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5大胎教‧孕育好寶寶(2)

5大胎教‧孕育好寶寶(2)

從受孕那一刻起,媽媽與胎兒就有了相存相依的連繫,而胎教除了能幫助胎兒日後有健全的身心發展,對於孕媽咪也有相當大的心理調適及安撫作用,也因此逐漸成為風潮。本專題邀請專家帶領媽咪認識胎教,幫助媽咪孕育好帶寶寶。

打造胎內美好記憶

日本知名婦產科醫師池川明曾進行過有關「胎內記憶」的研究,孩子可能會記得出生前的某些記憶,但會隨著成長而關閉這道記憶大門。胎內記憶與胎教有些關聯,除了可以安撫胎兒與媽咪的情緒,也可能增進親子交流,強化胎內記憶。

運動胎教

伸展肢體‧緩解不適

傳統觀念希望孕婦能在家中靜養,但其實在孕期進行適度的運動,可減緩腰痠、背痛等孕期不適,並且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順利分娩。對胎兒來說,提供充足的養分與氧氣,能促進胎兒的腦部發育。唐玉芳組長表示,調節呼吸對於緩和情緒有一定的成效,孕媽咪在閒暇時也可以進行孕婦瑜伽,除了可以伸展肢體與寶寶產生情感連結,給予胎兒大動作的刺激外,對於情緒和呼吸調節都很有幫助,也可以紓解孕期不適。

文學胎教

增進大腦發育

懷孕約7、8個月時,胎兒的腦神經發育已接近新生兒的水準,可捕捉到外界的訊息,並且透過神經管傳達到身體各個部位。同時,胎兒腦外層的腦皮質已逐漸發達,使胎兒具有思考、記憶的能力。若媽媽經常閱讀,便可將文學、書籍內容轉換成「訊息語言」傳遞給胎兒。如果媽咪定時唸故事給寶寶聽,可提供溫暖、安全的感覺,反覆閱讀、朗誦同一段內容則可能令其神經系統對語言更加敏銳,能培養創造力,並增進大腦的發育。

唐玉芳組長指出,懷孕7個月之後,有些媽媽會開始進行語言訓練,例如:重複教導胎兒注音符號、單字,甚至是外文。有些媽媽會製作字卡、色卡,將字卡放在肚子前,向胎兒介紹字詞、顏色、材質,即使寶寶看不到,但這些刺激能延續到寶寶出生後,對語言發展會有助益。

Tips

媽咪在選擇胎教書籍時,不需特別偏向哪一類的書籍,儘量廣泛閱讀,也可選擇童書、童謠等。

說話胎教

母親的聲音‧促進發育最佳養分

母親說話的聲音會對胎兒的腦部產生刺激,只要胎兒接收到的良性刺激越多,大腦發育就會越完善,有助於留下胎內的美好記憶,促進親子感情,且孩子出生後較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事實上,「說話」是門藝術,很多爸媽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對話,給予胎教是很重要的事,有些爸媽會自然而然與孩子說話,但寶寶出生後給予過多的期待,導致態度也改變了。

研究顯示,若媽咪常保持正面情緒,並給予胎兒正向言詞的鼓勵,孩子出生後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但媽咪不可能時時刻刻都保持愉悅的心情,當媽咪的情緒出現波動時,胎兒也要學習接受比較負面的情緒。唐玉芳組長表示,其實情緒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差別只在於如何看待這個情緒對自身的影響。有時當媽咪在進行說話胎教時,也是在跟自己對話,從另一個角度剖析自己。但媽咪情緒不佳時,首先要讓自己放鬆、冷靜下來,否則在很氣憤、焦慮的情況下勉強進行胎教、聽音樂等,會產生矛盾的情緒,胎兒也會感受到,反而造成混淆。

提早刺激‧了解不同情緒的感受

當孕媽咪遇到不順心時,可以試著向腹中寶寶說明現在的狀態,並且開導自己和孩子,對未來保持樂觀與期許,將情緒拉回比較正向的層面,例如:媽媽現在遇到一些事情所以不開心,但是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學到不一樣的經驗,下次再遇到困難時就可以解決。唐玉芳組長說明,如果不斷用唉聲嘆氣和負面情緒思考,孕媽咪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等內分泌的狀態就不一樣,寶寶也會感受得到,一旦孕媽咪長期處於負面的環境下,寶寶也不會開心,出生後可能會較難感受到快樂。

唐玉芳組長表示,當胎兒日漸增長,在進行胎教時可將許多方式融合,例如在邊歌唱邊律動身體、說故事時觸摸、輕拍肚子等,不一定要將每個胎教方法切割。最重要的是,如何傳遞情感給孩子,教導他理解自己與爸媽的情緒,尤其是聽到媽媽心情不好、生氣時音調,此時如何向孩子詮釋是很重要的。

在進行病理研究時,發現若媽咪一直處於憂鬱的情緒,寶寶的氣質也可能偏向憂鬱。因此,建議媽媽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向寶寶承認目前自己正在不開心,需要先冷靜一下,而處理情緒的過程也可與寶寶一起參與。他也可以將接收到的訊息進行整合,對胎兒而言是提早刺激,幫助他了解不同情緒的感受。

Tips

進行說話胎教時,媽媽可以跟胎兒說:「今天太陽露臉囉!」並且描述太陽是什麼樣子、陽光照射在身上什麼感覺等。

@:開發肢體潛能

想要開發寶寶的肢體潛能,從懷孕期間就可以開始準備:由於感官與大腦有密切關係,胎兒在媽咪肚子裡時,器官及大腦都尚未發展成熟,所以如果透過胎教來適當給予刺激,大腦較有機會獲得與他人或環境之間,更多正面情緒的連結,後續的發展也相對比較好。

