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好人緣孩子這樣養!0~3歲社會人際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

好人緣孩子這樣養!0~3歲社會人際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

人際關係的重要,不言可喻!而人際互動不只是人類的基本機能,更是人類社會中重要的活動,因此,培養孩子的社會人際發展能力,是父母不可輕忽的責任。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不只是自己的寶貝,也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天使,進到團體生活中能與同儕相處融洽,溝通無礙,並了解何時該有恰如其分的反應,那麼,得先用心為他營造一份有品質的依附關係,好讓他帶著滿滿的安全感離開父母的呵護,勇敢踏出進入社會的第一步!

  人是群居動物,因此,需具有與人互動的能力,且同時要面對、處理許多不同型態的人際關係,但能力從何而來?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林佩蓉指出,孩子的第一份人際關係始於出生後與主要照顧者的接觸,不論是由媽媽親自照顧,或託付給其他親人、保母或外傭照顧,孩子藉由日常生活的互動,尋求並試著保持與主要照顧者親密的身體聯繫,建立積極的且充滿深情的感情連結,這就是所謂的「依附關係」,在人際關係發展中,依附關係的品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附關係發展歷程

  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仲怡說,人類依賴父母照顧的時間最長,遠遠超過其他動物,這麼長的預備時間,無非是為了日後能真正的獨立。依據英國心理學家波爾比(John Bowlby)的研究,嬰幼兒與成人形成依附的過程是一段持久的社會心理關係,大多數的依附對象為母親,但未必一定就是。

  主要關鍵在於彼此是否有強烈的情感關係,當孩子發出需求的訊號時,是否有良好的回應及照顧。經研究顯示,嬰兒與照顧者間依附關係的建立需經過四個階段: 

  0~6週‧前依附期(無社會性階段):baby對任何人都有興趣,而互動的過程就形成了依附關係的第一步。 

  6週~6、7個月‧依附建立期(無區別性的依附關係階段):明顯表現出樂於與他人親近的傾向,但尚無任何區別性,約自三個月大起,能借助於視覺、聽覺,以區分母親與他人的不同點,才逐漸對母親的微笑反應超過陌生人的反應。 

  6、7個月~18個月‧真依附期(特殊依附關係階段):?約在6、7個月大時,baby開始與特定對象建立依附關係,此時嬰兒不但主動地尋求與特定對象親近,注意特定對象的活動,當特定對象離去,會出現哭鬧、抗拒行為,同時害怕陌生人的行為開始出現。 

  18個月後‧交互關係期(多重依附關係階段):當baby與第一個特殊對象建立依附關係後,很迅速地擴展至家中其他人,至18個月大時,已經能與至少三人以上建立依附關係,而不同的關係各有其特殊功能。

從熟悉中建立依賴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科臨床心理師陳恩誠指出,雖然前六、七個月的時間,似乎由誰照顧baby都行,實際上,這段時間(尤其三個月大前)卻是讓孩子熟悉主要照顧者的一切,包含說話的聲音、腔調、抱他的姿勢等等,從頻繁的互動中,讓他得到身心上的滿足,建立對主要照顧者的依賴感。
由於前半年的耕耘期往往決定了此刻孩子是否能順利建立良好依附關係,他提醒父母,千萬不要隨意更換baby的主要照顧者。

努力打造依附關係

  林佩蓉教授說,父母除了敏銳觀察baby的生理與心理需求,並給予滿足;在情感上,也完全的接納baby的一切,在與他有限的溝通下,理解他的需求及付出關懷。

  簡單來說,孩子餓了哭著要喝奶、尿布濕了要換尿布,看似是生理需求,要滿足不難,不過,只是像「例行公事」般的餵奶、換尿布,並不能贏得孩子的感情。但照顧者若在過程中添加「愉悅的感情」,孩子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如當孩子哭著要喝奶時,可先以柔和語氣給予安撫,「媽媽知道你餓了,要喝ㄋㄟ ㄋㄟ,媽媽趕快泡給你喝」,讓孩子在等待的過程,透過聲音,他感覺媽媽正在為他解決問題;餵奶時,媽媽邊看電視邊餵奶,最好利用這段時間輕聲細語的跟他說說話,讓他覺得喝奶真是件舒服的事。當孩子習慣這樣的模式後,他會對喝奶與這麼餵他喝奶的人有所期待,進而產生安全感與信賴感! 

  由於情感是累積而成的,林佩蓉教授強調,照顧者務必給孩子前後「一致」的照顧──不因心情改變而決定不同的照顧方式,孩子才能在安定的感覺中逐漸產生對人的信賴,發展出品質良好的依附關係!

