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音樂律動.培養寶寶肢體協調與身心發展

音樂律動.培養寶寶肢體協調與身心發展

幫助寶寶發展大腦很難嗎?爸爸媽媽能做些什麼來為寶寶日後的學習能力打好基礎、讓頭腦更靈活呢?原來除了遊戲,透過音樂與手舞足蹈,爸爸媽媽在家也能輕鬆啟發寶寶的學習與智能,還能培養寶寶的肢體協調與身心發展。

音樂律動‧培養寶寶肢體協調與身心發展

音樂律動讓寶寶更聰明

跟隨音樂的節奏,帶著寶寶動動小手和小腳,抱著他輕輕搖晃或旋轉,都有助於寶寶的大腦發展,國際兒童發展專家瑪格莉特‧薩塞(Margaret Sasse)於著作《Smart Start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中提及:音樂與舞蹈對寶寶相當重要,透過歌曲舞動不但能培養寶寶節奏感、記憶力和動作協調能力,也能使內耳的末梢神經獲得刺激,將訊息傳遞至大腦,從而促進寶寶平衡感、身體與空間覺知以及肌肉張力的發展。因此,即便每天只有十分鐘,寶寶都能從音樂律動中受益,也能讓親子間的關係更親密。 

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老師指出,以音樂為媒介,透過不同的節拍與音調,不但能引導寶寶的動作、誘發學習動機,還能啟發寶寶動覺智能的發展。張旭鎧老師解釋,在帶著寶寶舞動手腳時,也許寶寶看似只是望著爸爸媽媽咯咯的笑,但其實大腦是處於持續接受刺激並不斷學習的狀態,藉由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引導,一段時間後,當寶寶具備能力時,便可以不需旁人引導自然而然將之前學習的舞動發揮出來。 

Tips

動覺智能係指善於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或感覺,及善於以動作來表現特殊身體技巧與能力,如:舞蹈家、運動選手或外科醫生等,皆可說是動覺智能發展較高的代表。 

寶寶多動好聰明

現代父母育兒的難處常常在於無法提供寶寶足夠的活動空間追趕跑跳,再加上城市空間的擁擠,孩子常在幼兒階段就跟著大人不習慣動或動得不夠,也因此容易造就許多孩子偏好靜態活動,如:3C遊戲或看電視而不愛體能活動,嚴重者甚至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張旭鎧老師分享他個案中,有些小朋友因為活動量不足夠而導致輕微的動作發展遲緩,經過診斷後,他提供給父母的處方籤為:讓孩子每天充分在遊戲跳床上跳躍、活動,一段時間後,孩子的動作發展上即出現大幅度的進步。因此,張旭鎧老師建議,靜態活動與運動兩者不該有所偏廢,爸爸媽媽應該從小就陪著寶寶多多活動、伸展肢體,以刺激寶寶的大腦與肢體發展,而音樂律動遊戲不失為一個簡單的方法,讓寶寶在嬰兒時期就學著熟悉肢體的運動並認識自己的身體。 

Tips

張旭鎧老師指出,人的大腦有一個「用進廢退」的機制,意指大腦會在特定時間將沒有使用的大腦神經連結移除,以將資源集中在較常使用的腦神經連結上,而這個機制通常在三歲時會運作一次,在6~7歲時會運作第二次,因此,若在寶寶三歲前給予大量的刺激,如:多逗弄、多遊戲、多出去走走或多與寶寶說話,促使大腦神經大量的連結,便能在用進廢退的機制運作時,幫助寶寶儘可能保留較多的腦神經連結;簡單的說,在三歲前給予寶寶的刺激越多,越有助於促進寶寶智能發展。
 

音樂的選擇

許多爸爸媽媽會主動為寶寶選擇認為對他有益的音樂,例如:莫札特效應所帶來的莫札特音樂風潮,然而張旭鎧老師認為更好的方式是透過觀察,找出寶寶喜歡或熟悉的音樂,而非以爸爸媽媽的立場來選音樂,例如:對某些曲目,寶寶會停下動作來聆聽,或是只要聽到某些音樂,寶寶就會開心地手舞足蹈,都表示寶寶對這些曲目有所偏好,而投其所好,也較能引起寶寶的注意力與回應;張旭鎧老師也建議,當寶寶開始學走路時,如果寶寶喜歡,可以試試看讓他聆聽節奏明確的音樂,例如:古典音樂中的進行曲,可以鼓勵學步兒跟著節奏踏步走,他會覺得有趣而更有動機邁步向前。 

