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孩子的氣質怎麼看?

孩子的氣質怎麼看?

(2020.07 更新) 每個孩子天生就會有不同的「氣質」,所以形成認知的經驗便不盡相同,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依照孩子的特質可大致分成5類,操作型、運動型、視覺型、聽覺型和社交型,但是她強調,分類並不是要比較能力的高低,而是要讓爸爸媽媽更加了解孩子的特質,並從優勢的能力或是較有興趣的事物中,帶動其他能力的發展。



何謂氣質?

每個人都會有「天生」的氣質,並無優劣之分,若是爸爸媽媽能夠懂得孩子的特質,便能在教養上找出最適合的互動方式。目前國內外將氣質分為九個指標: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反應閾(敏感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與堅持度,而氣質和孩子未來的成就並無絕對關係,爸爸媽媽應了解孩子的氣質,排除教養過程不順利所產生的不愉快。 

.活動量:當寶寶開始出現翻身等活動,其程度就會有所差異。

.規律性:生理活動的規律性高,會讓爸爸媽媽覺得較輕鬆。

.趨避性:第一次面對新的人或物,所表現出來的態度。

.適應度:趨避反應之後一段時間的適應情形。

.反應強度:對外界或內在刺激所做的反應激烈與否。

.反應閾:引起小孩某種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

.情緒本質:表現快樂、友善、和悅與否的比例。

.注意力分散度: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干擾而改變正在進行的活動。

.堅持度: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時,遇到阻礙時能否維持原來的活動。

 

特質與認知發展不均的因素

當孩子喜歡音樂,相信爸爸媽媽便會情不自禁的購買與音樂相關的遊戲、光碟給孩子,或是爸爸媽媽認為孩子「應該」會喜歡玩拼圖便經常購買各式各樣的拼圖,但是若長期只讓孩子接觸某幾項遊戲、玩具,無形之中也會讓其他認知能力形成較慢。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若發現孩子喜歡玩樂高、組合,也可以透過樂高不同的顏色、形狀等特色,教他數數、分辨形狀、分類顏色等;又或者是孩子喜歡看東西,當帶孩子閱讀故事書時,就可以加入有趣的聲音變化或肢體動作,讓孩子除了看,也能發展「聽覺」與「動作」。所以,當孩子的內在氣質致使他們只對某些事物有興趣,爸爸媽媽應該適時從他所喜好的事物延伸其他較少從事的行為,幫助認知均衡發展。

視覺型

喜歡或容易被視覺類的東西所吸引的孩子,容易因為看的這個過程,較快發展出認識各式形狀、紋路、文字等認知,而他們也比較容易主動去翻閱繪本、故事書等。

操作型

操作型的孩子,最主要的特質就是「家裡的破壞王」,什麼東西都要拆解、翻倒等行為,當手指的精細動作出來時,給他一支筆,可能就會安安靜靜的把玩、組合,其他像是弄扣子、夾夾子或是玩插座,也是操作型孩子常出現的行為。

聽覺型

喜愛音樂、聽別人說話的孩子,發展出聲音的年紀就會早一些,一般來說,寶寶在10月大時會逐漸發展出單音,但若是聽覺型的孩子可能在7、8月大時,就會唱歌,或是在玩車子時就會發出嘟嘟聲,語言認知表現會較早出現。

社交型

容易對情緒連結特別敏感,例如看到其他小朋友哭,他會跟著哭,而這類型的孩子較常出現在較受疼愛的孩子身上。他們很會照顧弟弟妹妹或是愛管大人,而當他們慢慢對情緒感知累積較多經驗時,可以用非常精準的方式讓照顧者知道他有什麼需求。

運動型

喜歡大動作的遊戲,例如喜歡爸爸將他舉起或是喜歡參與戶外活動。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假設今天帶一個視覺型和運動型的孩子逛賣場,能夠很明顯發現兩者不同,運動型的孩子會特別喜歡推推車、拿籃子,而視覺型的孩子則會較安靜的觀察環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