關係好壞影響深遠

  孩子是否能從依附關係中找到足夠的安全感,對於未來的人際發展可說是有著「跨越時空」的深遠影響,梁仲怡諮商心理師指出,在親子的互動過程中,從自己被照顧或拒絕的經驗中,baby逐漸發展出對自我、他人與環境的肯定,並轉換為內在的運作模式,而持續影響其日後的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

  她從實際諮商經驗中直指「所有的問題發生在關係破壞時」,破壞的源頭可自零至三歲時所建立的依附關係追溯,因為當時少了安全可信賴的關係,使得日後產生各種問題。當然,破壞的關係也並非無法彌補修護,梁仲怡諮商心理師說,「讓一切回到最初,媽媽重新了解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充分的滿足」!

  林佩蓉教授語重心長的說,由於人們慣用自己的經驗照顧孩子,因此,「生命的傳承讓依附關係不斷地複製」,令人憂心的是品質不良的依附關係如果一代傳一代,影響程度更是無法想像,她鼓勵父母多接受育兒資訊,努力讓下一代跳脫不好的影響。

依附關係的類型

林佩蓉教授指出,依附關係分為「安全」與「不安全」兩大類:

安全依附型

即使處在陌生情境中,只要媽媽在身邊就能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媽媽離開時雖會難過哭泣,只要媽媽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感受到溫暖與愛的孩子,自我意識明確,因為有能力表達自我需求,有自信被理解需求及得到幫助,致力於探索環境且樂與人互動。
造成原因:主要照顧者對baby有正向情感與接納態度

不安全依附型

1. 矛盾型
  即使媽媽就在身旁時,此類型的孩子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媽媽離開時,孩子感到非常地沮喪;當媽媽回到身旁時,卻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媽媽親近卻充滿憤怒,當媽媽開始注意他時又想要抵抗。

造成原因:主要照顧者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十分情緒化,使孩子無所適從。

2. 逃避型
  此類型的孩子會迴避和忽視媽媽的存在,在媽媽離開或回來沒有任何情緒反應,對媽媽的去而復返,非但不覺高興,反而生氣;對陌生人出現也無特殊反應。易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不易交朋友。

造成原因: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沒耐心或排斥,對baby的需求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甚至做了讓baby不喜歡的事。

3. 錯亂型
  混合了「矛盾型」與「逃避型」的特性,此類型孩子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抵抗或迴避,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因為人際互動的品質不穩定,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

造成原因:主要照顧者虐待、排斥孩子,使其有過受驚嚇或令人害怕的經驗。

影響人際發展因素

依附關係是社會人際發展的基石,在具有充分的安全感與信賴感下,孩子才能抱持正向態度與人互動,並建立各種人際關係。但人際關係是否夠順利開展,往往還存在一些因素,阻礙了孩子的能力發展,不論狀況為何,如果父母能用心了解問題根源,並協助解決問題,對於其能力的發展必然大有幫助!本文僅以受訪者提供經驗為例,提供父母參考。

1.先天氣質影響教養方式

  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何淑賢指出,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需要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導引,給予適切的教養,否則極端的氣質特徵確實會影響父母的管教態度,不只增加父母的挫折感,也影響孩子的人際發展。

  她說,根據九大氣質可歸納出「容易帶養型」、「磨娘精型」與「慢吞吞型」等三大類型,通常「容易帶養型」的帶養問題不大,「磨娘精型」因堅持度高,遇到挫折哭泣,往往哭得又久又大聲,負向情緒明顯,無法給回饋,需要安撫的時間相對更久;「慢吞吞型」的反應慢且不強烈,敏感度低,臉部表情也不明顯,很難了解其需求,此兩種類型的孩子在在需要父母耐心摸索適切的教養方式,幫助他們適應新的人、事與環境。

  何淑賢醫師以自己的女兒為例,每次到新的環境往往要花上比較久的時間才能適應,她就放手讓女兒先在一旁觀察,等到女兒覺得「時機成熟」,願意跟一群陌生人玩時,就放心的去玩了!而據她觀察,女兒的適應時間一次比一次短了!

