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乳癌年輕化?定期篩檢最重要

乳癌年輕化?定期篩檢最重要

大家常聽到「乳癌年輕化」,但真是如此嗎?其實台灣乳癌患者多發生在中年女性,不過,透過健康檢查,的確有機會篩檢出年輕女性,慶幸的是,早期發現的癌症,嚴重度有限且治療機會多,通常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不少人對於台灣乳癌,總存有「乳癌年輕化」的印象,究竟乳癌在台灣的好發年齡真的是好young?


乳癌發生未必年輕化

乳癌年輕化?定期篩檢最重要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祕書長曾令民指出,「以早發性乳癌而言,相對於歐美,發病年齡的確較年輕,但從國健署公布《2012年癌症登記報告》來看,乳癌患者年齡的中位數為53歲,此年齡與過去約48、49歲相比,反而有逐步老化趨勢」,在台灣,各個年齡層的乳癌患者都增加,近年來,年紀大的乳癌增加比例更多,因此,乳癌整體年齡未必年輕化。不過,新聞偶爾會刊出年紀輕輕罹患乳癌的案例,讓人印象深刻而產生「乳癌年輕化」的錯覺。

他補充,「癌症是基因出錯所致的疾病,理論上,活愈久,發病的機會愈高」。然而,受到相關因素影響,增加年輕人的乳癌發生率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曾令民醫師說明如下:

.飲食不健康:年輕人喜歡吃燒烤、炸雞排、奶茶、炸薯條等西化食品,造成國內30歲以下年輕人罹患乳癌的機率有所增加。此外,食品安全一再拉警報,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

.環境荷爾蒙物質:聯合國環境署(UNEP)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有份報告指出,家用產品和工業產品中所含的環境荷爾蒙與全球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的高罹癌率相關。曾令民醫師指出,國內學者研究台灣人NP(一種環境荷爾蒙壬基苯酚,nonylphenol)平均每日攝入量是德國人的4倍,紐西蘭人的8倍,較高的壬基苯酚濃度與較早初經年紀有關。環境荷爾蒙又稱「內分泌干擾物質」,進入體內後,會干擾人體原來的內分泌系統,刺激它分泌更多或更少的荷爾蒙。而乳癌是一種和荷爾蒙息息相關的癌症,體內的內分泌系統受到環境荷爾蒙干擾,讓癌細胞受到荷爾蒙的刺激而加速成長。

.懷孕時傳至下一代:母體早已受到飲食西化與環境荷爾蒙物質的不良影響,孕育下一代時,可能就此改變胎兒基因或經胎盤傳給胎兒。他表示,「若長期生長在此環境,經年累月受到刺激,讓癌症提早發作也不無可能」。

.大力推動乳房篩檢:乳癌雖然嚴重威脅婦女健康,卻也是少數能夠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的癌症之一。近年來,國健署大力推動乳房篩檢,讓罹癌者可早期被發現,因透過乳房攝影可偵測到異常的微小鈣化點,而這是一半以上的早期乳癌╱原位癌的表現特徵。「經篩檢發現之乳癌個案,高達八成為早期乳癌(第0期到第2期),治癒機會高,尤其國內治療乳癌具有相當水準,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已高達9成」。


早發現早治療.效果佳

乳癌年輕化?定期篩檢最重要曾令民醫師表示,曾碰過小於30歲的乳癌患者,還未到達國健署提供免費篩檢的年紀,卻在公司年度體檢中被發現罹癌,這或許也算是一種幸運。他指出,「乳癌早期並無明顯臨床症狀,許多婦女常因感覺乳房疼痛而就醫或有不正常分泌物,往往不是乳癌。早期乳房異常硬塊,也可能還小而不易察覺,除非長在表淺位置,不然至少要2公分大小,2公分以下光靠一般非專業人員還很難察覺異狀」。因此,即使未達免費乳房篩檢的年紀,也不要輕忽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

他指出,依照國內學者臨床研究顯示,40至49歲的治療效果最好,曾令民醫師解釋,因40至49歲的階段,有許多患者屬於管腔型乳癌(荷爾蒙接受體陽性)腫瘤惡性度較不高,身體狀況亦佳,接受正規治療的意願高,治療內容完整;相較年紀大的患者,因合併其他疾病因素,治療可能亦較不完整,效果也相對較差。資料顯示,小於35歲治療效果也較差,是荷爾蒙治療不夠完整或是對現有的化療反應不佳?這部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找出答案。


面臨治療抉擇

乳癌年輕化?定期篩檢最重要

年輕的乳癌患者不時可見,接受治療時,不免有所擔心,萬一還未生育,接受治療後,是否還能保有生育能力?不然,就是孕期發現乳癌,究竟治療和胎兒健康哪一個重要?曾令民醫師分別提出說明:

還未生育

現代人普遍晚婚晚生,然而,30多歲時晚婚未育的女性卻是罹患乳癌的好發階段,「萬一罹癌,治療必須考量日後有生育需求,因此,保護卵巢功能,避免傷害卵巢組織為治療首要之務。第一個做法可以先取出卵子予以冷凍保存,但費用較高,也可能延後治療時間;或是藉由藥物保護卵巢組織,讓卵巢停工,減少被治療摧殘的機會」。

他補充,「不是治療結束就可懷孕」,如果34歲罹癌,接受一年的化療,患者滿35歲,之後還需要再吃荷爾蒙口服藥物,服藥期間不宜懷孕,若藥物須服用10年,服藥期滿已44歲,屆時是否還會考慮生育呢」?


