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焦點人物> 緩解50種孕期不適的方法:生殖泌尿與皮膚骨骼篇

緩解50種孕期不適的方法:生殖泌尿與皮膚骨骼篇

懷孕期間,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生理變化,像是皮膚黯沉、腰痠背痛、頻尿、食欲不佳等困擾,許多準媽媽難免會無所適從,對於懷孕的信心也會隨之降低。為了有效減緩不適症狀,本章詳細蒐羅準媽媽可能會在孕期碰到的50種生心理狀況,從頭到腳一一剖析,教妳突破各種疑難雜症!

生殖泌尿

1.腹部緊繃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中、後期

緩解50種孕期不適的方法【生殖泌尿與皮膚骨骼篇

隨著胎兒的發育,肚子日益被撐大,肚皮難免有緊繃的感覺,劉俐君醫師說,「如果感覺腹部緊繃,稍加休息後感覺有緩解,即不需要擔心」,若是緊繃感並未因休息而有所緩和,並有疼痛感,則要擔心是否為宮縮而引起,她指出,「出現陣痛規律感,且肚皮有變硬的感覺,就是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通常30週以上,每隔20分鐘以上出現一次陣痛,並無大礙,若是每隔10分鐘就有一次陣痛,得要小心是即將生產的前兆」。

Tips

劉俐君醫師建議,孕婦休息時,可在後腰墊一個墊子或枕頭,讓身體往後仰,可緩解肚皮緊繃的不適感。「若是休息後,仍感覺緊繃與疼痛感,甚至出現規律性的陣痛,就要儘速就醫」,她補充,有的孕媽咪會打電話到產房描述自身狀況,詢問該怎麼辦?「最好還是親自到醫院,藉由胎兒監視器與內診等客觀的檢查,以確認是否要準備生產了」。

2.腰部兩側疼痛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中、後期

由於腰部兩側有後方肌群,隨著日益增大的子宮,使得兩側肌肉的韌帶被拉扯,而產生間歇性且兩側輪流疼痛的現象。劉俐君醫師提醒,「如果輕敲後腰兩側有疼痛感,且伴隨尿灼熱、發燒的情形,就要懷疑是否有泌尿道感染的問題」;另外,也可能有輸尿管結石的問題。

Tips

若是因子宮變大,壓迫到輸尿管而有的生理現象,孕婦可藉由休息改善疼痛,劉俐君醫師說,「側躺時,讓覺得漲的那一側懸高」,平日不忘適度做一些伸展運動,增加肌肉的耐力,可減緩痠痛感。

3.陰道分泌物增加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期間皆可能發生

女性在生理期要來的前幾天,陰道分泌物都會有變多的現象,此時的分泌物像蛋白一樣無色無味,徐弘治醫師表示,女性在懷孕初期,因為細胞組織裡面的糖分變多,因此也會有陰道分泌物增加的狀況,他強調只要顏色透明且無異味都為正常現象。但他也提醒準媽媽,如果分泌物呈現黃綠色像起司的黏稠狀並且有異味,就需要特別注意,很可能是準媽媽陰道受黴菌感染或是子宮頸發炎,較嚴重者可能還會造成胎兒在出生過程中感染鵝口瘡,因此若發現分泌物出現異常應儘速就醫。

4.頻尿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初、後期

一般來說,生理上出現有頻尿的狀況和排尿次數、排汗量、氣溫等都有直接關係。簡單來說,一天排尿次數超過十次即為頻尿。準媽媽會頻尿是因為懷孕初期子宮都還在骨盆腔內,為了孕育新生兒而漸漸脹大的同時會壓迫到膀胱,因此會產生頻尿感;到了孕程中期,因為肚子增大而子宮稍微向上升,此時準媽媽頻尿的狀況可以得到減緩;但到了足月(約37~38週以上)因膀胱下降之後,頻尿的狀況又會再發生。徐弘治醫師表示,只要尿液出來時不會疼痛且無灼熱感都屬正常,到了生產完後頻尿的現象就會改善。

