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123樂分享-讓孩子發自內心愛分享

123樂分享-讓孩子發自內心愛分享

孩子的第一個模仿對象就是父母,平日就給孩子好榜樣,要教分享就不難囉!當然,學習分享對孩子來說相當困難,多給他一點尊重與時間,相信他一定會做的很好。

原則1~父母要做好榜樣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之始,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在他一出生,父母的態度與觀念,就決定了他是否懂得感謝、了解分享的意義。父母的身教與言教同樣重要,在平日與孩子的對話過程中,就應該經常把「謝謝你」掛在嘴邊,正向的回饋會讓他感受到分享的樂趣。

別忘了孩子隨時都在注意你

父母不要以為孩子只需要被教導,他其實更需要好的學習榜樣,而最好的榜樣當然來自於每天照顧他的父母親。每天,孩子都在觀察父母如何對待他們、如何處理周遭事物、又如何與別人互動,然後,不分好壞的照單全收,等到哪天,某個情境出現,你就會赫然發現「怎麼孩子說的這句話我好像曾經聽說過」。
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執行長葛惠指出,很多時候,榜樣不是只有在「扮演父母角色」的時候才出現,而是隨時隨地,隨時都存在。所以,當為人父母者發現孩子在做自己曾經做過、又是教導孩子「不行做」的事時,不用過於懷疑與驚慌。你的孩子就可能已經出現「這件事為什麼媽媽可以做,我卻不行?」的疑惑。

有時家裡只有一個小孩,父母很容易會把最好吃的、最好玩的全部留給孩子一人專用,有時孩子在展現自己的分享意願,例如請媽媽吃一口蛋糕,卻被媽媽拒絕「你自己吃就好」,久而久之,常被拒絕的孩子就不會有要和他人分享的意願。

父母不用拒絕孩子的好意,即使他是因為吃不下才願意分給旁人吃,也應該欣然接受,
並且趁機教導他「你已經會跟其他人分享好吃的東西了呢!」,讓他感受與人分享而得到的讚美與喜悅。

適度的營造分享氣氛也很重要,家裡若有兩個以上的孩子,有時可以只準備一份餐點,或者選擇兩份完全不同的食物,讓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就能嚐到不同口味,同時告訴孩子「嘿!你看,就是因為大家都分享自己的那一塊,所以我們才有口福嚐到不一樣的東西呢!」

同樣情況可以運用在買玩具上,如果只買了一份玩具,可以讓其中一個孩子當作「保管者」;下次再買新的玩具時,就由另一個孩子保管,對孩子來說,每樣東西,既是「我」的,也是「我們」的,逐漸增加需要「共用、共享」的機會,慢慢體會分享的樂趣。

原則2~孩子需要被尊重

葛惠老師說,孩子拒絕分享的原因與心態,通常只是單純的擔心「怕東西壞了、少了、不見了…」,如果你期望要求他:「把東西分給別人……」,他就會心甘情願的拿出心愛的東西與人分享,完全是不可思議的事,這只會造成孩子出現強迫分享的不愉快經驗。尊重他的決定,讓他有願意分享的心,才能讓他完全感受到分享的樂趣。

尊重孩子對分享的自主權

孩子也應該有權決定屬於自己的東西應該要如何分享,例如,應該怎麼分?要分給誰?要分多少?這些問題請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用威權主導並強迫他應該如何分享,否則他們可能永遠學不會分享的真正精神。
在讓孩子學習分享的過程中,可以事先跟他做討論,讓他自己思考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自己保有?哪些東西可以跟他人一起分享?如果出現孩子很難割捨的關鍵時刻,父母可以用提醒的方式,告訴他優缺點卻不要幫他做決定,讓他自己學習抉擇。

父母教養金條~不要陷入解釋的陷阱

很多父母會掉入一個教養的陷阱,那就是拼命幫自己解釋,也因為這樣,就經常被孩子問倒,受制於孩子,又為了怕場面難堪,只好發揮父母的威嚴。葛惠老師說,如果父母不小心說了不應該的話,也要懂得收,也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可能出錯,出錯不可恥,要知道如何道歉。

父母有時需要製造機會讓孩子體驗分享,可以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家庭,一起教育孩子正確的觀念。一起外出用餐,但可在事前先跟孩子談談,出去玩跟用餐時,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

如果兩個孩子還是繼續爭執,大人可以在旁邊提供解決方案讓他們選擇,也就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給予輔導但不仲裁,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對年紀較小的孩子,轉移目標會是很好的方式,例如媽媽可說:「那姐姐數到10後換你玩好嗎?」或者「姐姐,我們去看看還有什麼別的可以玩好嗎?」

動物都有捍衛自己地盤的本能,雖然分享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過,對有兄弟或姊妹的家庭來說,確實有比較多的機會學習分享。不過,父母在教導時,切忌使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哥哥一定要讓給弟弟」,或者「別這麼小器,給姐姐吃一口……」的訓誡口吻來教孩子。

當孩子爭吵時,試著做個旁觀者,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自己解決。如果仍不願意分,也沒關係,媽媽這時可說「我知道你還沒準備好,不過弟弟很喜歡這個東西耶,可不可以借給他呢?這樣弟弟會很開心喔!」只要多試幾次,孩子通常都會願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