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哺乳知識、哺餵知識讓新手媽咪哺乳好輕鬆

哺乳知識、哺餵知識讓新手媽咪哺乳好輕鬆

母乳是上天透過媽媽賜給寶寶最珍貴的禮物,為了幫助媽媽能夠了解更多的哺乳知識,正確的哺餵方式,本文將針對各項問題給予精闢解答,同時也蒐羅市面上好用的輔助工具,讓媽媽和寶寶擁有美好的哺乳時光。

哺乳知識與技巧‧新手媽咪哺乳好輕鬆

產前諮詢.讓哺乳之路更順利

歷經280天的甜蜜懷孕期,寶寶終於在爸爸媽媽的期待下呱呱落地,原以為最辛苦困難的任務已經完成,卻發現哺乳之路仍有大大挑戰,媽媽與寶寶的親密接觸必須在產後3~5天內立即開始學習,但漫漫哺乳長路卻常因為產前的準備不足或接受了不適合自己的哺乳建議,而讓許多新手媽媽陷入哺餵困難的窘境與挫折。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暨台大醫院護理長張桂玲表示,不同的母嬰狀況需有不同的哺育方案,並不是每位媽媽都適用同一套哺乳建議,她舉例:西方許多先進國家在醫院產前門診旁即有專業的泌乳顧問,不但提供諮詢,也替孕媽咪進行診斷,內容涵括生理狀況評估、乳房構造、乳汁生成與建立對寶寶吸吮的影響、乳房的照護、授乳的技巧、擠奶輔助工具的選擇、媽媽日後的育兒型態與家庭狀況等,不但可以為每位孕媽咪量身打造適合的哺乳計畫,也為寶寶長遠的飲食計畫建立了基礎。

張桂玲護理長認為,生完寶寶的前幾個月,除了媽媽身體需妥善休養恢復外,照顧寶寶也需付出許多心力,因此若能在產前透過專業國際泌乳顧問或哺乳諮詢門診來擬定屬於自己的哺乳計畫,並做好充分的哺乳認識與準備,不但可以免去產後因哺餵不順利而憂鬱的情況,照顧寶寶也會相對較為安心輕鬆。 


認識國際泌乳顧問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nternational Board Certified Lactation Consultant,IBCLC)為唯一被國際泌乳顧問學會及各國泌乳專業組織所認可的專業照護人員,透過完整的教育課程與嚴格的國際認證考試,每位泌乳顧問皆可獨立協助母乳哺育,並針對哺乳相關問題提供熟練的專業處理,目前全世界74個國家中有超過17,000位國際認證泌乳顧問。 


供需平衡

分泌乳汁是一個調節的過程,張桂玲護理長表示,身體的泌乳機制約在孕期16~22週會進入荷爾蒙調控期,一直持續到寶寶出生後的30~40小時內,在這段期間,身體會藉由黃體素為主的荷爾蒙分泌,持續刺激母奶的生成。

而在寶寶出生30~40小時後,泌乳激素的分泌會取而代之轉為整個機制中的重要角色,讓身體進入自動調控期,幫助媽媽建立奶水的調節機制,在這個階段中,移出奶水的多少會決定下一次奶水的製造量,而這期間的調控,約會在產後二~三週內達成平衡,亦即媽媽身體會自動隨著寶寶的需求而調整奶水量,自動達成供需平衡的狀態。 

張桂玲護理長說明,供需平衡的機制建立於奶水反覆移出的過程,除了藉由每次移出奶水來決定下一次的奶水分泌外,身體中還有一種抑制乳汁分泌的激素,當奶水停留在乳房的時間太久,此激素的分泌會將訊息傳遞至腦下垂體,大腦會自動解釋為寶寶不需要這些奶水而減少下一次的分泌量。 許多媽媽由於擔心奶水不夠,時常於餵完寶寶後又將奶水大量移出,此舉不但容易造成供需失衡的塞奶,也會讓媽媽餵完奶後無法充分休息,張桂玲護理長提醒,當身體的供需平衡機制建構完成,只要餵完寶寶,胸部呈現鬆軟、沒有硬塊,即不需再將奶水移出,而若餵完奶後,仍有部分硬塊,可適量將奶水擠出並在乳房鬆軟後即停止擠奶。 

張桂玲護理長進一步解釋,在身體會自動調節的情況下,若過量的移出奶水,會讓身體誤會寶寶的需求量大增而分泌超過寶寶需要的奶水量,倘若媽媽仍持續將多分泌的奶水擠出,惡性循環的結果下,將不斷造成塞奶或更多的不適症狀,也會讓媽媽疲於擠奶而無法休息。張桂玲護理長說明,例如:媽媽產後,初期因為寶寶胃容量較小且腸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媽媽的初乳是配合寶寶需求的少量濃縮乳,並非時常被誤解的「沒有奶水」或「奶水還沒來」,因此產後媽媽只要自然的讓寶寶多吸吮,即可刺激奶水分泌,身體也會自動依寶寶的需求來調節奶水量。 


