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打造專屬的個人化產檢(中)

打造專屬的個人化產檢(中)

透過孕期的10次產檢,媽咪得以大致了解胎兒的生長概況,而選擇多樣化的自費產檢項目,除了協助特定族群的媽咪進行妊娠風險管控,也讓媽咪能更精確掌握胎兒的健康狀況。

公費全給付與部分給付的產檢項目

懷孕因為難免存在風險,每次的產前檢查與問診,除了有助於管控可能的妊娠風險,也能讓媽咪的疑惑在產檢時獲得解答。

量測血壓與驗尿(全孕期;每次產檢前)

透過每次產檢前監測血壓數值、尿糖與尿蛋白,可觀察孕媽咪是否有因為妊娠原因所併發的高血壓、糖尿病或妊娠毒血症等症狀,若發現數值有所變化,醫師可即時對應孕媽咪目前周數,進一步確認水腫狀況、胎盤功能、臍帶血流與胎心音等情況,確保可立即進行治療或預防措施。

血液常規檢查(第8~12周)

透過抽取母體血液後,將檢體送至實驗室檢驗,檢驗內容包含確認基本血型,檢測母體是否為地中海貧血帶因者、梅毒感染、愛滋病毒帶原或是否已有德國麻疹抗體,其中若夫妻為地中海貧血同型帶因者,則每次懷孕,胎兒都有1/4的機率罹患重型海洋性貧血,若為甲型,胎兒會出現水腫,影響存活率,若為乙型,則必須終生輸血;而若媽咪為梅毒與愛滋病患者,孕期需同時接受治療,以減少對胎兒的影響。

B型肝炎表面抗原與核心抗原檢查(第12周)

B型肝炎表面抗原與核心抗原檢查以往都規劃於孕期28~32周時進行檢測,但近期已前移至妊娠12周左右進行,其好處在於,若發現孕媽咪為B型肝炎帶原者,甚至是活性較強的e抗原陽性帶原,孕媽咪可考慮尋求腸胃科醫師提前開立抗病毒的藥物進行預防,或是待寶寶出生時,及時施打免疫球蛋白,讓寶寶帶原B型肝炎的機率降低。

超音波檢查(第20周以上)

胎兒20周左右,各器官發育大致已成形,身形大小也剛好可透過超音波看到全身樣貌,此時的超音波檢查,除了觀察大致的整體狀況之外,也會著重在胎兒大小、心跳、頭圍、羊水量與胎盤位置,有時,較明顯的器官問題如:心跳慢或心臟水腫,也可在仔細的觀察下稍微看出端倪,但周佳謙醫師提醒,國健署支應的超音波檢測因為必須在極短的門診時間內完成,更時常受制於胎兒的姿勢,因此若需要更精確地了解胎兒外觀與身體構造,仍須仰賴高層次超音波進行較精密的觀察,而若妊娠期間已規畫安排高層次超音波,則公費支應的超音波建議可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是否延後在日後需要時再進行。

第二次梅毒血清反應檢查(24~28周)

通常會與妊娠糖尿病的篩檢同時進行,可免孕媽咪前後抽血2次。懷孕期間,胎兒若因母體因素,垂直感染梅毒,導致罹患先天性梅毒,出生後各器官會產生病變,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即便懷孕初期已檢測過,約於孕期24~28周時,仍會再為孕媽咪進行第2次抽血檢驗,一旦發現有梅毒反應,會對孕婦施打盤尼西林的抗生素治療,同時觀察胎兒是否已受影響。周佳謙醫師表示,如果透過超音波,沒發現胎兒有感染跡象,那麼施打盤尼西林後,更會大大降低胎兒受影響的機率,並為母體的感染達到良好治療效果。

妊娠糖尿病篩檢(第24~28周)

妊娠糖尿病為高危險妊娠中的其一病症,若媽咪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妊娠糖尿病的症狀即會隨著寶寶出生後(胎盤娩出)很快獲得改善。目前妊娠糖尿病篩檢雖須自費,但因為價格低廉,各醫療院所幾乎已納為基礎產檢的範疇,其檢測方式分為兩階段或一階段的糖水耐受測試,藉由空腹飲用糖水後,抽取血液觀察血糖變化,若高於標準值,即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周佳謙醫師表示,孕媽咪的血糖若過高,可能導致巨嬰及羊水過多的風險,因此若確診為妊娠糖尿病,除了須轉診至內分泌科,全孕期也須依照營養師的飲食建議,嚴格控制血糖。

B型鏈球菌培養(第35~37周)

B型鏈球菌又稱為乙型鏈球菌(GBS),是人體腸道中常見的菌種,一般來說,B型鏈球菌的存在因為對成人的健康沒有威脅,因此即便是帶菌者也無須進行治療,但對少數免疫力不佳的新生兒而言(約0.5%~2%),卻有可能因為感染乙型鏈球菌而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敗血症或腦膜炎等疾病,因此,約於妊娠35~37周時,醫師會以內診的方式,以棉棒採集陰道菌落,並送至實驗室進行培養,以確定採集中的菌落是否包含B型鏈球菌,若確定孕媽咪為帶菌者,則須於入院待產時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的預防性治療,以降低新生兒因感染而發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