Tips

除了本身膀胱發炎或是其他神經性的問題要儘速就醫外,準媽媽要減緩頻尿的狀況可從日常生活和飲水量改變做起。簡單來說,平時要適當的補充水分,但不要過量或大量喝水;外出時若有尿意,也一定要上廁所,儘量不要憋尿,以免造成細菌感染或膀胱的問題。

5.漏尿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期間皆可能發生

漏尿的情形多發生在骨盆底鬆弛的準媽媽身上,徐弘治醫師提到,許多孕婦生過一兩胎之後,因為骨盆肌還未完全收縮,因此再次懷孕時會有尿失禁的問題,其狀況會使媽咪不自知的排尿。對很多懷第一胎的準媽媽而言,會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子宮脹大壓迫到膀胱,進而影響泌尿系統的問題,他提醒準媽媽,頻尿雖然會使身體不適,但只要一有尿意就要儘速解決,不然膀胱累積過多尿液就很有可能產生漏尿現象。

6.便祕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緩解50種孕期不適的方法【生殖泌尿與皮膚骨骼篇

徐弘治醫師表示,每週排便少於三次,或是排便時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且排出來的大多是小羊便(一粒粒又小又黑的便),就稱為便祕。有些準媽媽在懷孕前從未有便祕情況,但在懷孕階段卻常為便祕所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子宮漸大壓迫到直腸,使得腸子沒有辦法正常蠕動及消化;另一方面,如果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精神常處於緊繃的狀態,也會間接影響排便的順暢度。

Tips

徐弘治醫師建議準媽媽平常就要多補充膳食纖維,多吃蔬菜水果,並適度補充水分,不要一出現便祕的情形就吃軟便劑。儘量從食物攝取中改善便祕的問題,他也提醒準媽媽不要過度緊張,常保持愉快的心情,便祕的現象自然會改善。

 

7.痔瘡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根據痔瘡產生的位置又可分為內痔及外痔,而準媽媽會出現痔瘡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子宮在孕期會持續增大,壓迫到直腸並影響其蠕動,而長時間的排便不順就容易導致痔瘡的產生;再者就是準媽媽血液循環變差,下肢血液回流不順而導致肛門口附近的靜脈曲張。徐弘治醫師表示,35%的孕婦在接近生產時都會有此現象,一般來說,除非情況嚴重到痔瘡內血管被血栓堵塞才需要開刀,不然準媽媽就醫後適時塗抹外用藥膏,一、兩週後就會好轉。

 

8.陰道出血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期間皆可能發生

徐弘治醫師表示,陰道出血可以根據孕期三階段來做判斷。若在第一孕期(懷孕三個月)出現此現象,很有可能為先兆性流產、子宮外孕、葡萄胎等原因;到了第二孕期(四個月到六個月)若陰道出血,很可能是因為胎盤位置過低形成前置胎盤所造成;若發生在第三孕期(七個月到出生),極有可能是胎盤早期剝離。在整個孕期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準媽媽要特別注意,若有不適應請儘速就醫。

Tips

無論是在哪一個孕期發生陰道出血的狀況,準媽媽都要謹慎處理,像是前置胎盤抑或是胎盤早期剝離都很容易引起併發症,嚴重的話對媽咪及胎兒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平時多注意並諮詢醫師,避免其產生。

皮膚骨骼

1.關節疼痛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中、後期

中後期常出現的關節疼痛,令不少孕媽咪大感不適,劉俐君醫師表示,「因荷爾蒙分泌改變,讓韌帶鬆弛,加上體內的水分滯留,使關節腔內的液體增加,造成關節腫脹而有疼痛感」,產後,體內分泌系統回到一般狀態,關節疼痛症狀隨之消失。另外,鈣質攝取不足,也可能有此症狀。

