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產後照護> Blue不要來 認識產後憂鬱症

Blue不要來 認識產後憂鬱症

產後荷爾蒙的影響雖然會讓媽咪心情有所起伏或容易掉淚,但愉悅的心情仍會不時存在,如果媽媽自己或家人發現產後鬱悶的心情持續,且伴隨負面念頭與行為,就必須留意是否為產後憂鬱症。

荷爾蒙影響.產後易Baby blue

Blue不要來 認識產後憂鬱症

迎接新生命的誕生,讓新手爸媽感到興奮且期待,但產後許多媽咪會發現,在接踵而來的一連串育兒學習與自我照護中,挫折忍受力變得比較低,心情也相較孕前有比較大的起伏,容易落淚的「玻璃心」情況很常見。松德精神科診所黃惠琪醫師表示,產後因為體內荷爾蒙的劇烈變化(如:雌激素、黃體激素或甲狀腺素快速下降等),產婦容易因此有波動的情緒,這種輕微的產後情緒低潮類似星期一症候群的Monday blue,因此又稱為baby blue,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在幾周內會逐漸緩和。因此,若只是單純的baby blue,準媽媽在產後無論是照顧孩子的學習或產後傷口及身體的自我照護過程中,雖然忙碌且心情容易波動,但基本上看到孩子的笑容還是會愉悅,遇到開心的事情也還是會有正面情緒,不會因為低落的心情而影響日常活動,但是若情緒不穩定還合併有其他負面念頭或持續性的低潮,就要特別留意是否有產後憂鬱症的情況發生。


持續低落須儘早求醫

產後憂鬱症,平均每10位產婦,就有1位有可能罹患,發生的原因包含生理性(如:荷爾蒙的紊亂)、心理性(如:過高的自我要求或完美傾向)與社會性原因(如:家人的期待或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其發生的時間點從寶寶誕生後6個月至產後1年間都有機會發生,雖然透過治療能夠康復,但若生第一胎時,產後憂鬱的原因沒有獲得妥善解決,生第二胎時,也還有可能會再復發,建議產後的鬱悶心情若合併下列症狀時,應儘早尋求醫療協助。

中度產後憂鬱症狀:負面情緒持續超過2周、無法出現愉悅心情、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等,症狀不但越來越明顯,更出現「失能」的狀況,影響日常活動,例如:出現「我沒有辦法成為媽媽」的念頭,並覺得無法餵孩子喝奶、換尿布、與孩子無法相處等,或覺得無法思考、洗澡、無法做家事,再簡單的瑣事都只有強烈的無力感、沒有行動力,只想窩在床上或角落一方,並同時對這樣的狀況感到害怕。

Blue不要來 認識產後憂鬱症

重度產後憂鬱症:更嚴重的夜不成眠、無法進食、天天以淚洗面、想消失在世界上、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寶寶的念頭(例如:生下孩子是個錯誤,是否該帶著孩子一起走或小孩沒有我這個媽媽可能比較幸福、認為自己的存在是種負擔等)。


憂鬱母親好發族群

產後憂鬱症的好發族群包含:產婦家族或本身過去有憂鬱症病史、寶寶有特殊需求(例如:早產兒或低體重兒需要特別費心照顧)、婚姻關係中與另一半的感情穩定性不足、伴侶的支持不夠、長輩的過度干涉、對勝任母職有完美傾向或自我要求等,黃惠琪醫師發現,臨床上,近幾年產後憂鬱症的好發原因,社會性因素常佔有很大的比重,推測為現代社會的變遷所致,因為雙薪家庭的普及,女性有時希望能兼顧職場與育兒,但在努力達成期望的同時,新手媽媽育兒的挫折、對結果過於執著與得不到家人支持的多重壓力下,產後憂鬱症即很容易被誘發。


精神科與心理諮商並行

一般在產後,醫療院所會提供產婦「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若檢測結果超過10分,就建議須提高警覺,建議在另一半的陪同下尋求治療,治療的方法可選擇精神科(身心科)與心理諮商服務,或者雙管齊下也是值得推薦的方式,能讓病情獲得有效控制。黃惠琪醫師表示,健保有給付的精神科(身心科)醫師能針對患者的狀況給予診斷、提供藥物治療與未來治療方向,類似一個迷你的心理諮商過程,但礙於時間限制,無法深入,而心理諮商的方式則無法進行診斷與藥物治療,但能夠更深入的幫助病患了解自己、找到有利病情緩解的癥結點,讓媽咪從迷霧中走出。


