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我不要孩子變成小大人!謹慎面對家中早熟寶貝

我不要孩子變成小大人!謹慎面對家中早熟寶貝

隨著物質生活愈來愈富裕,家長和醫護人員可能都發現孩子身體的發育特別好,不過,似乎連語言、行為上的表現,也都比過去同年齡的孩子要來得成熟,如此早熟的現象可能讓家長感到沾沾自喜,但在這同時,也擔心這是否為正常的情況,幼教專家表示,只要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對孩子是好的、是恰當的,就沒錯!

  電視上常見打扮美豔的小美眉模仿當紅偶像歌手蔡依林跳著<特務J>,這樣的表演也總是博得滿堂采,家長可能樂見孩子有能歌善舞的能力,但電視機前的觀眾在驚嘆之餘,也不免會認為這樣的小孩過於成熟,好像少了那麼點純真可愛,當然,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出現於才藝表演方面,常常兩三歲的小孩也是語出驚人,雖然會覺得他聰明,但也難免讓人擔心,孩子是不是懂得太多了?這樣的情形又到底是好是壞?

早熟.超乎常模的發展

  我們常聽到大人將小朋友的某些特定行為稱作「早熟」,只是,怎麼樣的行為舉止才算早熟?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梁仲怡表示,所謂「早熟」應該是和同年齡的小朋友做相對比較,除了生理上的發展有明確的曲線圖可觀察bobo落在哪個區塊之外;還有心智上的早熟,而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觀察到孩子在語言、行為上出現的情況,可能有某些語言在一般認定下,不該出現在2歲的小朋友身上;某些行為也不該出現在3歲的小朋友身上,但是當這些都發生了,就將它稱為早熟,或是一般會稱為「小大人」。

發生早熟的5種情況

  幼兒早熟的情況在近幾年似乎特別明顯,也不在少數,梁仲怡指出,學齡前的孩子多半是被動的接受資訊,而這些資訊和刺激多來自周遭的環境和接觸到的人事物,探究造成早熟的原因約有以下情況:


1.資訊進步

  現在物質環境品質漸漸提升,孩子從生活環境中接觸到的已經不再單純,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就可能與電視、電動玩具為伍,而電視所播放的內容卻多半不適合孩子,梁仲怡表示,即使是卡通,也還是有不少誇張的情節,除了天線寶寶是真正適合嬰幼兒收看的卡通之外,其他像是蠟筆小新,往往是大孩子,甚至較成人的內容,但以小朋友的形體來表現,因此,當孩子接觸到時,他會認為這是他應該有的語言,而自然而然的接收、模仿。

2.和大人相處時間多

  梁仲怡表示,少子化的趨勢,除了反映在諸多產業的轉型以及教育的改革之外,也顯現出小朋友和同儕互動的時間是減少的。在小朋友上幼兒園之前,多半是和大人相處,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大人的語言,他可能也會把這些帶進幼兒園,在大家相互比較刺激下,就會認為這是自己生活中的東西,進而出現小大人的情況。

3.缺乏想像空間

  現在多半是雙薪家庭型態,因此,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時間少,在互動時間少的前提下,往往希望能達到最有效率的互動方式,大同育幼院早療教學組長陳意玫表示,這時候,家長可能將關心集中在bobo的生理需求,而沒有時間和孩子進行想像及純真的對話,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從大人身上接觸到的都是大人化的語言及處理方式,自然會少了該有的純真。

4.社會環境不安全

  以往是農村社會,家中的大人也不見得有時間陪伴孩子,但由於孩子生得多,村裡也多半以守望相助的型態互動,因此,當大人們出門耕種時,小朋友也能和隔壁人家的孩子互動,其互動的空間是開放的,梁仲怡表示,像這樣讓小朋友集結在一起主動的去探索和遊戲,雖然可能缺少大人的刺激,但卻是以小朋友為主體的探索,少了大人世界的語言,當然童趣也就多了些。反觀現在,不安全的社會環境,家長必須時時刻刻將孩子帶在身邊才會安心,幼兒自然無法以自己為主題去探索周遭世界。

5.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現在孩子生得少,孩子所獲得的關注力則相對更多,再加上資訊豐富,每個家長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在孩子身上,陳意玫指出,現在不少幼幼班就開始上幼兒美語,這個情況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不過,無形中也將孩子帶入了大人競爭的世界。

