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焦點人物> 280天母胎成長全紀錄(下)

280天母胎成長全紀錄(下)

280天,是胚胎發育成胎兒的過程,也是女人蛻變為母親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懷孕期間,母體和胎兒,正經歷哪些變化呢?

9個月

好好休養‧補充體力

再過一個多月就是預產期,孕婦懷抱著雀躍的心情,準備迎接小寶寶的誕生;但身體已經愈來愈沒有體力,甚至又開始出現不適症狀。


婦產科醫師解析

1.入睡時儘量採左側躺,增加靜脈回流。

2.懷孕35~37週,切記要做「乙型鏈球菌篩檢」,避免產道帶菌而導致新生兒受感染的風險。

3.生理性貧血及姿勢性低血壓的情形增加。

4.多數寶寶胎位應該已經是頭位了,頭在下,臀部在上。

5.觀察羊水是否足夠,使胎兒肺部發育成熟。

6. 37週前出生的寶寶為早產兒,在42週後出生的寶寶為過期產兒,在這期間的為足月兒。

左側躺促進靜脈回流

仇思源醫師指出,孕婦睡覺時儘量左側躺,目的在於讓靜脈回流比較好,動脈是有彈性的,靜脈則沒有彈性,所以左側躺目的是比較不容易水腫,通常會發現左側躺媽媽的胎兒特別會動,右側躺的則可能比較會嗜睡、活動力較少。可是這時候很多媽媽就會誤會胎兒動作多,是否因姿勢造成胎兒不適,但其實只是寶寶活動力旺盛,尤其是剛吃飽、血糖升高,現象更明顯。

然而,不希望孕婦左側睡是整個身體側過去的姿勢,如果孕婦肚皮受到擠壓,會讓胎兒羊水空間受到限制;希望是放枕頭在右邊,讓肚皮傾斜於左邊,等於類似於平躺,僅讓肚子右邊有個支撐物即可。


避免貧血
低血壓

懷孕期間容易有生理性貧血,很多上班族孕婦搭公車或坐捷運,在上下班時間、人口密度高的時候,空氣品質也都特別不好,使得孕婦會感覺頭暈,嚴重者甚至會暈倒,且胎兒若特別大擠壓到橫膈膜或神經受到刺激,會導致呼吸急促,再加上姿勢性低血壓,若孕婦躺著突然要起身,可能就會眼冒金星。

胎兒肺部發育成熟

胎兒在這階段身體各器官已發育完成,其中肺部是最後一個成熟的器官,大約34週左右,由於呼吸系統成熟,也能藉此提升胎兒的存活率,讓34週後出生的新生兒生病機會大幅降低,因為在這之前出生的寶寶,無法建立正常的呼吸模式。

不過,這時也要特別注意孕婦是否有羊水過少的問題,羊水不足可能會影響肺部的擴張,導致肺部不容易成熟,影響胎兒健康。


確認胎位是否正確

自36週後的每次產檢,主要在檢查胎兒胎位是否已經正常,頭部是否已降入骨盆,緊壓在子宮頸口。因為,生產時胎兒的頭部先出來,才是最有利於生產的正常胎位,或可稱為頭位。


10個月

注意產兆‧迎接寶寶

懷孕37週以上的胎兒已足月,建議孕婦應儘量早點和醫師溝通生產計畫,並準備好待產包,以免突然有產兆,讓初產婦感到措手不及,慌亂不已。


婦產科醫師解析

1.注意產兆(陣痛、落紅、破水)。

2.一有產兆,請至醫院安裝胎兒監視器,觀察宮縮密度。

3.最好當天住院、當天生產,爭取時間學習哺餵母乳。

4.準確地在預產期當天出生的嬰兒只有5%。

5.預產期晚2週仍沒有臨盆跡象,就需要採取催產措施,避免「胎便吸入症候群」。

6.新生兒頭部通常會暫時性畸形(通過產道時擠壓所致),家長不必過度擔憂。


一有產兆‧醫院報到

仇思源醫師指出,37週以後,孕婦隨時都可能準備生產,所以建議事先準備好待產包,只要一有陣痛、落紅、破水等產兆,就要趕快到醫院。

到院之後,第一時間安裝胎兒監視器,只要有規則性收縮,就會進行內診;若是假性陣痛,還沒有進入真的產程,護理師會請孕婦先回家休息,也就是俗稱的「退貨」。

但特別提醒,千萬不要在網路上道聽塗說,因擔心會被退貨,延後到醫院的時間;每個人的生產狀況不盡相同,若有特殊狀況發生,例如宮縮密度高,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的呼吸、心跳,如果心跳數值突然掉下來,就代表會有危險。所以,一旦出現產兆,仍建議先至醫院報到。


增加哺餵母乳成功率

以自身經驗為例,仇思源醫師在中山醫院接生時,希望子宮頸至少開3公分再住院待產,而他希望產婦能當天住院、當天生產(好處在於政府只給付自然產3天的醫療住院費用);若當天生產,至少有2~3天可尋求護理人員協助哺餵母乳及照顧新生兒。


注意預產期‧避免過期妊娠

胎兒36週以後,身體機能邁入足月,可隨時出生;但真正能準確地在預產期當天出生的嬰兒只有5%,通常提前3週或延後2週,都屬正常足月生產範圍;但如果晚2週仍沒有臨盆跡象,就需要採取催生等措施,儘快生下胎兒。

過期妊娠的胎兒,其所依附的胎盤功能逐漸退化,擔心胎兒在子宮內解胎便,進而導致「胎便吸入症候群」的發生。所以,必須評估是否有緊急剖腹生產的必要性。


產後頭部畸形
暫時現象

自然產的寶寶,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通過產道時遭到擠壓,使新生兒頭部有點變形,但通常都是暫時性畸形;隨著慢慢成長,頭部外形會自行恢復,主因為寶寶頭骨有很強的可塑性,在前囟門未閉合以前,頭顱仍呈現易被塑形的狀態。