產後憂鬱症的藥物治療

Blue不要來 認識產後憂鬱症

透過服用藥物,憂鬱症的情緒低落、無法睡眠或食欲不振都能獲得有效抑制,但若想完全從憂鬱中走出,還是必須仰賴媽咪找到自己的情緒出口,無論是透過運動、音樂、繪畫或其他興趣的培養,學習照顧自己的身心、懂得為繁忙的生活按下暫停鈕讓自己歇息,都有助於擺脫產後憂鬱症。此外,許多媽咪因為礙於哺乳,不敢貿然服用藥物,黃惠琪醫師表示,雖然藥物並非唯一的治療方式,但在需要時能幫助緩解症狀,甚至讓媽咪的破壞性負面念頭退去,讓媽咪獲得暫時的休息,也不用擔心會有突然的傷害行為發生。

根據研究,抗憂鬱的藥物進入乳汁影響寶寶的劑量很低,不至於讓孩子承受健康風險,加上醫師會在診斷後開立合適、溫和的劑量,媽咪其實不用過於擔心,若真的不放心,也建議可以將用藥後的下一次乳汁捨棄,待下一餐再安心哺乳。


期待康復最忌自責

常見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女性因為認為自己抗壓性或挫折忍受力不足而深感自責,但自責的念頭不但不利於病情好轉,抗壓性不足也並非產後憂鬱的歸因,黃惠琪醫師指出,現代女性相較早期社會的婦女,肩頭上有著更沉重的擔子,女性通常除了擔負育兒的主要照顧者之外,也擔負著來自社會層面的經濟壓力(如:因懷孕而失去工作或工作環境不友善等),加上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充滿壓力,資訊的普及又讓媽媽常以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並在比較中陷入低落,或是無法達成現代社會對母親的期待(例如:鼓勵持續餵母奶,但在職場上卻遭遇困難)等,困難重重的外在因素同時出現,卻難以立即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才會讓現代女性容易陷入產後憂鬱,因此,媽咪們切勿輕易讓「抗壓性不足」的念頭摧毀自己的自信,反而是需要嘗試承認現有困境,並勇於尋求解決,方能有效改善憂鬱狀況。


家人支持助恢復

常見臨床上有些憂鬱媽媽,在身邊的支持力量出現或某個觀念想通後就不藥而癒的案例,黃惠琪醫師解釋,雖然憂鬱症的病情可能在一夕之間好轉,看似痊癒不困難,但通常困難的地方,就在憂鬱症患者的身心狀態是陷在牛角尖中轉不出來,無法立即看到自身困難的癥結點,才會讓病情在原地踏步無法進展,因此,心理諮商或診間會談,即是協助憂鬱媽咪突破盲點與善待自己,進而讓他們能夠因為釋懷而逐漸痊癒的方法,黃惠琪醫師不諱言,接受治療雖然可以有效改善病情,但其實另一半與家人的支持更常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如果治療過程中,伴侶與家人都能共同參與,便能幫助媽咪更快地走出產後憂鬱。


預防產後憂鬱症

黃惠琪醫師認為,產後憂鬱症其實是可以稍作預防的,臨床上,有些第一胎曾經罹患產後憂鬱的孕媽咪或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患者,懷孕後即尋求預防協助的不在少數,除了透過醫療協助,預先針對產後可能發生的難題設法處理與溝通,都有助於減少產後壓力的累積,例如:為了預防日後的哺乳困難,預先尋求泌乳顧問的諮詢;針對產後與長輩共同育兒可能出現的擔憂,優先與長輩和先生婉轉溝通;或是經濟上的顧慮、日後開銷等,都能先行提出與先生共同討論,以分擔產後可能造成的壓力。

Blue不要來 認識產後憂鬱症


隔離處置

家有重度產後憂鬱症的媽咪,通常會建議家人24小時儘量陪伴在母子身旁,不留他們獨處,以便就近照顧母子的需要,臨床上只有極少數的重度憂鬱媽媽因為考量風險,經診斷後需要住院隔離、與寶寶分開,或是媽媽本身覺得無法待在寶寶身邊,希望獲得喘息機會而主動自願住院;對重度憂鬱症的媽媽來說,如果暫時的與寶寶隔離可以緩減壓力,這樣的處置對母子而言反而相對健康,否則重度憂鬱的情緒也可能讓寶寶感到不安與挫折。


產後充份休養需家人支持

西方國家雖然沒有坐月子的習俗,但研究仍支持產後媽咪必須要有足夠與充分的休息,華人坐月子,透過各種湯湯水水的補藥與不碰生冷水等傳統雖然重要,但讓媽媽不要過度勞累、有休養生息的時間也值得重視,所以另一半與家人主動提供支援、媽媽們適度放手讓其他人一同參與育兒工作,都能幫助降低產後憂鬱的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