早熟不見得是聰明

  在幼教現場多年的陳意玫表示,早熟確實是這幾年小朋友常出現的情況,不論是在口語或行為,和過去同年齡的小朋友相比,都有較成熟的情況出現,就她的立場來看,著實不認為這是件好事,好比大家常說的「純真」,事實上,這個情況還是該出現在小朋友身上,而不是在他們身上加諸太多大人的軀殼,即使小朋友不懂那些言語真正的意義,但是,這的確是值得關注的,她同時也提醒家長,不要認為bobo早熟就是聰明而沾沾自喜,應該檢視這個情況對孩子來說是否是好的。

對此,梁仲怡也表示,早熟很難用一翻兩瞪眼的方式判定好壞,得站在小朋友的立場去看,這個行為、這些語言對他的未來或是人格上的成長是否有好處,還是只是在彰顯自己的教養能力,好像孩子有較成熟、突出的表現的另一層意義是「我很會教」!

我不要孩子變成小大人

  親愛的爹地媽咪,如果你在意或擔心幼兒有早熟的行為或語言,建議從小就要開始幫bobo過濾資訊,最重要的是從自身做起。

1.讓孩子多一些和同儕相處的機會

  因為孩子生得少,孩子和同年齡小朋友相處的機會也少,多半是接收大人的語言,所以,梁仲怡建議家長,應該要多幫孩子創造和其他幼兒相處的機會,讓同齡幼兒聚在一起玩,他們可自主的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語言及遊戲。

2.少看電視

  少看電視,一方面可避免影響孩子的視力發展及影響以後注意力不集中,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孩子接觸到不該接觸的資訊,像是一些暴力、腥羶色的畫面及語言,當孩子接觸到且模仿力又強時,就很容易將其運用在生活中,但事實上,他並不知道這是不恰當的。

3.以身作則

  孩子和家長相處的時間多,父母更要檢視自己的語言,因為有時孩子會是自己的鏡子,你的行為語言可能會在他身上出現,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給孩子不好的示範。


兩代大不同

  將過去和現在小朋友其內在及外在做個比較,可以很明顯的發現,現在的小朋友,其語言和行為幾乎是仿製大人的縮小版。

教你面對孩子的早熟情況

早熟情況:言語成熟、犀利

可能情境:3歲的小花到阿姨家住1個禮拜,阿姨像媽媽一樣會對小花進行管教,當小花做了不適當的行為,阿姨用手稍微拍打小花的小手時,小花竟說:「你又不是我的親生媽媽,你怎麼可以打我?」

專家解析:語言是否恰當為評估準則

  梁仲怡表示,語言能力可以從理解、表達、閱讀上來表現,且語言能力的進展和聲帶及大腦都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因此,當孩子具有良好的語言能力的確值得高興,代表他的確具備這些能力,不過,另一方面,家長要留意的是,孩子說出的話是否「恰當」。梁仲怡表示,恰當與否是這方面最重要的指標,一旦孩子說出令人訝異的話語,但是那是恰當的,那麼家長當然可以感到開心;若是說出不甚恰當的語言,家長就要立即進行糾正了。

  陳意玫針對此例說明,像這種大人化的語言出現在3歲小朋友身上的確不正常,或許,小花並未真正理解「親生媽媽」的意涵,也不了解「不是親生媽媽的人可以對自己進行哪些管教」,只是因為從電視上獲取這樣的對話,當生活中出現類似情境時,自然就脫口而出了。(推薦文章:8歲童3分鐘一幅畫,共賺近百萬卻早熟表示「希望未來不被名利改變初心,保有童心持續創作」


如何面對

1.即時糾正:當孩子出現早熟又不恰當的語言時,家長應該要立即糾正,陳意玫表示,要馬上告訴孩子這句話不適合他說,並且說出原因。

2.避免增強:有另一種情況是,當孩子說出早熟或不恰當的語言時,有些家長或親友會覺得有趣,只要孩子一說,親友們就以笑回應或是給予更多的注目,而諸如此類較正向的回應,都會增強他的行為,他會認為,原來這個行為是受歡迎的。因此,陳意玫建議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有不適當的語言出現時,除了要予以矯正外,也必須以忽略來回應,避免給予增強的言語助長不當表現。

3.以身作則:最重要的還是大人要以身作則,常常大人不允許孩子做的事,卻往往在他面前表現,要孩子不模仿也難。當幼兒出現較不恰當的語言時,家長也要思考其說出這些話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