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體重控制 適度運動 了解產程 避免變成難產高危險群

體重控制 適度運動 了解產程 避免變成難產高危險群

自古以來,「生產」就是女人在孕產過程中的重大關卡,早期醫療條件、生活環境不佳,難產的風險很高,生產不亞於搏命。而現在醫療資源豐富,雖然可能因為某些原因造成難產,卻能事前預防,產台上也有相關處置方式,為的就是盡力確保母嬰健康。

難產的定義

所謂難產,是指困難的生產或產程進展過於緩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主治醫師溫景霖表示,自然產的成功機率約為70%,其餘可能有剖腹產的需求,可能包含少數胎兒心跳不穩等不可抗力因素,產程遲滯或難產則佔了15%~20%的比例。

而生產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產程是指入院待產到子宮頸完全擴張,第二產程為子宮頸擴張到完全娩出胎兒,第三產程則是娩出胎兒到胎盤產出。一般而言,初產婦的生產過程大約是10小時,而經產婦差異性並不大,可能縮短2到3小時。第一產程可分為潛伏期及活躍期:對於「難產」在醫學上的界定方式,按照以往的標準:子宮頸擴張到4公分前都屬於潛伏期,初產婦的潛伏期超過20小時,經產婦則是14小時以上,目前新的潛伏期標準,可放寬至子宮頸擴張到6公分,當擴張到6公分後就會更密切追蹤母胎狀態。若持續4個小時以上都沒有進展,即可稱為產程停滯,可說是難產,此時會考慮進行催生或剖腹生產。第二產程會有兩種狀況,若媽咪有施打無痛分娩,初產婦的時間範圍可到4小時,經產婦為3小時,而沒有施打無痛的初產婦大約是3小時,經產婦是2小時,超過這段時間就會被劃分為難產。第三產程為娩出胎盤,只要沒有大出血的現象就可以等待,但若一直無法娩出,可能就會徒手剝離胎盤。提醒媽咪,每個人的狀態、體質不同,不需用同一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影響分娩的因素

溫景霖醫師說明,影響分娩的原因可簡單分為:產道、胎兒、子宮收縮力量以及心理因素。

產道

生產時,胎兒是否能順利通過產道,取決於其頭部是否和母親的骨盆、產道契合。即使胎兒的頭部較小,不代表產程一定能順利,若媽咪的產道或骨盆更小,或是骨盆形狀不適合生產,依然有難產的風險,是所謂的「胎頭、骨盆不對稱」。因此,若只依其中一方的因素來判定可能有失偏頗,準媽咪的骨盆結構與胎兒頭部都是影響分娩的重要關鍵。而人類的骨盆形狀可分為4大類:

 

胎兒

胎兒的大小、體重、胎位等也會影響生產,尤其胎兒頭部佔最大體積,一旦胎頭能夠順利通過產道,基本上就等於完成分娩。胎兒臉部的位置也很重要,若臉部朝前,易導致產程遲滯,增加難產機率。溫景霖醫師表示,孕期飲食需多加注意,若體重增加太多、太快速,容易引起妊娠糖尿病,且提高胎兒成為巨嬰的機率,但只要血糖控制得宜,8成以上的媽媽是能夠順利自然生產的。一般而言,胎兒的出生體重會落在2,500~4,000公克,日本對於孕婦的孕期體重要求相當嚴格,只能增加8公斤,因此嬰兒出生體重通常為3,000公克左右,歐美國家因先天體型影響,寶寶體重約為3,400公克。

子宮收縮力量

要讓胎兒娩出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準媽咪的子宮收縮力量。在潛伏期時,初產婦平均會在5~10分鐘內不定時收縮一次,此階段最長可歷時約20小時,而經產婦則是約3~7分鐘一次,最久約歷時14小時,若超過時限即代表潛伏期過長,有難產的可能。進入陣痛的活躍期,準媽咪會開始出現規則性陣痛,頻率約為2~3分鐘一次,每次持續1分鐘左右,才能達到足夠的收縮力量,使子宮頸變薄、變短。否則當收縮壓力與頻率不足時,子宮頸擴張的速度會很慢,進而提高難產的機率。

心理因素

心理影響生理,雖然對生產的疼痛已有心理準備,但真正進入陣痛活躍期時,還是可能讓媽咪疼痛難忍。即使子宮頸已全開,胎兒的頭部幾乎已達陰道口,但子宮收縮的疼痛還是讓許多媽咪卻步,且不自覺使肌肉緊繃。此時要依賴媽咪的意志力和平時儲備的體力,也可以由先生或家屬、陪產員等進行正向思考與鼓勵,在鄰近預產期時也可以配合冥想、靜坐,並與胎兒互動,營造親子共同努力的氛圍,用期待的心情迎接寶寶到來。適當的待產姿勢也有助於順產,溫景霖醫師鼓勵媽媽在待產時坐上生產球,因為產球有彈性可緩解骨盆腔衝擊力,緩解陣痛不適。

容易發生難產的高危險族群

胎兒過大或異常

一般而言,胎兒畸形在產前超音波就能檢查出來,容易造成難產的因素還是以胎兒過大為主,可能伴隨有母體過胖的情況,甚至有妊娠糖尿病,在待產潛伏期的時間可能會比一般人多3~4小時。

孕婦因素

通常初產婦的難產機率較高,因為沒有生育過,骨盆腔及產道可能較狹窄緊實,有時也不太知道該如何出力。若媽咪的BMI值大於25kg/m2,由於脂肪較厚,胎兒較大,容易引起難產。而35歲以上的女性屬於高齡產婦,因為肌肉組織彈性較差,加上現在的營養狀況良好,生下巨嬰的機率高,同時也可能發生難產。

過期妊娠

懷孕達40~42週即屬於過期妊娠,會提高成為巨嬰寶寶的機率,胎兒的頭部也會逐漸成熟、可塑性較低,可能導致產程延長與難產。

子宮收縮不良或子宮結構異常

若媽媽的子宮收縮狀況不佳,也有難產的可能。而子宮結構異常如子宮肌瘤,但產前就能檢查出來並加以預防,能否自然生產端看肌瘤位置,若肌瘤位於子宮下方、接近產道的部位,可能會影響胎兒娩出,此時就會建議剖腹產。

難產的風險

一旦產程遲滯,距離破水的時間越久,越會增加母體子宮和絨毛膜感染及發炎的風險,甚至引起敗血症。而隨著胎兒停留在產道的時間越長,也會造成臍帶壓迫導致缺氧、胎盤功能不佳及其他生產傷害。由於困難生產時,醫護人員可能會以真空吸引或產鉗、推腹部等方式幫助生產,也較易造成產道撕裂傷。

如何避免成為難產族群

溫景霖醫師認為,孕期應適當控制體重,體重增加較快的媽媽會建議少量多餐、營養均衡,並且配合低GI飲食,每餐8分飽即可,血糖數值也會較為平穩。產前運動也很重要,深蹲、游泳、孕婦瑜伽、橋式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加強骨盆肌肉力量,爬樓梯也有重力的反射,能使胎兒頭部進入骨盆腔,若媽咪本身有運動習慣,等胎兒較為穩定之後就能依自身狀況進行運動。溫景霖醫師提醒,孕媽咪也要做好分娩的心理準備,對於產程有一定的了解,並儘量掌握可控制的因素,醫療方面的專業處置則交給醫師,難產只是婦產科醫師須面臨的眾多急症之一,依靠妥善的產檢與及時處理都能安度難關,不需太過緊張,也不必害怕難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