2.感覺統合失調

  安迪芬托兒所負責人Fenny媽咪曾經處理一個和感統有關的個案,有個孩子在班上會無意識用動手的方式,只要老師一轉身,就有同學告狀,經過老師輔導,情況稍微好一點,但不久又重施故技,使得這位幼兒的人際關係出現較嚴重的狀況,同學都不喜歡他。

  因Fenny媽咪致力於感統的推廣,將此個案與感統專業人士,聊起這個孩子的問題,發現原來這個孩子需要的觸覺刺激量與前庭覺刺激比一般人大,但是一般雙薪父母給的時間互動有限,幼兒又想引起關注,就藉由動手的方式引起關愛。再Fenny與學生家長良性互動溝通時,媽媽坦言那段時間因工作忙碌,沒時間陪他,只會要他「走開」,把有需求的孩子往外推,才讓他在班上屢屢以打人企圖引起老師注意。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高度

  身為資深幼教工作者的愛德幼稚園園長汪慧玲表示,學齡前孩子的各項發展其實無法切割來談,一切都靠「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高度」。如果父母重視孩子,願意給濃濃的愛、願意花時間陪伴,並帶著孩子過規律的生活,由這樣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孩子,基本上,各項發展將處於OK狀態;反之,就容易出現諸多狀況。

  她說,給孩子愛,不是藉物質滿足就好,也不是像以前的父母費心盡力照顧孩子卻「愛在心裡口難開」,而是讓年幼的孩子能真實「感受」到的,如親口說聲「媽媽(爸爸)好愛你」或者給一個擁抱,在以愛為基礎下,花時間陪伴,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會慢慢出現!

  但是汪慧玲園長提醒,教養不只是媽媽的責任,父親也有份,特別是男孩的成長,更需要以爸爸為模範的學習角色,否則易出現「缺陷」。父母共同擔起教養大責,受惠最深的就是孩子!

協助培養能力5 Tips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語道出交朋友的價值,想要孩子未來有好的社會人際發展,父母除了一開始得在依附關係上努力外,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生活圈子日益擴大,也需要用心協助他增長人際關係智慧,讓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展現自身的能力!

1. 以身作則
  梁仲怡諮商心理師說,陪著孩子成長,可讓父母回顧自我成長歷程,重新學習用更好的方式面對人際關係,而孩子則「模仿」父母的行為,如父母與長輩、與朋友的相處方式,每天與鄰居互打招呼,其實日常生活中多需要人際互動的時候很多,把握「以禮相待」的原則,做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2. 製造社交情境
  現在孩子生得少,不像以前家中就有手足練習人際交往技巧,因此,父母有必要幫孩子製造社交情境,讓他學習如何與陌生人相處,進而建立友誼。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李筱蓉建議,不妨多與家有年紀相仿孩子的親戚朋友聯絡,定期聚會,讓孩子們聚在一起,讓他們學習如何從陌生到熟識及相處技巧,只要有經驗,就有足夠的能力可表現。或者,多帶到公園玩,既能交朋友,又能玩遊戲促進大小肌肉發展!

3. 給予支持鼓勵
  李筱蓉心理師說,父母永遠要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只要他願意參與團體活動,就不吝給予支持鼓勵,特別是天性較為害羞的孩子,鼓勵更是不能少,因為只有參與活動,才能享受人際互動過程中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而遇到挫折時,更要鼓勵他勇敢面對與解決,使孩子體驗到成功解決問題後滋生的滿足感,進而增進人際交往能力。

4. 適時傳授技巧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各有不同的應對模式,但孩子的經驗又不足以應付自如,陳恩誠心理師說,這時就可藉由角色扮演或繪本的引導,讓他體驗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想法、感覺,如何在適當的時候做出合宜的反應。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對於增長能力必然極有幫助。

5. 適度情緒控制
  情緒控制不佳的孩子,會讓其他小朋友避之唯恐不及,林佩蓉教授提醒父母,從小應幫助孩子覺察自己與他人情緒,理解不同情緒的意義、並處理、調節因情境變化而有的情緒表達方式,讓孩子明白了解哭鬧絕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

給孩子一個功能健全的家庭

  李筱蓉心理師以其多年心理輔導經驗,感慨的指出,「問題起源於家庭,惡化於學校,作用於社會」!而在大學任教的林佩蓉教授更是深深為來自問題家庭且屬於高危機個案的孩子擔憂,她說,這些孩子與家人關係疏離,少了避風港的支持,也無力經營人際關係,對他們來說,人生缺少意義。梁仲怡心理師也有感而發的表示,「人與人貴在相互信任、支持,但夫妻有問題,孩子又如何能沒問題?」

  受訪的幼教工作者也一致表示,那些看起來很開朗,樂於接納他人並與之分享的孩子,一定來自父母恩愛、功能健全的家庭,也唯有在和樂的氣氛下,才能培養出活潑樂觀的孩子!

更多幼兒發展資訊,請上:明怡基金會X親子天下 解開幼兒成長密碼60+