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2008兩岸育兒觀念大調查:教育費用篇

2008兩岸育兒觀念大調查:教育費用篇

及早準備.放眼未來 為子女存教育費用已成為大部分父母理財的一部分,但許多父母抱怨台灣經濟環境不佳,不論如何理財,效益均不大,夏韻芬也直言,台灣整體的經濟環境,的確需要靠政府及更有效的經濟政策來提升,此外,針對低收入戶的家庭,連溫飽都成問題,已不能再要求他們學會省錢和理財,政府應針對這些家庭做完善的教育補助措施。

反觀大陸,經濟成長率高達11%,進入暴發戶時代,在統計數據上也可見大陸的父母比台灣父母更肯花錢在孩子身上,不過,夏韻芬認為,有足夠的能力更需縝密的規劃,以免缺乏計畫,無法讓金錢發揮最大功效。

Q:有為子女存教育費用的計畫嗎?

選項           有              無

台灣        76.5%         23.5%

大陸        85.0%         15.0%

Q:預定教育費用的目標 

選項   100~200萬     201~300萬     301~400萬   401~500萬      501萬以上

台灣      39.8%            18.7%           05.7%          03.6%          08.7%

大陸     無此選項         無此選項          無此選項        無此選項         無此選項

Q:預定教育費用的準備方式 (%)

選項    儲蓄     跟會(大陸選項為保險)       投資(包含基金、股票)       其它

台灣   34.3%          00.9%                         39.6%               01.6%

大陸   38.0%          50.0%                         12.0%               00.0%

 

專家解讀~

有無為子女存教育費用?

台灣:有
大陸:有

許多理財專家不斷提醒父母,要及早為子女準備教育費用,從統計數據即可見明顯成效,兩岸父母為子女準備教育費用的比例都達70%以上,大陸更高出台灣約10%,夏韻芬表示,大陸的一胎化政策出現「兒皇帝」的思維,父母將所有希望投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因此,大陸比台灣高出10%是可理解的現象。
每年開學之際,常見學生走上街頭抗議學費高漲,夏韻芬表示,因應少子化的趨勢,未來私校勢必會整併,屆時學費會更高,父母必須提前看到此現象,及早準備教育基金。此外,教育基金更需隨著孩子的成長之路做動態調整,因孩子的興趣不同,走的路便不同,不論是出國深造或創業,父母都應深思如何為子女準備教育基金。

教育費用的目標為多少?

台灣:100~200萬
大陸:未做此調查
諸多報章雜誌曾報導過,養育1名子女到大學畢業需花費1,000~1,500萬,這樣的數據顯然與這次統計結果有大幅差距,以這次統計顯示為例,台灣父母普遍將教育費用目標訂於100~200萬,夏韻芬表示,這即是認知與實際的差距。
夏韻芬就自己的觀察來看,許多父母的確有為孩子規劃教育基金的觀念,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只要看起來對孩子有幫助的,父母花錢絕不手軟,因此,教育費用的籌備往往跟不上花費的速度,到了年老時,更可能與自己的退休金產生衝突,屆時會更不知所措。父母都認為要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境,卻小看了教育的花費,對此,她建議父母,應該更仔細的思考,孩子的教育可能需要哪些花費,甚至連就讀學校型態(公立或私立)也要成為考量因素,再確定所需的教育費用。

如何準備教育費用?

台灣:投資
大陸:儲蓄
就此次調查看來,台灣有3成4、大陸有3成8的父母仍以儲蓄為主要方式,夏韻芬表示,儲蓄絕對跟不上通貨膨脹的腳步,就像現在的物價和20年前早已不能比較,因此,準備教育基金不能單靠儲蓄,應該搭配投資,只有讓錢變大的方式,才跟得上未來的通貨膨脹。而大陸大多是以保險來準備教育費用,夏韻芬則認為,儲蓄型的保單,同樣會遇上通貨膨脹的問題,保險應以保障為主,不應用來當做儲蓄的方式之一。
而現今五花八門的理財管道,反倒讓父母無所適從,夏韻芬認為,掌握最基本的保障和投資就足以籌措孩子的教育基金。在孩子剛出生時,即可為孩子規劃1張醫療保單,以備不時之需,另外,便著手進行長期投資。現今最普遍也較為大眾所接受的「定期定額基金」投資法,即是以穩健的方式長期投資,夏韻芬以30年的投資歷程試算,每月投入15,000元,30年即累積540萬,以10%的獲利率來看,30年的投資就能將540萬變成3,000萬,因此,規劃教育基金一定要把握「長期、定期定額」的原則,此外,最重要的還是「及早開始」。

生育篇
養育篇
健康篇
教養篇
休閒與費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