Tips

除了注意鈣質的攝取量要充足,也不要忘記應適度接受日曬,產生維生素D以幫助鈣質的吸收。她提醒,孕媽咪平日宜保持適度運動的習慣,並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有助緩和關節疼痛的不適。

2.恥骨聯合疼痛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中、後期

雖不是每一位孕婦都有恥骨聯合疼痛的經驗,但對有的孕婦來說,卻是痛到苦不堪言,劉俐君醫師解釋,孕期分泌的鬆弛素和黃體素產生作用時,整個骨盆和韌帶會變得較為鬆弛,但若過度鬆弛,便容易使韌帶像橡皮筋被牽扯般的緊繃而造成疼痛。通常恥骨之間距離大於1公分,往往就會出現嚴重的疼痛感。

Tips

孕期可使用托腹帶,並避免拉扯恥骨部位,請孕媽咪放慢動作,和緩地移動身體、改變位置;劉俐君醫師指出,不建議孕婦強忍疼痛硬撐,「如疼痛程度已達到孕婦無法忍受且可能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可考慮請醫師評估,視需要開立適當之止痛緩解藥物」。

 

3.膚色黯沉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期間皆可能發生

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的動情素和黃體素會急遽攀升,造成許多生理現象發生明顯改變,肌膚代謝也會隨之變差。美無極醫學美容診所副院長林蓓蕾表示,健康的角質層會呈現較整齊的排列,看起來較為光滑,且具有保濕功能,28天之後就會慢慢老化剝落;若角質無法順利新陳代謝,粗糙、顏色較深的老舊角質就會繼續停留在皮膚上,除了無法提供保濕的功能之外,參差不齊的排列方式,也會使我們的皮膚看起來更加黯沉。

緩解50種孕期不適的方法【生殖泌尿與皮膚骨骼篇

Tips

懷孕初期不特別建議準媽媽積極護膚,應以補充均衡營養與多休息為原則,若膚色黯沉的情況嚴重,可偶爾使用去角質的保養產品或敷面膜。

4.妊娠紋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到了懷孕後期,胎兒成長的速度會越來越快,造成準媽媽的肚皮在短期間內迅速被撐大;此時,皮下組織的膠原蛋白纖維,就會發生斷裂現象,結締組織的彈性也會變差,皮膚就會出現條狀的細長紋路,成為所謂的「妊娠紋」。妊娠紋會從粉紅色轉為紫紅色,再從紫紅色轉為淡白色,分布範圍除了肚皮之外,也可能遍及肩膀、大腿內側、胸部、腰圍,且一旦發生之後,通常難以完全消失。

Tips

妊娠紋的好發時間雖在懷孕後期,但其實和準媽媽的體質、體重控制與胎兒生長也有關聯,所以有些準媽媽可能會在懷孕初期便發現妊娠紋。林蓓蕾醫師建議,妊娠紋的應對方式應重在預防,因此,準媽媽在懷孕初期不妨開始使用乳液按摩以維持皮膚彈性,若希望紋路淡化,最好等到產後再接受相關治療。

5.皮膚癢疹

發生階段:懷孕中、後期

每100~300個孕婦之間,就會有1~2個人出現皮膚癢疹症狀,林蓓蕾醫師表示,大部分是因為準媽媽體內的雌激素分泌量較高,促使膽鹽代謝不良及前列腺素增加,孕婦的皮膚就會發生乾燥、發癢等情形,如果越刻意去抓癢,體內的肥胖細胞就會受到刺激,分泌更多組織胺,造成患部症狀惡化。

Tips

如果皮膚癢疹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準媽媽就需儘快就醫,請醫師開立安全的止癢藥,幫助緩解症狀,以免抓出傷口,留下不美觀的疤痕。此外,當妊娠紋形成的時候,皮膚也會有搔癢感,因此,預防妊娠紋也有助於減少皮膚搔癢的症狀。

