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2008兩岸育兒觀念大調查:休閒與費用篇

2008兩岸育兒觀念大調查:休閒與費用篇

重視親子共處.精算生活費用 各親職教育專家不斷呼籲父母撥時間和孩子相處,同時因為少子化的趨勢,讓父母十分關注親子間的互動。身為理財專家,同時也育有2名子女的夏韻芬表示,和子女共處,不僅要重量還要重質。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半數以上父母均重視和子女相處的時間,並且也願意額外再規劃一筆金錢在子女的生活花費上,對此,夏韻芬認為,父母重視和孩子的休閒時光確實值得讚許,但在金錢的花費上仍有欠規劃,家長應精算孩子的生活花費,而不是盲目的供給,以免從小養成揮霍的金錢觀。

Q:每天與子女的共處時間?

選項    沒時間    未滿1小時   1~2小時  2~3小時  3~5小時   5小時以上

台灣    02.4%      02.8%     09.6%     16.2%    16.8%     52.3%

大陸    00.0%      00.0%     00.0%     15.5%    15.5%     69.0%

Q:最常做的親子活動(可複選) 

選項   親自共讀   出外散步遊玩    居家互動遊戲   看電視   沒有親子活動

台灣    14.2%         32.3%           44.3%      08.9%      00.3%

大陸    19.0%         23.0%           42.0%      13.0%      03.0%

Q:願意花在子女身上的經費

選項  月收入1/3以下  月收入2/3   月收入2/3以上            

台灣      86.6%         11.4%         02.0%

大陸      46.0%         46.0%         08.0%  
             

Q:續上題,花費的費用多數用在     

選項          教育學習             生活必需品        休閒娛樂                醫療健康照護                其他
       (含才藝班、保母費等)  (含飲食、日用品) (含玩具、服飾) (如看病、營養補充品、保險等)

台灣          27.6%                 40.9%              04.1%                  11.4%                   00.9%

大陸         19.5%                  38.0%              23.0%                  19.5%                   00.0%

                     

專家解讀~

每天與子女共處時間?

台灣:5小時以上
大陸:5小時以上

從數據中不難發現,兩岸父母皆重視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每天共處5小時以上均佔50%以上。而台灣近來炒得沸沸揚揚的M型經濟結構,在此次育兒觀念大調查中也見其蹤影。以台灣的交叉分析來看,和子女共處的時間達5小時以上者,以低收入(年收入30萬以下)及高收入(年收入90萬以上)居多;中間階層最少,連和子女共處時間都成M型,夏韻芬表示,前陣子中產階級也出現「窮忙族」的稱號,這多半是雙薪家庭會出現的情況,雖經濟能力中等,但工作時間占去大部分的生活,缺乏與子女共處的時間。夏韻芬建議忙碌的父母,和子女共處時要更重視品質,不要認為將孩子放到安親班就可解決一切,父母要更會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或夫妻商量調配出陪伴孩子的時間。

親子活動最常做?

台灣:居家互動遊戲
大陸:居家互動遊戲
共處時的休閒活動兩岸均以「親子互動型」的居家互動遊戲、出外散步遊玩為主,看電視及沒有親子互動的比例偏低,由此可知,兩岸家長已有親子互動時「不只要重量,還要重質」的觀念。

願意花在子女身上的經費?

台灣:月收入1/3以下
大陸:月收入1/3以下與月收入2/3的比例相同
大陸一胎化政策與台灣少子化趨勢,讓父母相當捨得花錢在孩子身上,扣除教育費用,兩岸父母認為每月可再規劃1/3的費用在孩子身上,大陸更有46%的父母認為可規劃收入的2/3。許多父母會為孩子買漂亮的衣服、精心準備生日派對以慶祝生日,在娛樂上更是盡量滿足孩子,但夏韻芬指出,其實這些花費都能省下來當做未來的教育經費,在扣除一些盲目的花費後,1個月需要花在子女身上的經費只要收入的10%就夠了。

費用大多花在?

台灣:生活必需品
大陸:生活必需品
夏韻芬認為,當孩子處於嬰幼兒階段,照顧生理需求為最基本的責任,但生活花費不應高達月收入的1/3。她直指「錢要花在刀口上」,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只要確定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其餘就應控制花費,切勿給孩子過多的物質生活,以免從小養成揮霍的用錢觀。
此外,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父母更是悉心為孩子安排各種才藝課程,夏韻芬提醒父母,在嬰幼兒階段,讓孩子快樂成長才是首要之務,不如省下這些費用,投資在未來的學習路上,如讓孩子多參加夏令營、遊學及社團等活動,增廣孩子的見聞之外,也能讓他學習人際的互動。

問卷的背後

從調查顯示的數據不難發現,兩岸父母越來越重視親子互動的時間及子女的生活品質。除了願意花時間和子女相處外,更是盡量滿足子女的物質生活,但就台灣的問卷交叉分析來看,博士以上學歷和小學學歷者花費多半是在教育學習上,顯現花費的選擇和父母教育背景有高度相關--學歷不高者,自然希望孩子能夠獲得較好的教育;而學歷高者,也會希望孩子跟隨自己的腳步,從此可明顯觀察出不同族群,卻有一致的的花費取向。
夏韻芬認為,不論是教育學習或是生活必需品,一定要做好分配,而非毫無節制的採買。學齡前最大的花費是在幼兒園的學費上,除此之外,家長宜精打細算,將錢存下來,為孩子未來更長遠的教育之路做準備。

生育篇
養育篇
健康篇
教養篇
教育費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