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分離焦慮與生氣情緒時,爸媽的聰明處理法
由於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尚未發展完全,並不了解媽媽暫時離開,還是會出現的,因此心中便產生恐懼和焦慮。而較大寶寶因為「依附關係」發展較為成熟,要與生命中越重要的人分開時,就越可能產生難過、痛苦的情緒。
爸媽聰明處理法
「轉移注意力」是首要關鍵,不要讓寶寶繼續陷在焦慮的情緒當中。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金瑞芝說,在緩和了寶寶的情緒之後,就得找點事情讓寶寶做,而且盡量是照顧者陪著寶寶一起進行。媽媽回來後,記得要跟寶寶說:「媽媽真的回來啦!她辦完事情就回來陪寶寶囉!」
寶寶的分離焦慮
有心理學家認為寶寶第一次的分離焦慮,是發生在出生的那一刻;從溫暖的子宮脫離到冰冷的世界,直到被媽媽擁抱時,才停止哭泣。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講師高麗芷表示,寶寶大約在7~8個月大左右,其記憶力發展更加良好,也開始辨認媽媽和其他陌生人的不同,分離焦慮也伴隨發生。
另外,由於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尚未發展完全,並不了解媽媽暫時離開,還是會出現的,因此心中便產生恐懼和焦慮。而較大寶寶因為「依附關係」發展較為成熟,要與生命中越重要的人分開時,就越可能產生難過、痛苦的情緒。
爸媽聰明處理法
在寶寶拿了危險的物品或是從事危險行為時,爸媽因緊急而激動的阻擋是可以理解的,但金瑞芝副教授提醒家長,若過度阻擋寶寶的探索行為,可能也會抹煞了他的好奇心。因此,在禁止寶寶危險行為的同時,也要同時說明為何禁止,並引導他從事其他較安全的遊戲。
寶寶生氣的情緒
人生氣時都在表達著「我已經無法再忍受了!」的訊號,小寶寶也不例外。但孩子究竟為了什麼生氣,爸媽必須找出原由,可能是因為沒有被滿足,也可能是在盡興遊戲時被打斷了。高麗芷老師建議,爸媽不需要壓抑寶寶氣憤的情緒,反而應該讓他試著表達出來,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更是需要爸媽的解讀,讓他可以感受到你對他的了解。
較大的寶寶,爸媽就可以試著在事情過後,跟寶寶說下一次類似事情發生時處理的方式,讓他了解不生氣也可以解決問題。另外,要提醒的是,寶寶在生氣時的行為表現,多是模仿成人而來,因此,爸媽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