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發展看空間概念
0~4個月
大腦發展階段:腦幹、脊髓、早期皮質下區
口腔動作:吸吮、吞。
手眼協調:手貼住媽媽乳房、拿奶瓶。
大動作:翻身、抬頭。
此階段的寶寶,仍是「反射性反應(所謂的本能)」。雖然寶寶的視力與視野範圍有限,但仍能憑藉反射性反應,找到主要照顧者(媽媽)的空間方位或抱住奶瓶,用力吸吮。
4~9個月
大腦發展階段:中腦、皮質下區、初始皮質。
口腔動作:吹、咬。
手眼協調:拿餅乾(放入口)、抓玩具。
大動作:坐、趴著且手部可略為支撐身體。
寶寶具有基本的抓握能力,例如單手會嘗試以拇指和食指抓小物。另外,還會對主要照顧者的聲音、表情或叫喚出的寶寶小名,產生有意義的反應,如跟著發出聲音、明顯的表情變化、扭動身軀等。
由於寶寶剛開始吃副食品,正好可練習以下幾項能力,藉此感受自身和周遭環境的空間感:坐在餐搖椅上,用手抓取食物(或餐具),送入口中,練習吹、咬等動作。
9~12個月
大腦發展階段:早期皮質。
口腔動作:開合、咀嚼。
手眼協調:對著某些物體敲打,或把抓在手上的物品往外丟。
大動作:爬行,有的甚至能扶著站。
此階段的寶寶已有數顆乳牙,已經吃副食品一段時間,接觸的食材種類更多,嘗試的食物型態也依序從「流質」進展到「半固體」和「固體」。愈來愈能掌握「吃」這件事,從食物送到面前、嘴巴打開送入食物、閉合咀嚼等,對於整個流程和位置都更熟悉。
此外,在坐姿下,寶寶雙手能同時使用拇指及食指尖拿東西,手臂肌肉也比較有力,能對準並敲打小鋼琴或按鍵式玩具,亦或把小球丟進目標區。若看到有興趣的東西,也能用爬行方式接近目標物。
12~36個月
大腦發展階段:原始皮質、成熟皮質。
口腔動作:吸、抿、咀嚼、撕咬。
手眼協調:拿筆塗鴉、拿湯匙吃、用吸管喝。
大動作:站→走→扶著扶手上下樓梯(約2歲)→不需要扶手,能自行上下樓梯與騎乘三輪車(約3歲)。
寶寶的口腔相關動作更加熟練,協調性更好,並且慢慢地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餐具來進食,即手部可以執行更精密的抓握餐具(小湯匙和小碗),用湯匙舀取副食品,準確送入口中(而不會有掉落的意外發生)。
這時候的寶寶站得更穩更好,慢慢會進展到走路、上下樓梯與騎乘三輪車等,更能憑自我意識自由移動,掌握方位,去尋找有興趣的人、事、物。
3歲前多練習.累積空間感
空間概念的培養,「千里之足,始於足下」,是日積月累的成長足跡,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王淑真技術長表示,「0~3歲最為關鍵」,不但正值生理功能的發展期(口腔、大小肌肉等),同時也是建立視知覺和認知的重要時間點。這兩者的結合,才有助於寶寶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空間感。
因此,她提醒父母「放手,讓孩子多練習」,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利用寶寶喜歡的玩具與物品,引導他主動接觸各項事物。畢竟每一次的嘗試,都是在累積寶寶體內的「空間資料庫」,幫助他培養自理能力,更熟悉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