觸摸胎教

第一次親密接觸

一般來說,懷孕期間荷爾蒙的變動,影響著孕媽咪的心情,而愉快及生氣皆有各自的荷爾蒙,胎教就是透過這種機制來影響胎兒,因為胎兒在孕媽咪體內所有生物機制都必須透過母體,所以當孕媽咪心情不好時,自然對於胎兒的影響也很大,只要孕媽咪心情差,就算吃得好也會影響消化代謝吸收。

台灣國際嬰幼兒教育保育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鄭宜珉表示,觸覺是所有感官中最早成熟的感官,胎兒約6至8週就開始有觸覺,這時所感受到的觸覺是透過羊水的飄浮來感覺自己的存在,隨著懷孕週數越來越大,胎兒也會對外界有所回應及互動,因此即使在孕媽咪肚子裡面,仍然可以跟外界互動,所以胎兒是透過媽媽做不同的觸摸,來認知到身體外面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透過按摩建立連結

不論你在何時、何地,只要可以用手輕輕地撫摸到肚皮,就能透過觸摸來刺激胎兒大腦,傳達自己深刻的愛意,如果在摸肚子時,胎兒有所反射,就可以讓胎兒伸展一下,讓子宮內的血流順暢,幫助胎兒順利發育,刺激大腦,增加味覺、聽覺、觸覺、嗅覺的發展。

孕媽咪孕期可以透過適當按摩來感覺到胎兒的存在,按摩過程必須尊重胎兒存在,並親自去感覺及互動,一般來說,按摩原則以順時針按摩及腹部下方圓韌帶的按摩為佳,而採取按摩施行觸摸胎教最好在第二孕期,因為此時孕婦及胎兒較為穩定,等到第三孕期後,胎兒還會伸展肢體,這時候也能輕輕摸摸胎兒,將他伸展出來的手腳推回去。鄭宜珉老師建議,在懷孕這段期間,全家人都在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夫妻雙方也必須要適應新角色「爸爸」、「媽媽」,共同與孩子開始建立連結。

Tips

如果正在安胎、有早產跡象或身體不舒服的孕媽咪,進行腹部按摩時要格外小心,只能輕緩的撫觸,以免造成子宮不當收縮。

遊戲/光照胎教

寓教於樂‧親子互動

透過遊戲的方式來和胎兒互動,刺激胎兒的腦部成長、手腳反應,讓他在遊戲中能夠有所成長,初產婦通常要到20至22週時才會感覺胎動,經產婦則15至16週就能透過以往經驗,感受到寶寶的動作,因此通常從這時候才會開始進行胎教。

而等到第二孕期時,子宮內環境較寬敞,胎兒空間足夠,所以處於胎動最為激烈的時刻,不僅力道強、動作幅度也變大,這時候媽媽和寶寶就能玩些小遊戲來進行胎教,鄭宜珉老師表示,如果進行胎教的時候,孕媽咪保持心情愉悅,腦部就會開始分泌腦內啡,讓心情得到紓解,當胎兒感受到快樂的腦內啡,心情就會變好,所以胎教能夠讓寶寶腦部接受外來的刺激,促進寶寶的發展。

光源變化‧刺激發育

胎兒的視覺大約於16週左右開始發育,這時已經會睜開眼睛,若是孕媽咪使用手電筒來照射肚皮,胎兒由於有追視及感光性,會將臉朝著光源移動,藉此訓練頭頸部肌肉張力,鄭宜珉老師表示,光照胎教正反兩面各有其擁護者,正面看法認為,胎兒會對外界光線感到好奇,讓胎兒活動力增強;反面看法則認為,胎兒視網膜仍在發育階段,雖然適度刺激可以幫助成長,但光照過於頻繁會干擾到胎兒的情緒,也會傷害到胎兒的眼部神經,面對強光胎兒會有閃躲的反應,因此進行光照胎教必須適可而止。

光照胎教是利用光源,直接照射在孕媽咪的肚子上,連續做開關電源的動作,製造出閃滅的效果,讓胎兒感受到光亮的變化,但照射時必須注意光線必須是柔和的,且照射時間不可以過長,每次請以5分鐘為限;此外,平時也可以利用晴天出外走走,直接曬肚皮感受陽光,這種自然的光源可以讓胎兒更為舒服。

透過胎教思考平衡發展

長期做胎教的孕媽咪,對於胎兒的反應更為敏銳,若是寶寶突然不動或動得很厲害,有不尋常的狀況都能比沒做胎教的媽咪更為敏感,能較快熟悉胎兒的性格。鄭宜珉老師認為,胎教的主要目的是給孕媽咪及早做生理及心理的準備,因為從小到大都是獨立個體,從懷孕開始就要隨時習慣兩個人形影不離的存在,必須要滿足自己需要,也要同時滿足寶寶的需要;胎教讓孕媽咪開始體會到,原來自己的生命是同時為了兩個生命而存在,透過這種身心靈的建設,對於未來的變化,更能夠勇於面對,並且找出最適當的平衡點。

與寶寶的遊戲互動

當寶寶開始踢媽咪的肚子,媽咪可以輕輕拍剛剛寶寶踢過的位置,等寶寶有所回應後,迅速換拍別的位置,看看寶寶的反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