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兩岸育兒觀念大調查:健康篇
林應然醫師說,據了解,大陸的抗生素濫用問題較為嚴重,類似台灣十幾年前的醫療環境,不過,台灣對於用藥的觀念早已開放,藥物的管制也已採嚴苛的做法,對幼兒的健康醫療照護觀念上,應該會較大陸為優。
Q:最擔心的幼兒健康問題(可複選)
選項 生長發育是否正常 汙染(包括食品、空氣) 重大疾病問題 感染性疾病(如病毒)
台灣 35.1% 13.4% 25.9% 24.6%
大陸 47.4% 13.2% 23.7% 15.6%
Q:最在意的幼兒營養問題為(可複選)
選項 營養攝取不均衡 嗜吃零食,不吃主餐 食量少,營養素不足 食量大,過胖 其他
台灣 43.7% 13.4% 26.1% 08.6% 00.0%
大陸 46.7% 13.2% 02.1% 00.9% 01.2%
Q:願不願意自費施打疫苗
選項 願意 不願意
台灣 94.7% 05.3%
大陸 88.5% 11.5%
Q:孩子生病時,主要會帶孩子去哪裡就醫?
選項 醫學中心(社區醫院) 區域醫院(地區醫院) 兒科專科診所 一般診所
台灣 14.4% 20.4% 56.6% 08.2%
大陸 07.7% 11.5% 80.8% 00.0%
最擔心幼兒的健康重點?
台灣:生長發育
大陸:生長發育
林應然醫師認為,父母親畢竟不是醫療人員,對他們來說,只要孩子能健康地長大就是最大的滿足,至於病毒感染等傳染病問題,通常需要由醫師診斷後才能確定,或許這就是問卷所顯示出來的事實。至於幼兒的健康問題,林應然醫師提到,「孩子生病一定要找兒科醫師,這個觀念需要再次被提醒」,但很多父母誤以為耳鼻喉科是治療感冒的專科醫師,而孩子只要喉嚨痛、發燒等症狀就是感冒,就先找耳鼻喉科診治,其實這是不對的想法。他強調,兒科醫師受過專業的兒科醫學教育,對幼兒的成長階段有充分了解,因此,如果有健康上的疑問,最好還是先找兒科專科醫師才正確。
最在意幼兒的飲食問題?
台灣:偏食
大陸:偏食
林應然醫師說,問卷顯示出的只是都市地區的現況,在上海、北京等大都會地區,生活品質並不輸台灣,不過,在內陸地區,就應該會有所不同。此外,台灣的貧富差距不大,即使是鄉下地區的生活也有一定水準,大多數的孩子仍能擁有類似都市化的生活,但在大陸,城鄉差距大,有些地區或許連溫飽的程度都達不到,更別提偏食或營養過剩等現象。
大陸的一胎化政策,讓很多孩子都變成父母心中的寶,營養過剩是必然的現象。以台灣來說,也出現同樣的現象。林應然醫師表示,在許多父母的觀念裡,通常不認為孩子有營養過剩的問題,甚至誤認為「胖就是健康」,但這種觀念實在需要矯正;在過去營養不良的時代裡,胖或許表示健康,但以目前的飲食文化來看,幾乎都是過剩的現象較多。他提出,其實現在衛生署運用的生長曲線表是十幾年前的標準,遲遲不敢修正的原因,就是因為擔心修正後,反而會出現「把過胖當作正常」的標準。
林應然醫師補充,對目前台灣的幼童健康而言,營養不良絕對不是該注意的焦點,反而應該要多重視肥胖問題,他提醒,對幼兒來說,肥胖絕對不是好的健康狀況,父母必須多加注意孩子的飲食狀況,減少日後肥胖的產生。
願不願意自費施打疫苗?
台灣:願意
大陸:願意
問卷中顯示,不論大陸或台灣,都願意自費施打疫苗,這表示兩岸父母都相當重視傳染疾病對幼兒的影響,那麼,大陸的疫苗施打現況與台灣是否有所異同?林應然醫師說,大陸現有的疫苗分成兩類,一類疫苗由國家支付費用;二類疫苗由個人支付費用,疫苗種類與台灣大同小異。但由於大陸的流動人口多,再加上家長的文化水平低,認知免疫預防的重要性略嫌不足,甚至也有不知各省接種點在哪裡的窘境,在實際上的免疫預防工作上,確實有其漏洞。
帶孩子去何處就醫?
台灣:兒科專科診所
大陸:兒科專科診所
林應然醫師提起,以台灣來說,兒科診所提供了便利性,以大陸來看,除非是都會區,否則,確實應該也會以住家附近的診所為主要醫療場所。
原為台灣壢新醫院小兒科醫師,目前外派到上海辰新醫院擔任副院長的徐惠松醫師表示,在上海等都市地區,父母對孩子的健康跟其他許多國際都市相同,可說相當重視,因此,幾乎選擇以大醫院內的兒科專科醫師為優先考量,因此,調查顯示大陸以兒科專科診所為高,或許是因為兩岸的用詞不同,填問卷的讀者有所誤解所致。不過,目前大陸地區已經愈來愈重視社區醫療,也逐漸在推動中,未來基層醫療將會是一大趨勢。
問卷的背後~
很多父母不了解到底孩子幾歲之前需要就診兒科?林應然醫師表示,目前行政院衛生署已經將兒科的就診年齡拉高為18歲,也就是說,18歲前,孩子都一直持續發育、成熟,直到18歲後,體內的器官組織、身高體重等,才會趨於穩定,正式轉變為成人,因此,18歲以前,都應該以兒科醫師為就醫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