當寶寶奶量增加

當寶寶越來越大時,奶量會逐漸增加,只要媽媽發現這兩三天寶寶突然比較容易餓,即表示寶寶的奶水量可能已增加,此時媽媽身體奶水量的分泌會在兩三天內自動跟上寶寶的需求,張桂玲護理長提醒,媽媽只要在寶寶需要喝奶時及時哺餵即可,身體的泌乳調節會隨著寶寶的需求逐漸再達到供需平衡,媽媽無需擔心寶寶喝不夠或奶量跟不上。 


夜間需移出奶水?

許多護理人員會告訴媽媽,因為夜間泌乳激素分泌較旺盛,因此建議媽媽半夜即使不餵奶也要將奶水擠出,張桂玲護理長指出,從生產到寶寶出生3~5天,泌乳激素的分泌確實會達到高峰,但在產後3~5天,泌乳激素的分泌會下降並持續維持在固定水平,相對來說夜間分泌對於乳水的調節並沒有絕對的影響,因此建議媽媽,除非寶寶需要,否則無需刻意於夜間將奶水移出。  


建立正確哺餵知識‧新手媽咪哺乳好輕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當寶寶不在身邊或是媽媽必須回到職場時,為了持續供給寶寶珍貴的母乳,吸乳器與奶水儲存容器就成了媽媽必備的好幫手,這同時也是張桂玲護理長強調產前哺乳諮詢重要性的原因之一,無論是全職媽媽或職業媽媽,不同的母嬰狀況需採取不同的哺育方式,張桂玲護理長建議,掌握供需平衡的原則,善用吸乳器與儲奶容器,就能讓寶寶持續保有母乳的供應,職業媽媽於上班時間,只要擠出平時寶寶喝的奶量,不過度刺激奶水分泌,就不會陷入奶水過多造成阻塞甚至發炎的危機,她也鼓勵職業媽媽:多親餵、勤擠奶、放寬心,若上班時的擠奶時間真的有限,建議還是要撥五分鐘(一次排乳反射)將奶水移出,如此就可以撐兩小時再從容的好好擠,儘量不要等到乳房很腫脹時再擠,以免增加塞奶與奶量減少的風險。 


排乳反射

排乳反射是指乳房在接收到寶寶吸吮、手擠或吸奶器的刺激後,將訊息傳導至大腦的下視丘刺激腦下垂體,促使催產素與泌乳激素分泌,使催產素排出乳汁、泌乳激素製造乳汁。


保持好心情

新手媽媽在產後即需馬上熟悉如何照顧寶寶,然而因為不熟練或擔心寶寶吃不飽的情況,常常讓媽媽陷入焦急與緊張的心情,當媽媽無法放鬆,奶水的分泌也會連帶受到影響,張桂玲護理長指出,良好的情緒或感覺會幫助排乳反射的出現,焦慮、痛覺或疑惑的心情反而會抑制排乳反射,因此當情緒越放鬆,身體、乳管也會放鬆,奶水比較不會有阻塞的情況。 


餵一邊還是餵兩邊?

媽媽的身體就像奶水的製造工廠,而寶寶就像下訂單的客戶,兩邊的乳房甚至可以同時供應雙胞胎的奶水需求,然而若只有一個寶寶又需兼顧供需平衡時,張桂玲護理長表示,當寶寶每餐只吸吮單側乳房就足夠時,只要記得下一次哺餵從另一側餵食即可,如此便可讓兩側乳房平均分泌製造奶水而達成平衡。 


乳房保養

張桂玲護理長以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發現,許多媽媽產後為了擠奶或消除硬塊,到門診時,乳房常呈現青一塊、紫一塊,甚至潰爛的狀況,她認為,為了供應寶寶母乳,乳房肩負著重大的責任,雖無需過度清潔或保養,但溫柔對待呵護卻絕對必要,除了塗擦乳汁外,塗抹乳房專用草本植物油脂也是不錯的選擇,而適度的保養與疏乳按摩可以免於皮膚的受傷或減輕磨擦產生的疼痛,張桂玲護理長也提醒,當有乳房產生硬結或硬塊時,千萬不要硬推,也不要熱敷,若餵完寶寶後仍沒有改善,還是要尋求專業護理人員的評估,避免自行用力推開而導致發炎或更嚴重的狀況發生。

哺乳用品大蒐羅

哺乳用品大蒐羅

哺乳用品大蒐羅

 哺乳用品大蒐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