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天然ㄟ尚好?誤食野菇而腹瀉‧是中毒非排毒
一名經常爬山的阿伯,在山徑中摘取了野生蕈類,認為天然植物可以補身,回家煮食後,頭痛、噁心、腹瀉,家人要他儘速就醫,他確認身體正在排毒,所以才會出現不適,但情況愈來愈糟,送至急診時,確定為天然毒素中毒。
圖說:小心天然植物中的天然毒素,千萬不要食用不知名植物或野菇。
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於6月9日舉辦「食品中微生物及天然毒素危害性」研討會,邀請國內臨床毒物專家教授,傳授國人如何避免天然毒素食品中毒的要訣。
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指出,台灣民眾最常誤食的有毒植物及蕈類,前三名為外型像芋頭的「姑婆芋」、像雞肉絲菇的「綠褶菇」、與野百合和月桃葉相似的「大花曼陀羅」。
食用後,輕則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重則造成中樞神經毒性、器官衰竭或休克死亡,楊振昌提醒,千萬不要食用不知名植物或野菇。
楊振昌呼籲民眾,應改正「天然的最好」的迷思,切勿摘採及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若食用不明動植物、草藥或蕈類後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時,千萬不要誤以為是身體正在排毒,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醫師後續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在海洋生物毒素方面,台灣1981至2016年海洋生物毒素中毒案例,以「河魨毒素」和「麻痺性貝毒」最常見,其中以屬於神經毒素的河魨毒素最為恐怖,毒性最強,只要2至3mg(毫克,1,000毫克=1克)就可能致死,具耐熱性,即使加熱也難以破壞毒素。
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黃登福建議國人,應該避免食用河魨,以及超過3公斤的大型魚類肝臟和內臟,以免攝取過多維生素A,而出現中毒現象。
在食用不知來源、品種的海鮮時,黃登福教授建議,先在口中咀嚼幾下待1至2分鐘,觀察身體是否麻痺、刺痛,若有不適症狀,務必將口中食物吐掉,不能吞下,以免造成更大傷害。
暑假將至,許多人熱愛潛水,黃登福教授警告,在海中應該避免與海洋生物接觸,通常色彩鮮豔、不怕與人類互動的生物大多有毒,並非吃了才會中毒,就算接觸,也可能危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