待產包

準備完善‧生產不怕

仇思源醫師說明,開始有產兆後,不用擔心被退貨,至少先去醫院一次,了解基本流程;即便透過檢查後,被認為太早到醫院,而被請回家休息,至少還能確保母胎健康狀態。

待產包方面,務必在即將生產前的幾週,就列出清單準備完善,慢慢再依照需求增減,但最重要的是健保卡及孕婦健康手冊,其他品項沒帶,醫院都有地方可以購買,不需過於擔憂。


準備待產

證件類:健保卡、孕婦健康手冊、夫妻兩人的身分證、夫妻印章。

其他用品:手機、相機、充電器、緊急電話聯絡表、提款卡或錢包等。


產後住院

產婦用品:生理沖洗器、免洗褲、產後專用束腹帶、產褥墊、產墊(夜用衛生棉)、哺乳內衣、溢乳墊及於冷氣房中穿著的輕便外套一件。

日常用品:牙刷、牙膏、香皂、毛巾、杯子、湯匙、碗筷、水果刀、小臉盆、衛生紙、梳子、髮圈等;另外,建議備一雙拖鞋,或直接著穿脫方便的便鞋;個人習慣使用的日常保養品;若怕吵的媽咪擔心沒有單人房可住,可以帶耳塞會好睡點。


出院前

產婦用品出院時穿的乾淨衣物。

新生兒用品:依季節準備出院時,新生兒衣服一套、手套、襪子、帽子、包巾、尿片、小毛巾、出生型背巾等,建議寶寶的新衣服要先洗過。


產後Q&A

妥善照護自身‧學習哺育

歷經數十分鐘至數小時的產程後,終於親眼見到小生命。然而,媽媽們仍無法完全鬆口氣,還要持續關注自身恢復狀況,以及哺育新生兒的問題。


產後生理狀態?如何改善?

A:可能仍有痠痛感和殘尿感,建議透過運動改善。

周佳謙醫師表示,懷孕期間,母體內子宮隨著胎兒成長而被撐大,且肌肉、關節和韌帶也受鬆弛素影響而呈鬆軟狀態;因此,產婦身形難免浮腫(下腹脹大、肌力不足等),甚至有痠痛、易殘尿的感覺,較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子宮脫垂症狀。

一般來說,浮腫、痠痛和殘尿感的狀況,產後會隨時間逐漸改善,回復孕前狀態;若漏尿、頻尿情形超過半年,建議至「婦女泌尿科」檢查與治療。此外,只要身體狀態允許,產後不久即可做「凱格爾運動」,練習控制與強化骨盆底深層肌肉(類似縮肛動作),有助於舒緩、甚至預防尿失禁的狀況。


坐月子期間的注意事宜?

A:初期避開活血料理,並注意個人衛生狀況。

對於產婦來說,「坐月子」是休養生息的最佳時機;其中的「月子餐」,更被視為調理身體的重點項目。王樂明醫師和周佳謙醫師皆提醒,「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產後初期,應先避開含人參或酒料理及生化湯」,這些食物具「活血」效果,不但對子宮收縮(排出惡露)不利,還可能刺激傷口,影響其痊癒程度。而周佳謙醫師補充,若產婦本身偏燥熱體質或易便祕,建議可先避開麻油類料理。

傳統上認為坐月子不宜洗頭、洗澡,以免吹風著涼;其實「現在早已無這些禁忌」,只要洗澡洗髮後儘快吹乾和擦乾,確實保暖即可。另外,建議產婦使用煮沸開水搭配沖洗器來清潔會陰部、避免泡澡,以預防傷口感染。適度維護個人衛生,有助於提升月子期間的身心舒適感。


產後回診內容?

A:主要確認傷口復原、子宮回位、惡露等狀況。

一般來說,若狀況穩定,建議媽媽在產後約4~6週內回診,主要在於確認傷口復原程度、子宮回位狀況、惡露排出情形等,另部分哺餵母乳的媽媽可能有乳房問題,亦可藉此機會諮詢。

如果回診檢查後確認恢復良好,即不需要再回診;若經醫師評估有問題而需治療和繼續觀察,通常會建議隔1~2週後再回診檢查,直到確認沒問題為止。

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的媽媽,都需注意傷口狀態,避免感染。王樂明醫師和周佳謙醫師皆表示,自然產傷口位於會陰處,約1週後癒合;剖腹產傷口位於下腹部,傷口外皮約1週左右開始癒合,2週後穩定恢復。


哺餵母乳的相關準備?

A:選擇母嬰親善醫院,儘早親子接觸。

若媽媽們有哺餵母乳的意願,王樂明醫師建議,最好選擇在經認證的「母嬰親善醫院」生產;在此醫療環境中,有一群受過母乳哺育相關專業訓練的人員,能因應媽媽們產後哺餵的狀況,提供適切的協助。

一般來說,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皆建議透過「產檯親子肌膚接觸」的方式,儘早連結母子親密關係,進而增強媽媽哺乳意願,並讓新生兒學習吸吮,接著可持續「親子同室」。或許剛開始還無法泌出較多母乳,但在媽媽身體狀況允許下,可嘗試每隔2~3小時親餵一次,有助於刺激泌乳,進而建立泌乳機制。

若部分母乳媽媽產假後有回歸職場的計畫,周佳謙醫師建議「提早改變哺乳模式」,如漸進式拉長餵奶頻率、練習他人瓶餵等,可讓寶寶及早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