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照顧> 【焦點議題】希望孩子表現出色‧從小培養自我肯定意識

【焦點議題】希望孩子表現出色‧從小培養自我肯定意識

又到各級學校舉辦畢業典禮的季節,看到上台代表致詞、受獎或表演的孩子,各個充滿自信、表現出色,真希望自己的兒女也能像這些孩子一樣,以自信的模樣大方站上舞台,那麼,請從小重視幫孩子建立自我肯定的意識!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比什麼都重要!

相信誰都想要看到孩子充滿自信的模樣,因此,請重視從小幫孩子建立自我肯定的意識,不要讓他在日益成形的自我概念中,否定了自己,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仲怡指出,父母可以這麼做:

1.及時給予回應

當寶寶處於只能以哭泣表達需求的階段時,父母應注意是否提供良好的回應及照顧,即使不能馬上付諸行動,如:餵奶、換尿布、抱抱,也可先用聲音回應寶寶,讓他明白「我知道你想要××××,但媽媽在忙,要請你等一下,媽媽就會幫你××××」,而不是哭了很久,卻無人理會。就在一次又一次感受到自己被照顧或拒絕的經驗累積下,寶寶會逐漸發展出對自我、他人與環境的肯定,並轉換為內在的運作模式,而持續影響其日後的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

2.接納孩子的特質

孩子有長處,也有缺點,「應該多看孩子的長處,至於缺點,儘量協助改善,而非只要求孩子表現完美」,縱使孩子表現不如人意,與其挑剔否定,不如用鼓勵的方式,讓他萌生想要做好的念頭,並願意努力一再嘗試。無論孩子未來是否成龍成鳳,畢竟是自己懷胎十月所生下的,你不愛他,又有誰會愛他?「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比什麼都重要」。

3.信任孩子的能力

孩子偶爾會懷疑自身能力,但父母的關愛與信任,卻可讓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得到!梁仲怡心理師表示,「允許犯錯,才有機會學習怎麼做才對,因為孩子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學習中培養出能力」。她以如廁練習為例,孩子並非一次就能達到父母的要求,但對於做不到的孩子給予包容,讓他有信心在下一次做得更好,即使會害怕,也因為有父母的鼓勵而願意再試一試,總有一天會達到不用包尿布,並來得及到廁所解決的目標。

4.避免不當管教

不少父母採取打罵的管教方式,但梁仲怡心理師強調,「打罵不會讓孩子變好」,因為孩子只會記得父母很兇,被打很痛、被罵很難過的情緒,至於為何被打被罵,卻茫然不知,這樣就失去管教的目的了。孩子長期被負面情緒對待,無法體會到什麼是「安全感」,自然難以順利建構自我肯定的概念。

5.先同理情緒再教導

梁仲怡心理師表示,「現代人因少子化,往往太過順從孩子而少教導」,甚至過於給予肯定,而讓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而產生自戀感。她提醒,孩子還未有足夠能力做好一件事時,應先同理他的情緒,不是他做得不夠好,而是能力還不到,再來才是針對行為能力的「教導」,講出孩子哪部分做得不錯,哪部分該怎麼再加強,讓他的學習有方向可循。 

6.鼓勵的話要具體

多給予孩子肯定固然是件好事,但不能只是以泛泛的言詞誇獎,如:「你好棒」、「你好厲害」,她提醒,「針對孩子做到的部分或特質,給予具體的鼓勵與肯定,如:『你好細心喔,連媽媽都沒注意這裡還有紙屑要收』,有助於孩子增進對自我的了解,而不是看孩子少了什麼」。

7.設定標準比能力高一點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有傑出表現,而為孩子設立了遠大目標並努力督促達成,梁仲怡心理師提醒,「父母應檢視這樣的要求是否合理?建議設立的標準比孩子的能力高一點即可,讓他需要用一點力氣才能達到,努力的過程有助孩子建立自信,然後,再向上調整目標值,引導孩子持續努力,終有一天可以達到原本看似可望不可即的目標。否則再怎麼努力,卻永遠達不到標準,哪有自信可言,只怕不用多久,直接放棄,讓目標更是難以達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