莫札特效應

「莫札特效應」於1993年由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所提出,透過讓大學生聽完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後進行智力測驗,指出莫札特音樂能有效增加學生的的智力表現;而以色列一項研究也證實,莫札特音樂對於增加早產兒的體重具有正面影響,可能原因來自於莫札特重複性高且節奏明確的音樂結構。雖然對於莫札特效應,學者專家仍有不同看法,但對於音樂有益於寶寶大腦的刺激、情緒的放鬆與動作的學習發展,皆抱持高度認同。 

音樂律動‧培養寶寶肢體協調與身心發展

親子共享好處多

音樂與律動帶給寶寶許多益處,然而其中的親子互動更是強化與寶寶間的親密關係,因為在適當的音樂引導下,爸爸媽媽與寶寶都處於放鬆的狀態,父母可以更敏銳觀察孩子的情緒與反應,從中了解孩子的發展進程;寶寶也能在親密的互動中,學習與家人分享愉悅的感受,並充分感覺到爸爸媽媽的愛與陪伴。 

張旭鎧老師強調,親子間的互動除了陪伴,更重要的是親子共學,也就是爸爸媽媽從孩子的視角,用同樣新奇的角度陪孩子一同探索這個對孩子而言全新的世界,並從中共同學習與成長,藉著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進步會更有體會,也能培養日後親子間健康的溝通關係,避免日後爸爸媽媽只從自己的角度和立場與寶寶溝通,而造成孩子覺得父母總是不了解自己。 

帶著寶寶律動

有些爸爸媽媽不太知道如何跟寶寶玩,張旭鎧老師指出音樂對寶寶來說具有很大的魅力,建議可以利用音樂為媒介,無論是以帶動唱的方式或單純隨著節奏引導寶寶搖擺,都是與寶寶遊戲很好的互動方式,即便爸爸媽媽歌詞唱的不準確、動作不講究,都同樣可以達成刺激寶寶腦部及語言的發展,更可增加親子間的感情與樂趣。以下介紹六種律動方式,讓爸爸媽媽簡單陪寶寶動動手腳玩律動。 

2~3個月

搖擺律動

讓寶寶舒服的躺著,並牽著他的兩隻小手,以手部的牽引帶動寶寶身體,向左邊與右邊兩側輕輕交替擺動,擺動的幅度不超過45度,此時寶寶的頭部也會隨著左右轉動。這個搖擺律動可以刺激寶寶身體兩側的發展,並能幫助訓練寶寶頸部的肌肉力量。 

手臂律動

隨著音樂節奏,溫柔地將寶寶的兩隻手臂同時舉起或放下,或者以左右交替的方式彎曲、伸直兩隻手肘,幫助寶寶認識節奏並發展他的肌肉張力與身體覺知。 

4~6個月

坐姿搖擺

讓寶寶跨坐在大腿上,兩手穩穩扶住寶寶的腋下,隨著音樂,溫柔地讓寶寶左右擺動並輕輕哼唱,這個律動可以讓寶寶覺得有趣並幫助發展平衡感,透過反覆哼唱,還能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 

上下律動

托著寶寶的腋下,讓他維持直立姿勢,引導寶寶做上下蹲立的動作,但不要讓他的腳支撐他的體重。這個動作刺激寶寶的空間覺知及視覺發展,讓寶寶經驗眼球是如何隨身體姿勢轉動。 

音樂律動‧培養寶寶肢體協調與身心發展

7~12個月

毯子搖籃

爸爸與媽媽兩人合力抓住毯子或大毛巾的四個角,使形成小吊床,並輕輕地讓寶寶在吊床中左右擺盪,這個動作將幫助寶寶發展平衡感與空間覺知。 

與寶寶共舞

抱著寶寶並保護好他的頸部,隨著音樂溫和轉圈、踏步、搖晃、跳動或將寶寶高舉逗弄,帶著寶寶舞蹈,會為他的大腦帶來強烈的感覺訊號,並提供寶寶絕佳的視覺想像。 

當寶寶長大後,除了透過音樂與肢體律動,爸爸媽媽也可以慢慢在過程中加入樂器類的玩具,來啟發寶寶的認知學習,例如:寶寶從聽到鼓的聲音,到知道這圓圓的東西叫做鼓,與知道鼓是可以拿來敲的,這一系列的發展就是寶寶在認知學習上的進步,張旭鎧老師也提到,其實任何玩具都有助於刺激孩子的學習,爸爸媽媽不需拘泥於昂貴的玩具或標榜富啟發性的商品,其實只要多陪伴,孩子都能在任何玩具中找到玩的方法並從中獲得啟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