孕期階段

不僅考慮癌症的嚴重度,也要看患者處於孕期哪一階段,而有不同的因應方式:

.妊娠初期:剛懷孕時罹患乳癌,如因病情需要,選擇流產以接受治療是一個合理選擇。

.妊娠後期:可先讓胎兒出生,然後進入療程。

曾令民醫師指出,「最複雜的就是妊娠中期,必須考量胎兒安全以決定哪一種方式既能完整治療又適合患者,可能是手術或藥物治療,為了胎兒安全,懷孕期間不會安排放射線治療」。

他強調,「孕婦若罹患乳癌,請樂觀以對,不要擔心,也不要放棄,雖然如何治療會讓醫師感到掙扎,但仍有很大機會讓孕婦既能接受必要治療,又能保住胎兒,得到雙贏的結果」。


治療方式全有進步

曾令民醫師補充,過去依癌症不同期別給予治療藥物,如今,隨著生物學的進步,可針對腫瘤進行生物標記,即利用血液或體液檢驗得知腫瘤相關物質的變化,透過正確分群給予標準藥物,進行「個人化醫療」,更能以有效方式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增加治療反應率,減少治療風險及副作用。

另外,即使進行令人聞之色變的化療,「也有防止吐或改善副作用的化療藥物前置藥物,讓患者不會覺得那麼痛苦」;至於不少人擔心乳房是否會被全部切除,「由於放射線治療及化學藥物等輔助治療的進步,若是早期乳癌,有機會給予乳房保留治療,未必需要全部切除。晚期乳癌亦可先用藥物再手術,有機會保留乳房,整體而言,乳癌的治療方式全部有所進步」!


避開危險因子以預防

該如何預防乳癌?曾令民醫師表示,「避開已知的危險因子」,如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長時間生活不正常、肥胖等,都是可能致癌的危險因子,他建議,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包括養成良好作息、定期運動的習慣,讓免疫功能可正常運作;每日足量攝取5份蔬果;維持適當體重。

至於定期接受乳房檢查更是不可或缺,不同年齡有不同做法:

.20歲後的婦女,應在生理期結束一週後進行自我檢查乳房,建議每隔1至3年應找專科醫師觸診。

.滿35歲以上應每年接受專科醫師檢查。

.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國健署提供每兩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請務必把握,他強調,「早於12歲且到停經歷時40年以上者、有乳癌家族史者、長期使用荷爾蒙補充劑者,都是罹患乳癌的高危險群,追蹤檢查的時間應更為頻繁,建議每半年一次」。


篩檢方式

關於乳房篩檢的方式,曾令民醫師說明如下:

乳癌年輕化?定期篩檢最重要

1.自我檢查:婦女可於每次生理期結束一週後,用手觸摸乳房,以指掌、指尖對著乳房繞圈圈,施壓的力道以用力下壓會感到疼痛為止,才能達到自我檢查的效果。

2.臨床醫師觸診:若有腫塊,可先分辨是實質腫塊(再視患者年紀進行組織診斷)或是囊腫,以決定後續的檢查方式。

3.乳房超音波:因為國人乳房組織較緻密,「若年輕女性使用乳房攝影檢查,就像隔著毛玻璃只看到模糊影像」,若是未停經的女性,特別是40歲以下、有懷孕或哺乳之婦女,適合以超音波做為第一線的檢查,其乳癌的診斷率可達90%。

4.乳房攝影:可說是目前偵測乳癌最準確的工具之一,但其準確度也並非100%。加上乳房攝影檢查較適用於乳腺組織不緻密的乳房,較適合做為停經後婦女的檢查工具。

他指出,「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實為相輔相成的檢查工具,尤其在看腫瘤的實質硬塊與血管新生狀況,超音波更能發揮效果」。

然而,不少人對於乳房攝影存有檢查「很痛」的認知,曾令民醫師表示,為了讓影像清楚,必須將乳房夾緊使之受力平整,以減少乳房組織重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他請女性朋友不需要擔心,「現在的乳房攝影儀器在夾墊上有所改進,並不需要太大力量即可夾住,自然不易有不適感。為了長遠的健康著想,務必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