),母體內的抗體就會通過胎盤,攻擊胎兒,進而造成胎兒水腫、自體免疫型溶血性貧血等症狀。

吳琬如醫師表示,所幸目前台灣女性血型Rh陰性的比例不到1%,案例極少。一般來說,第一次產檢時會檢驗血型,若確定孕婦是Rh陰性,則建議生產完要施打RhD免疫球蛋白(Rh血型中,以D抗原不合最為常見),有助於降低下一胎水腫、貧血等機率;等到懷第二胎且進行超音波檢查時,醫師也會密切注意胎兒是否有水腫現象。

非免疫型

吳琬如醫師表示,造成非免疫型胎兒水腫的因素很多,包含:胎兒染色體異常(第13、18、21對染色體異常最為常見)、血液疾病(如:甲型地中海貧血)、子宮腔內感染(如:弓漿蟲、巨細胞病毒、微小病毒B19、梅毒、肝炎病毒等)、結構異常(如:胎兒或胎盤有腫瘤,壓迫血管而影響循環,或是增加胎兒心臟負荷;胎兒心律不整、腸子破裂、乳糜管發育異常、嚴重骨骼肌肉異常等)、雙胞胎輸血症候群、某些先天性罕見疾病及代謝疾病等等。

在台灣的胎兒水腫案例,以非免疫型的居多。一般而言,醫師通常會藉由產前相關檢查(如:羊膜穿刺、羊水晶片、高層次超音波等等),一一排除造成胎兒水腫的可能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