6.長痘痘

發生階段:懷孕期間皆可能發生

懷孕以後,除了荷爾蒙變化劇烈之外,準媽媽的皮脂腺分泌也會較旺盛,當皮膚還沒適應時,就容易長出痘痘,並非像是有些長輩說的「懷男寶寶皮膚就會變差」,因為男寶寶體內的雄性激素很少,不足以影響孕婦的肌膚好壞。林蓓蕾醫師指出,懷孕才開始就明顯冒痘痘的準媽媽,其實不用太擔心,通常只是一段過度期,建議至皮膚科領取一些孕期可使用的藥物治療即可,應避免使用到含有A酸或水楊酸的產品。

7.臉部黑斑

發生時間:懷孕中、後期

孕期分泌的動情素,會讓體內更容易合成黑色素,因此,有很多女性在懷孕之後,會發現臉部出現不少黑斑,形成所謂的「孕斑」。雖然孕斑或其他部位的斑點形成速度較慢,但只要曬到太陽之後,可能會比平常更容易變黑,所以準媽媽從懷孕初期開始,就要積極做好防曬的功課。

8.皮膚出油

發生時間:懷孕期間皆可能發生

一旦黃體素增加,出油量也會變多,此時皮膚角質的代謝如果又發生異常,就會受到細菌感染,進而使準媽媽的臉部長痘痘。林蓓蕾醫師表示,油脂是屬於營養成分很高的分泌物,容易聚集細菌,再加上懷孕時的免疫力會發生變化,若準媽媽不擅加保養,痘痘的問題就會日漸嚴重。

Tips

林蓓蕾醫師建議,面對皮膚出油的問題,準媽媽不應過度清潔,只要不是太嚴重,甚至可以等到妊娠期結束再做醫療處理,因為隨著懷孕結束,這些肌膚問題通常都會隨之消失。如果生產之後,出油狀況依舊未獲得改善,就要至皮膚科請醫師診斷追蹤。

9.掉髮

發生時間:通常在產後發生

掉髮不只是產婦的困擾,有些媽咪從懷孕期間就開始出現掉髮問題,但其實只占少數。林蓓蕾醫師指出,部分懷孕掉髮也與荷爾蒙分泌有關,不過,絕大多數的孕婦都是頭髮變得又黑又粗,這是因為動情素分泌量增加,會使孕婦的頭髮延長生長期,等到生產結束後,動情素突然減少分泌,頭髮就會快速進入休止期與退化期,待半年到一年之後,就會有所改善。

10.齒齦炎

發生時間:懷孕中、後期

緩解50種孕期不適的方法【生殖泌尿與皮膚骨骼篇

荷爾蒙的改變,會使準媽媽體內的微血管增加,造成牙齦充血,且比平時更敏感,一旦刷牙或是吃到較硬的食物時,就會刺激牙齦,使牙齦流血。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有些準媽媽容易感到飢餓,進食的次數一旦增加,食物殘渣殘留在牙齒表面及齒縫間的機會相對變多,若無法及時做好口腔清潔,便容易藏汙納垢,造成牙菌斑的堆積,時間一久,牙菌斑便鈣化成為牙結石,牙菌斑及牙結石就會造成發炎反應,使牙齦組織充血。

Tips

吃完食物之後,一定要仔細潔牙,尤其是會孕吐的準媽媽,若未加清洗,胃酸就會腐蝕牙齒;準媽媽在選購牙刷時,應選用軟毛牙刷,在刷牙時才不會過於刺激牙齦,並搭配牙線或牙間刷清潔,才能將齒縫間的菜渣清除乾淨。

11.牙周病

發生時間:懷孕中、後期

齒齦炎若未妥善處理,就會演變為較嚴重的牙周病,對準媽媽來說,可能會有全身性的影響。乍看之下,牙周病只會對口腔造成影響,但細菌引起發炎反應後,身體的免疫反應會分泌發炎物質與細胞激素,這些發炎物質及細胞激素會隨循環系統散佈全身,亦可能透過胎盤促進宮縮,甚至造成胎兒早產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