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20多歲的年輕女性·外出竟得攜帶成人紙尿褲
一般年輕小女生的隨身包包裡頭有保養品、護手霜、吸油面紙、衛生紙等個人物品,但20多歲小英卻多了成人紙尿褲、一套換洗衣褲,因為她罹患了發炎性腸道疾病,走到哪裡,就拉到哪裡,吃一餐飯,得跑上三、四趟廁所,要是忍不住,褲子可能就沾上黃泥、巧克力,散發異味,尷尬到了極點。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0至40歲青壯族群,因免疫機制失靈,而引發腸道長期發炎潰瘍,導致患者腹痛、腹瀉,生理極度不適,也造成了求職、社交、戀愛等障礙。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暨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翁昭旼教授指出,因自體免疫異常引發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人數愈來愈多,健保署重大傷病檔資料顯示,這類患者從1998年到2013年間總計上升了26倍。
「慢腸炎」起於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症狀大同小異,均會出現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發燒。
臨床顯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0至40歲青壯族群,因免疫機制失靈,而引發腸道長期發炎潰瘍,導致患者腹痛、腹瀉,生理極度不適,也造成了求職、社交、戀愛等障礙。
翁昭旼教授表示,為讓民眾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能有更正確的認知,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宣布以「慢腸炎」取代過去的疾病全名,比較容易記憶且理解。
除此之外,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首度引進在國外施行多年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方便卡」,希望更多業者、公家單位在遇到手持這張卡前來求助的病友時,協助解決病患解決急迫性如廁的需求。
在治療方面,翁昭旼教授表示,「慢腸炎」不易痊癒、無法根治,從發病開始,病患終其一生必須面對在這場馬桶上的漫長戰爭。早期治療手段較少,不少病患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後,如果無效,就需考慮切除腸道,成為無腸人。
高雄巿立大同醫院吳登強副院長指出,第二代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問世後,對於「慢腸炎」患者而言,可說是一大福音,僅作用於腸道發炎部分,大幅降低嚴重感染的可能風險。
吳登強副院長呼籲有疑似症狀的民眾,務必儘早就醫,早期檢查與治療,在醫師評估下,謹慎用藥,才能減緩腸道發炎反應及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